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林
摘 要: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校德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一定時代的要求,根據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他們逐漸具備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種教育活動。
關鍵詞:學校;德育;對策
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努力實現個人的社會化,造就適應未來社會的合格人才。德育的根本宗旨是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促進學生人格的完善和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學校德育工作,通俗地講就是做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和一定時代的要求,根據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施加影響,使他們逐漸具備教育者所希望的品德的一種教育活動。德育工作著眼于學生未來的發展,直接關系到中國未來的面貌,因此必須站在歷史的高度,以戰略的眼光來認識新時期學校德育工作。
一、當前學校德育工作存在的問題
(一)存在“重智輕德”的現象
現代化教育特別重視教育的經濟功能,即為社會培養大批具備專業知識的專門人才。在評判和選拔人才上多側重于科學文化知識和專業才能的考核,因而導致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中的“分數至上、技能至上”,以至“德育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凡此種種,必然導致我國學校德育的疲軟和低效。
(二)德育觀念缺乏科學性
在德育大呼改革的今天,我們的目光更多地投注到德育體制的改革、德育理論的建設、德育教材體系的重建與設定,德育內容有泛政治性傾向,雖然德育包括政治教育、品德教育、法制教育等內容,這本無可厚非。但德育過多地聯系政治生活和許多時刻變化的政策問題,使教師過多地把精力放在教材的變化上,,而無暇鉆研德育的教學方法,消化所講授的內容,又忽略了對教育對象本身(學生)的研究,因而導致學生對學校德育的抵觸與不滿。
二、學校德育工作的對策
(一)德育觀念現代化
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首先要實現德育觀念的現代化。德育觀念的現代化主要包括五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戰略德育觀。即把德育作為一項戰略任務來對待,擺到戰略的地位。二是素質德育觀。即德育的根本任務是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特別是提高政治素質、思想素質、品德素質、心理素質。培養跨世紀人才的主要任務是提高他們的道德素質、通才素質和適應性。三是科學德育觀。即德育自身的科學性更加強化,德育體系、德育方法、德育管理將更加科學。新時期學校道德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因回歸生活,注重個體情感的陶冶和情感的發展。教育標準必須為社會大多數人所普遍接受,人人能夠遵守,人人能夠踐行。這種教育標準是理想道德和生活道德相結合,是基礎道德和先進道德相結合。四是全員德育觀。德育應成為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責任,必須在全校乃至全社會形成育人合力,使學校教育、校園文化、社會環境、家庭影響形成廣泛的德育一致性,這是保證學生健康成長的必然要求。五是終身德育觀。即德育是一項使學生終身受益的教育,同時德育工作者要努力做到使學生終身受益。
(二)創新德育工作的手段豐富化
1.讓德育在動態中生成。教師在教育過程中,順乎學生的個性特點,根據具體實情進行富有針對性的教育。首先因人而異,我們對學生開展教育,面對的是一個個鮮活的個體,每個學生個性迥異,認識有高低,品質有落差,如采用單一的教育方法則效果不佳。這就要求我們深入了解每一位學生,深入其內心,洞察其性格特點和思想動態,掌握第一手資料,采用不同的方式:或直白或委婉;或正面或側面;或暴風驟雨或潤物無聲……其次因事而異,道德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有的涉及到人生觀、價值觀等“大事”,有的只是日常行為中的一些“小事”;有的帶有普遍性,有的則為個別現象;有的長期存在,有的暫時出現。應動態應對,采取相應策略,可集體教育和個別教育相結合、正面教育與反面教育相結合、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相結合。
2.讓德育教育走向社會化。校園內的德育教育是經提煉過的純而又純的教育。以往的學校德育工作方法常常陷入一種自我封閉狀態,對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不良風氣和影響采取“堵”的辦法,對一些不文明行為采取“嚴禁”措施層層保護。隨著學生社會實踐生活的范圍擴大,學生的思想日趨活躍,因此,“堵”是堵不住的。只有校內教育與校外教育相結合,切實加強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參加社區服務、公益勞動、社會調查、勤工儉學等社會活動,在不同的角色實踐中自覺實踐價值規范和道德規范,不斷提高學生的道德水平,使學校德育向校外拓展,進一步健全學校、社會、家庭的教育網絡,使三方面的教育互相補充,形成合力,依靠社會各種力量協助學校做好德育工作,使學校德育工作走向社會化。
3.在德育教育中滲透心理教育。德育是一種由內而外的教導過程,帶有一定的強制性。教育者往往以居高臨下的態度,以教導者的身份教育學生,學生心理上較難與教師接近。而心理教育則是一種助人自助的過程,老師以輔導者的身份、尊重接納的態度與學生交流。學生在老師面前是開放無拘無束的,能積極探索自我、充分展現自己,讓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長。教師的職責在于啟發學生自主,是輔導而不是教導,是啟發自學而不是強迫命令。
總之,在“全社會都應關心教育”的倡導下,學校德育工作已逐步與時俱進,相信通過學校、家庭與社會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一定可以實現學校德育工作的最優化,從而促進中華民族整體國民素質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