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柳君+陳泯伊+黃瑜玲
摘要:創客教育已成為新時期中小學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標簽之一。在創客教育的開展中,不同研究者對創客教育中創造的內涵關注重點有所不同,可分為強調從無到有的“創”和強調模仿制作的“造”兩類,本文將分別辨析闡述兩方觀點,以期對創客教育發展方向進行反思。
關鍵字:創客教育;創造;創新人才
教育部在《關于“十三五”期間全面深入推進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導意見》中指出,有條件的地區要積極探索新技術手段在教學過程中的日常運用,有效利用信息技術推進眾創空間建設,探索創客教育、STEM教育等新的教育模式。創客教育已成為新時期教育改革與創新的重要標簽之一,許多中小學紛紛開展創客教育的相關課程。
創客課程的相關理論和指導文件尚不完善,國內中小學開展過程中,針對創客教育中創造的內涵,不同的研究者關注的重點也有所不同,本文將從強調從無到有的“創”和強調模仿制作的“造”兩方觀點進行辨析。
一、創客教育中“創”與“造”的內涵
1、創客與創客教育。(1)創客的內涵。創客源自英語單詞“Maker",原意是指“制造者”。現在指代利用網絡、3D打印以及其他新興科技,把創意轉換成現實,勇于創新的一群人[1]。(2)創客教育的內涵。在“技術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驅動力”背景下,創客的概念快速引入教育,出現了創客教育。2016年2月召開的創客教育專家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與會專家對現階段“創客教育的定義”達成共識:“創客教育是創客文化與教育的結合,基于學生興趣,以項目學習的方式,使用數字化工具,倡導造物,鼓勵分享,培養跨學科解決問題能力、團隊協作能力的一種素質教育”。
2、“創”與“造”。創客教育鼓勵學生在動手創造的過程中習得知識與技能,在創意設計、動手創作的過程中一步步實現自己的創意[2]。創客教育把“基于創造的學習”或“在創造中學習”看作學生真正需要的學習方式。這是馬丁尼茲和斯塔哲定義創客內涵的基本出發點與核心內容。
《現代漢語詞典》中“創造”一詞有三種解釋:一是發明,制造前所未有的事物;二是制造,建造;三是創作,如撰寫文章或創作文藝作品。
創客教育是基于學生的創造,但不同研究者對其中“創造”內涵的關注點卻有所差別。學者謝作如在《創客教育的DNA》一文中將“創”強調為學生在創客教育中能實現的作品是從無到有的,將“造”強調為學生在創客教育中實現的作品主要通過模仿制作。
二、創客教育中關注“創”
1、創客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創新人才。以祝智庭等人為代表的我國學者關于創客教育的內涵的表述,強調“創客教育繼承了創新教育的理念,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為目標”。楊現民等學者也強調創客教育是“以培養各類創新人才為目的的新興教育模式”。國內學者將創客教育定義為創新教育,其目標是培養創新人才。何克抗指出,此處的創新是指能為人類社會的文明與進步創造出價值的、前所未有的精神產品或物質產品。
創客教育所要培養的正是創新人才,創新人才不同于西方學者所提的創客人才。創新人才滿足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三方面的要求。而西方學者提出創客教育,是要把青年培養成能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轉化成實體作品的創客,只是大致相當于其中的第三種素質——創新能力。
2、創新的動力問題尚未解決。被譽為“中國創客文化之父”的李大維指出,國內創客運動沒有向學校提供形成系統的課程,創客空間只是提供松散組織的工作坊,看起來很像原來已經成體系的STEAM教育和“做中學”。目前國內創客教育開展中沒有完全發揮主流、正確創新意識的統帥與引領作用, “為什么要創新”和“為誰創新”即創新的動力問題并沒有解決。學者何克抗表示,很遺憾培養創新人才的認識,目前尚未能普及到各級教育行政管理部門和廣大教師(尤其是中小學教師)當中。
三、創客教育中關注“造”
1、“造”才是大眾化的。“創”是精英化的,而“造”是大眾化的。謝作如、吳俊杰等學者兼一線教師大力提倡普適性的創客教育。中小學科研創新活動在國內其實是一直得到重視的。如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從1982年開始舉辦,但人人創新的理念一直沒有實現。其根源可能就在于“發明”“創造”的門檻較高,一直提倡從無到有的“創”,并不鼓勵模仿制作。只有關注“造”的創客教育,才是可以復制和普及的大眾教育。
2、重要是教如何起步。被稱為“創客教父”的戴爾·多爾蒂多次強調,創客教育最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起步。清華大學高云峰教授提出,將“Maker”翻譯為“創客”并不確切,英文描述的是起點,中文描述的則是終點。
創客教育活動中,學生很快學會了機器人的組裝和簡單的編程控制,但幾年后的作品基本還是這樣。基礎知識欠缺且片面強調創新,容易使得創客教育變成學校秀場。創客教育是經驗學習,主要是傳授如何做某件事情的經驗,而不是書本上那些用來固化的知識。要鼓勵孩子自己去學、與他人合作,最重要的是教他們如何起步,在制造的中學習,讓他們能做出越來越復雜的發明創造。
四、創客教育中“創”與“造”的反思
1、包含對創客本質的思考。創客是否必須創造出物化的產品嗎?創客內涵中“運用各種技術手段與方法把創意轉化為實體產品”,其中的“實體產品”筆者認為應該是可以包含“物質產品”和“精神產品”的,對應的創客也可以有很多種類別。“精神產品”的制造通過對應的技術手段的幫助,創造的效率會高一些。創客工作者可以是工程師,也可以是作家、藝術家等。創客教育作為一種新的教育模式,不僅僅適用于自然學科,也不只是一門課程,而是一系列課程的整合。創客、創客產品、創客教育都可以是一個更開放包容的概念。
2、立足于“造”,追求“創”。關注在“造”中學習基礎的經驗和知識,降低創造的門檻,提升學生學習的收獲感和后進力,有利于大眾化的普及。但不等于可以忽視“創”,“創”是追求的最終目標。關注學生創新動力問題的同時,創新型人才的培養在“造”的過程更為自然地實現。
創新、創造、平等、多元、尊重、協作的創客文化,是創客教育的基礎。創客教育尚在起步階段,相關的困惑和爭論隨實踐的深入慢慢出現,需要更多的研究者和一線教師長期探索,讓創客教育持續發展,發揮其教育價值。
參考文獻
[1] 本報記者 李凌 實習生 王頡. “創客”:柔軟地改變教育[N]. 中國教育報,2014-09-23(005).
[2] 高金麗. 創客教學模式的設計與實踐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