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杰
【摘 要】文章簡單介紹了金融科技的概念和監管現狀;總結了金融科技發展對現有監管模式提出的挑戰;分析了我國在相關領域現存法律的不足之處;對比了各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方式;并提出了解決我國金融科技法律監管問題的一些建議。
【關鍵詞】金融科技;互聯網科技;風險;監管;法律
一、金融科技的概念和監管現狀
如果說“互聯網金融”是2015-2016年最熱的經濟話題,“金融科技”(FIN-TECH)則毫無疑問是2017年金融領域當紅的新寵。那么金融科技到底是什么?與互聯網金融的聯系與區別為何?為什么需要法律監管?
早在199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就成立了科學金融促進會,金融科技的概念其實由來已久,但一直沒有確切具體的定義。2016年3月,金融穩定理事會發布專題報告對“金融科技”進行了初步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能創造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
金融科技并非單一環節的片面應用,而要實現數據流在成本、用戶、運營、銷售和物流等多方面結構化的應用。詳細而言,金融機構運用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和大數據等新興科學技術,對傳統金融行業進行改革與創新,在支付、結算、借貸、融資、資產管理和資本市場等領域廣泛應用,目前主要包括移動支付、網絡融資、智能理財及區塊鏈四方面。
中國在新興金融領域發展迅速且處于領先地位,“互聯網金融”準確來說是我國特有的概念,國外較少采用。但近年互聯網金融呈現出不少問題,例如“e租寶”等事件,給這一新型領域造成了一定負面影響,并導致政府改變寬容態度,開始對互聯網金融監管收緊,2016年10月1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了《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工作實施方案》。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同時伴隨著上述新技術的發展,將金融與科技有機結合的“金融科技”這一概念開始在國內走俏,互聯網金融其實可以看作金融科技的初級形態。
事實上,無論是互聯網金融還是金融科技,都存在相當的風險和隱患,金融混業在分業監管模式下,套利、欺詐甚至洗錢現象屢禁不止,因而亟需加強監管,防控系統性風險,以保障金融體系健康發展。法律監管是最有力也是最后的監管方式,因此需要建立系統完善的法律制度對金融科技這一新興行業給予有效地監管和引導。
二、金融科技對法律監管提出的挑戰
金融科技領域通常的法律風險包括信息泄露、侵犯隱私、借貸欺詐、非法集資、直銷基金、虛擬貨幣違法交易、洗錢等。而金融科技的特性對現有監管理念和法律法規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戰[1],例如:
1.金融科技具有跨市場跨行業特性,其金融服務供給側日益多元化,用傳統的柵欄或沙盒監管等模式,簡單隔離商業銀行和網絡借貸之間的風險傳播途徑,已經難以防范風險。
2.金融科技呈現去中心化、分布蜂窩形式,金融機構的目前采用自上而下的監管路徑不再適用。
3.區塊鏈和云計算等跨區域數據服務,與原有金融機構的核心業務不得外包、數據本地化的監管要求相悖。
4.網絡和新技術使交易量呈幾何級數增長,海量數據和復雜的大數據分析的工具挑戰監管部門運用數據分析輔助監管的意愿和能力。
三、金融科技現有相關法律的不足
我國相關領域的立法存在缺乏統一和專門法、位階低、系統性差、監管滯后和缺乏靈活性等缺陷[2]。具體如下:
