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帥+王甫棣
摘 要:為了落實國家關于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發展戰略要求,國家氣象信息中心探索建設基于“互聯網+”的氣象服務行政審批系統。該系統依托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共同搭建在線服務平臺,實現行政審批有機協作和統一管理,對審批工作進行實時監控和督察,為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審批服務。系統運行穩定,達到預期的建設目標。
關鍵詞:互聯網+;政務服務;行政審批系統
DOIDOI:10.11907/rjdk.171124
中圖分類號:TP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800(2017)007-0067-03
0 引言
隨著互聯網特別是移動互聯網發展,社會治理模式正從單向管理轉向雙向互動,從線下轉向線上線下融合,從單純的政府監管向更加注重社會協同治理轉變[1]。因此,建立互聯網+政務模式的行政審批系統是落實國家發展戰略要求,是解決“最后一公里”難題的探索[2]。
農業部是最早在互聯網建立行政審批系統的單位,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衛生與計劃生育委員會和水利部[3]也相繼在互聯網建立了一套獨立的系統。國土資源部[4]和煙草專賣局[5]行政審批系統是申請人攜帶有關證明和材料到政務大廳窗口,由窗口工作人員統一接收申請報件并錄入內網審批系統轉發主辦司局;主協辦司局在內網上審查報部長會;部長會集體審議簽發后,由政務大廳將審批結果送達申請人。
各部委現有行政審批系統要么建立在互聯網上,沒有與本單位辦公系統對接,工作人員需在兩套系統之間相互切換;要么建立在辦公內網,部門外人員無法通過互聯網查詢審批事項辦理情況,造成申請人時間和費用的極大浪費。這些行政審批系統都沒有采用互聯網+辦公內網的建設模式。
1 互聯網+模式行政審批系統建設思路
中國氣象局是國務院直屬事業單位,氣象部門實行垂直管理方式,這就決定了氣象部門行政審批不能像其它部委一樣只考慮本級單位需求與管理特點,需要統籌設計,統一開發。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系統總體設計方案要適應氣象部門自身特點,具有前瞻性,要充分考慮系統未來發展情況不斷豐富完善。
目前,氣象部門涉及的行政審批事項共8大類,有些申報的事項較少,因此獨立開發一套系統的成本/效能較低。依托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借助互聯網+模式,通過互聯網接受行政審批事項申報,利用互聯網與辦公網實現數據交換至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利用辦公流程實現審批,再將審批過程和結果通過互聯網公示通知申請人。這種互聯網+政務服務的設計方案,既可滿足氣象部門行政審批改革的總體要求,又可滿足氣象部門自身需要,節約了大量設備購置及軟件開發費用,提高了工作效率。
1.1 建設目標
氣象行政審批系統是實現網上氣象行政審批管理和服務的載體和依托。它是按照網上行政審批的業務流程,依靠網上行政審批外網(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網上行政審批內網(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辦公內網和互聯網共同搭建起來的在線服務平臺。系統包含多種應用軟件,以建立一個多功能、綜合性的網上行政審批平臺,實現行政審批的有機協作和統一管理,便于領導對審批工作實時監控和督察,為用戶提供優質、高效的審批服務。
1.2 建設內容
包含對外服務網站系統和行政審批系統兩部分。
1.2.1 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
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主要功能:為社會公眾提供集中的審批事項申報、辦理結果反饋、公示公告等服務,見圖1。
1.2.2 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
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系統負責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和縣級行政審批事項的預受理、預審查、受理、辦理、查詢和統計工作,見圖2。
1.3 總體技術架構
標準規范、保障安全是行政審批系統的基礎和關鍵。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系統從下至上包含5層,分別是基礎層、數據資源層、應用支撐層、業務應用層和展現層,見圖3。
基礎層:包括網絡、安全設備、氣象部門集約化資源平臺。氣象部門集約化資源平臺為硬件資源基礎,原則上不再單獨配置硬件資源。審批事項的咨詢、申請、受理、反饋等依托互聯網,審批事項的辦理、審查、決定等依托辦公內網。
數據資源層:以氣象部門政務數據資源中心為依托,應用人員信息、企業信息、誠信信息、事項信息、過程信息和監管信息等數據資源庫,充分發揮基礎數據資源優勢,優化和存儲數據。
