黃坤
摘要:沈陽市和平區深入貫徹十八大以來歷次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特別是“四個著力”要求,著眼于在沈陽新一輪振興發展、建設國家中心城市中強化功能定位,以建設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為統領,大力實施“品牌強區”發展戰略,弘揚“和諧爭第一、實干創唯一”的精神,持續優化“四區一帶”空間布局,加快建設東北亞科技創新中心、文化創意中心、國際商務中心和平臺經濟中心,打造東北亞高端服務業聚集區(會展業新世界博覽館、遼寧展覽館),推進“幸福沈陽共同締造”。
關鍵詞:家教家風
2015年以來,沈陽市和平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重要指示精神以及推進家庭文明建設的重要講話精神,引導人們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依托13個街道、105個社區和23萬戶家庭,動員駐區單位和居民群眾積極參與,深入持久地開展了“弘揚家教家風,樹立家國情懷”主題活動。兩年來,涌現出了一大批文明社區、文明樓院和文明家庭,形成了濃郁的“家文化”。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展現出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新時代家庭風尚,春風化雨,成風化人,在和平區匯聚起了強大的正能量。
一、家教家風
1、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和睦則社會安定,家庭幸福則社會祥和,家庭文明則社會文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不是抽象的,最終要體現在千千萬萬個家庭都幸福美滿上,體現在億萬人民生活不斷改善上。當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砥礪前行。只有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家庭夢才能夢想成真。中國人歷來講求精忠報國,革命戰爭年代母親教兒打東洋、妻子送郎上戰場,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先大家后小家、為大家舍小家,都體現著向上的家庭追求,體現著高尚的家國情懷。
2、注重家教。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也就是古人說的“愛子,教之以義方”,“愛之不以道,適所以害之也”。青少年是家庭的未來和希望,更是國家的未來和希望。古人都知道,養不教,父之過。家長應該擔負起教育后代的責任。家長特別是父母對子女的影響很大,往往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孟母三遷、岳母刺字、畫荻教子講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3、注重家風。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家庭不只是人們身體的住處,更是人們心靈的歸宿。家風好,就能家道興盛、和順美滿;家風差,難免殃及子孫、貽害社會,正所謂“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諸葛亮誡子格言、顏氏家訓、朱子家訓等,都是在倡導一種家風。毛澤東、周恩來、朱德同志等老一輩革命家都高度重視家風。
二、家教家風和幸福沈陽共同締造
幸福沈陽共同締造是以基層基礎為導向的社會治理體系的轉變,也是以全民動員全員參與為主要內容的城市主人翁意識的培育,更是一個地區發展軟實力的體現。幸福沈陽共同締造和家教家風的最終的目的都是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形成“家文化”的共同精神,讓群眾真正感受共同締造的成果,持續激發群眾的參與熱情,發揮文明家庭的典型示范作用,深入開展“弘揚雷鋒精神 共建幸福沈陽”活動,引導居民群眾共謀、共建、共管、共評、共享自己的家園,塑造共同精神,涵養家國情懷,在共同締造中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助推共同締造。
提煉出具有和平特色的“幸福沈陽共同締造”的五大核心詞,即:治理、結合、問題、參與、變化。“治理”指的是和平區作為中心城區,要實現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示范區,全面建成東北地區綜合實力最強區目標,需要提高管理城市的水平,需要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需要深入推進“幸福沈陽共同締造”行動。“結合”指的是把家教家風活動與幸福沈陽共同締造行動結合起來,兩項工作的最終的目的都是改善群眾生活條件、提升群眾生活質量,形成“家文化”的共同精神,讓群眾真正感受共同締造的成果。“問題”指的是堅持問題導向,選準突破口。群眾關心什么就謀什么,哪里有問題就議什么。“參與”指的是讓群眾從被動到主動、從旁觀到融入,要千方百計讓群眾有意愿、有平臺、有途徑參與共同締造,要形成合力,努力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協商共治”的城市社會治理體系。“變化”則指的是,社區要始終處于變化之中,家里、房前屋后、大門、管理方式、管理制度等等要有變化,往好的方向變,通過變化統一認識、解放思想,通過變化影響群眾、凝聚群眾。
堅持黨建引領,積極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核心,以社區居委會為主導、居民群眾為主體、社區各種組織為主要服務載體的社區黨建“一核多元”工作機制,完善社區大黨委的作用,把社區事務協調會、社區居民監督評議會等協商會議的載體平臺充分利用起來,積極創新各類載體。發揮社會組織作用,注重培養社區領袖,通過開展家教家風、志愿服務等活動增加參與。網格化管理全覆蓋,社區工作者帶上統一標識走出去,到百姓身邊去,到駐區單位去,提高見面率,增強存在感,用群眾易于接受的方式,和百姓、駐區單位等由生人變熟人,增進感情,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化解矛盾。共同締造行動要循序漸進,結合實際,通過春季衛生大掃除、房前屋后綠化等百姓關心關注的事情入手,選擇好共同締造的項目,發動群眾,讓更多人參與進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逐步形成規章、公約,通過家文化引領形成共同精神。派駐社區干部明職責,增強作用,機關派駐干部加強學習,提高能力,當好政策宣講員、黨建工作指導員、反映社情民意的信息員,進一步密切黨群干群關系,真正發揮作用。
持續推進家教家風工作,要在“家國情懷”上多培育多挖掘多選樹,引導家庭成員特別是下一代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培育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熱愛中華民族的家國情懷,推動人們在為家庭謀幸福、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作貢獻的過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在全社會形成共建家庭文明的強大合力。繼續深入開展“機關抓作風,社區抓家風,行業抓行風,學校抓校風”系列教育活動,在全社會形成奮發向上、崇德向善的良好風氣,形成機關作風、家教家風、行業行風、學校校風互促發展的良好局面。尤其要教育引導廣大領導干部帶好頭、做表率,廉潔修身、廉潔齊家,做家庭美德和家庭文明的踐行者、示范者,廣泛動員工會、共青團、婦聯等群眾團體結合自身特點,積極組織開展家庭文明創建活動,切實以千千萬萬家庭的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
參考文獻
[1] 盧婉婷. 家風家教: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礎研究[D].天津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