我國現有相關的高位階制度都不是專門針對這一領域,且屬于概念和戰略層面,未具體規定權利義務。相關立法主要體現在各部門制定一些細則,和地方政府(主要是試點地區)出臺相應文件。這些立法的位階較低,未上升至法律和行政法規,因而缺乏法律權威。
首先,制定這些規定的主體復雜交疊,既沒有相關的專門法,也沒有權威部門制定一部統一的法律或行政法規,這些規定雜散存在與涉及金融科技的各個方面,是互相獨立制定的,內容又存在重復,相互之間甚至還存在矛盾,沒能形成完備成套的法律體系。
另外,雖然各地制定了科技金融政策法規,但由于是當地政府根據當地具體情況而制定的,也難以直接在全國范圍內通用。
并且,現有法律通常在出現問題之后才根據相應問題來針對性地設定,缺乏系統性和預見性。《人民銀行法》、《商業銀行法》和《證券法》等金融法,其立法動機和著眼點都是以保證金融系統的安全性,提高金融系統抗擊體系性風險為原則的。這一原則與科技創新活動與生俱來的高風險性和不確定性的屬性是沖突的。[2]對金融科技領域的新興問題,目前的法律并沒有提供可靠的解決方案。如在知識產權構建中,《擔保法》、《公司法》就沒有就知識產權評估、登記、交易、股權轉讓得法律依據。由于法律滯后,在缺乏有效監管措施和解決機制的情況下,難以解決新問題,從而增大了該行業潛在的風險系數。
總之,目前我國對于金融科技尚無統一的立法原則,在法律適用上也存在混亂。
四、各國金融科技的監管方式[3]
(一)美國采用的限制性監管
美國對金融科技的監管相對比較嚴格,以穩定為主。其在人才和資本環境上存在明顯優勢,形成了以技術創新為主要驅動力的金融科技業態,因此,美國采用功能性監管,即不論金融科技以何種形態出現,抓住金融科技的金融本質,把金融科技所涉及的金融業務,按照其功能納入現有金融監管體系。
(二)中國采用的被動型監管
中國屬于被動型,相對寬松,以發展為主。由于在市場需求上具有較大優勢,因此中國以市場和商業模式為驅動,監管初期采取較為寬松的“黑名單”策略。另外,由于中國法律屬于大陸法體系,對金融科技的監管依靠成文的法律法規,因此靈活性和時效性相對不足。往往經過無序的發展試錯后,在各界的壓力下“倒逼”監管出臺有效的措施,目前監管開始有針對性加強專項監管和引導。
(三)英國、新加坡等采用的主動型監管
這類國家無技術、市場優勢,但金融體系成熟,有完善的征信體系,金融人才專業,資訊基礎雄厚。這些國家或地區的政府是發展金融科技的主導力量,各自積極建立相應的沙盒監管政策。沙盒監管即由主管機構專門創造出隔離開的安全試驗區域,在試驗區內,放寬監管條件,降低準入門檻,激發創新活力,對篩選過的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型,進行隔離環境下的檢測和評估,最終投入市場運行。
五、探討我國金融科技監管的法律解決方式
我們應該吸收和借鑒各國的金融科技的法律監管的經驗和教訓,同時結合我國特有的國情和金融科技發展狀況,根據金融科技的上述特點,制定針對性的法律監管機制。例如,針對其領域和業務融合交叉性較強、涉及法律風險復雜多樣的特征,應同樣采用跨領域多部門協作的方式建立法律監管;針對金融科技領域科學技術含量高的特質,同樣運用高科技的監管科技(REG-TECH)來應對其數據和業務模式上的挑戰。
力求建立在立法、司法和執法等方面都健全完善的法律監管機制。例如:立法上,制定統一性的規范性法律法規,保證法律的統一性和協調性,并根據社會和行業的新情況適時調整相關法律規范,解決相關領域的法律監管滯后的問題;司法上,提供司法政策、解釋和指導性案例等制度供給,加強對行業和企業的在法律政策上的引導和幫助作用;執法上,加強執法力度、規范性和科學性。另外,還應該加強各部門間的溝通和合作,加強聯合立法和法律備案等,減少分歧和重復。
綜上所述,通過創新健全法律監管機制和大力發展監管科技,來規范和凈化金融科技的行業生態,加強企業的行為自律和監管,從而保護消費者利益。
【引文】
[1] 金融科技給監管體系帶來三大挑戰 鄧智毅 《2017陸家嘴論壇》 2017年6月21日
[2] 科技金融立法問題簡析 徐家力 《新浪博客》2016年4月5日
[3] 各國是如何監管金融科技的 蔡凱龍 《新浪財經》2016年10月10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