應用支撐層:包括用戶管理、權限分配、工作流、表單工具和電子印章等支撐應用。用戶管理主要包括新建用戶、導入用戶、清除密碼、添加用戶、修改用戶資料、刪除用戶信息等系統注冊用戶管理。權限分配主要包括申請人、審批人和系統管理3大類。工作流基于綜合管理系統工作流引擎。電子印章采用國家保密局認定的4大廠商之一,且與辦公系統一致。
業務應用層:包括互聯網子系統、其它部委和政府行政審批系統、數據交換平臺、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4部分。互聯網子系統主要為社會公眾提供集中的審批事項申報、辦理結果反饋、公示公告等服務。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負責國家級、省級、地市級和縣級行政審批事項的預受理、預審查、受理、辦理、查詢和統計。其它部委和政府行政審批系統負責由氣象部門協辦的審批事項接口對接數據傳輸。數據交換平臺是將互聯網子系統的數據通過網絡擺渡船交換形式傳輸到綜合管理辦公系統進行審批。
展現層:用戶通過PC和移動終端登錄互聯網子系統頁面,展示和審批申請等。
1.4 系統流程
申請人可以通過PC或移動設備終端登錄到互聯網子系統(氣象部門門戶網站接口),可以查詢審批事項辦理情況、咨詢、提出意見。申請人要進行系統注冊。注冊成功后,可根據審批事項類別填寫申請事項信息并上傳證明材料。資料填寫完成后提交,系統會自動生成審批事項辦理編號方便今后查詢辨識。數據交換平臺會把互聯網提交的審批事項數據交換到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綜合管理信息系統會根據審批事項類別分發至承辦單位辦理、審查、決定。審批事項信息在辦理完結后進行公示,見圖4。
行政審批系統將社會公眾申報與部門內部審批業務無縫連接,一般有兩種實現方案:①行政審批系統既包括數據申報也包括數據審批功能,是獨立于任何一個辦公系統的行政審批系統;②行政審批系統只包括數據申報,利用已有系統實現數據審核,系統之間采用數據交換技術實現業務數據的交互。本系統采用方案②實現,以降低前期硬件設備以及后期管理運維投入。
1.5 數據交換服務實現
數據交換服務在中國氣象局門戶網站與中國氣象局綜合管理信息系統兩個隔離區域建立數據傳輸通道,實現數據傳輸。使用先進的WebSocket技術,實現瀏覽器與服務器全雙工通信(full-duplex)。使用WebSocket技術,瀏覽器和服務器只需做一個握手動作(瀏覽器發出Websocket連線請求,服務器發出回應,這個過程通常稱為“握手”),瀏覽器和服務器之間就形成了一條快速通道,兩者之間就可進行數據互相傳送。
使用WebSocket技術,為實現即時服務帶來兩大好處:①Header。互相溝通的Header很小,大概只有2Bytes;②Server Push。服務器不再被動接收瀏覽器的request之后才返回數據,而是在有新數據時就主動推送給瀏覽器。
WebSocket 是 HTML5新的協議。它實現了瀏覽器與服務器全雙工通信,能更好節省服務器資源,進行實時通訊。它建立在 TCP 之上,同HTTP一樣通過 TCP傳輸數據,和 HTTP 最大的不同是:①WebSocket 是一種雙向通信協議,在建立連接后,WebSocket 服務器和 Browser/Client Agent 都能主動向對方發送或接收數據,就像 Socket 一樣;②WebSocket 需要類似 TCP 的客戶端和服務器端通過握手連接,連接成功后才能相互通信。
傳統 HTTP 客戶端與服務器的交互如圖5所示。
使用 WebSocket 模式,請求響應客戶端服務器交互如圖6所示。
將圖5與圖6對比可以看出,相對于傳統HTTP每次請求-應答都需要客戶端與服務端建立連接的模式,WebSocket是類似Socket的TCP長連接的通訊模式,一旦WebSocket連接建立后,后續數據都以幀序列形式傳輸。在客戶端斷開WebSocket連接或Server端斷掉連接前,不需要客戶端和服務端重新發起連接請求。在海量并發及客戶端與服務器交互負載流量大的情況下,這種方式極大節省了網絡帶寬資源消耗,性能優勢明顯,且客戶端發送和接受消息是在同一個持久連接上發起,實時性強。
2 建設及運行情況
系統界面采用與綜合管理信息系統相同的簡約型設計,突出顯示頁面中的關鍵信息和數據。行政審批系統建設效果見圖7。
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系統運行平穩,完成各類行政審批事項達180 670件,審批事項具體受理情況見表1。
3 結語
中國氣象局行政審批系統是按照國家有關要求,根據氣象部門實際情況設計的“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該系統將為氣象部門信息化建設積累寶貴經驗。
參考文獻:
[1]王璟璇,楊道玲.國際電子政務發展趨勢及經驗借鑒[J].電子政務,2015(4):24-30.
[2]周民,呂品.“互聯網+”政務外網——新時期國家電子政務外網發展思路[J].電子政務,2015(5):52-55.
[3]王愛莉,程琳,鄭策,等.水利部行政審批監管平臺建設方案探討[J].水利信息化,2015(5):56-62.
[4]郭振華.電子政務在國土資源行政審批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管理信息化,2013,16(5):83-85.
[5]鄧建功.電子政務助力煙草專賣零售許可證管理[J].公司與產業,2015(21):219-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