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振金
摘要:近年來由于孩子心理問題所導致的不良事件頻頻發生,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容忽視。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的心理具有多變、發展的特點,存在的心理問題很多都是隱性潛在的,不易發覺,容易忽視。人的成長是一個持續發展的過程,而小學階段成為了學生人生經歷的發育初期。近年來由于孩子心理問題所導致的不良事件頻頻發生,因此,對學生心理健康的關注不容忽視。有的孩子性格孤僻,有的孩子個性易怒、情緒不容易控制,有的孩子不善于溝通,有的孩子家長溺愛、抗挫能力不強,有的孩子倔強逆反等,具體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關鍵詞:心理健康;成長;師生關系
一、行為問題
主要表現在依賴、多動、品行障礙等方面。其形成原因有以下兩方面:
1、學生自身因素。不同氣質的孩子具有形成不同心理的生物基礎。如抑郁型氣質的孩子容易依賴,反應緩慢,缺乏主動性。多血型氣質的孩子好動,不喜安靜,對事物的關注缺少持續性。
2、外在因素。父母是孩子一生中第一任教師,也是持續一生的老師,家庭是孩子成長的最重要地方。因此,父母的處事原則,對孩子的教育理念,人生觀,價值觀等對孩子心理的形成起著關鍵作用。那么,父母不恰當的引導,都會導致孩子出現行為問題。其次教育因素 。小學時期是學生心理品質形成的最佳時期,孩子一天中絕大部分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的學習環境、生活環境、師生、同伴關系等。這些條件和關系如果處理不當,也會導致孩子的行為出現問題。在就是社會環境因素?!懊夏溉w”的古訓,足以說明生活的環境對孩子成長影響意義重大。當今社會上的種種不良風氣,不但影響著成人,同樣也會時時沖擊著孩子的思想。小學生明辨是非能力還不夠健全,一些不健康的行為事件如不加以正確引導,孩子就有可能進行模仿,產生行為問題。
二、學習問題
主要表現在學習困難、厭學等方面。在同一個班級學習的學生,學習的成果卻不盡相同,有的學生顯現出學習困難、厭學的情況。對自身認識不足、缺乏信心、學習計劃難以完成,家長的期望值過高,學校的教育更注重知識以及不合適的同伴關系,都是導致學生學習困難、厭學的原因。
三、情緒問題
主要表現在焦慮、孤僻、情感封閉等方面。人的一生充滿了太多的不確定性,任何人都不可避免遭遇失敗、誤解等挫折,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自我調控、解決問題能力還不夠強,不善于溝通和排解,焦慮、孤僻、情感封閉情緒就不可避免的產生了。對于學生一些不良的心理問題,應從以下幾方面采取對策。
四、學校的對策
1、重視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把心理健康教育貫穿其中。開展心理健康團訓、個案教育等咨詢疏導活動,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行為,激發積極向上的精神。有針對的為孩子提供及時恰當的幫助,促進孩子想成健康的心理。
2、家校聯動,共同做好學生心理教育工作。要充分利用好家長學校,定期對家長進行指導,可以采用講座、經驗交流等方式,指導家長采取正確的方法對孩子進行教育。教育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培養孩子樂觀向上的心態,直面挫折的心態,學會感恩、懂得寬容。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引導學生認識外面的世界。學校要常組織一些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社會實踐活動,帶領孩子了解社會,認識社會,增強明辨是非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對社會的責任感、抗挫能力,培養學生堅強獨立的能力,提高學生抵制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能力。
五、教師的對策
1、創設輕松民主的學習氛圍。在課堂教學中真正地納入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學內容及環節中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讓學生明白了解自我、發展自我的道理,培養自信的意志品質及調適自我的能力。教學過程中,作為教師,自身的角色要同以往發生轉變,教師定位應該是一名學生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合作者,創設和諧輕松地課堂學習氛圍,使學生的真正得到心靈之間的溝通,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機會,從而使學生快樂輕松地學習。促進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2、建構平等的師生關系。新的師生關系是平等的。教師的心態要轉變,要彎下腰,與孩子平等的交流,縮小師生間心靈的距離。學生在這樣一個平等的氛圍中,潛力會得到激發,自然樂學、愛學。
六、家庭的對策
家長要關心孩子的心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老師和家長需要互相配合,采取恰當的教育方式。如:當孩子在學校出現錯誤,教師予以指導和批評,孩子此時的心理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由于心理還不成熟,很希望得到勸解和鼓勵。這種情況,就需要家長充當疏導的角色,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認識自身錯誤,有信心改正。如果此時家長也嚴厲的訓斥孩子,那么孩子的心理會受到傷害,不利于健康發展。其次,要給孩子表達傾訴的機會。家長和老師往往習慣于自己說話,讓孩子聽話,這樣是欠妥的。家長和教師是成人,但不要用成人的眼光理解孩子、認識孩子的世界。教師和家長要學會傾聽,傾聽孩子內心的真實感受,與之平等交流,讓孩子能說心里話,敢說心里話。最后,嚴慈并濟。對孩子的教育應該是寬容的態度還是嚴格的態度,其實并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過于寬容會對孩子溺愛,過分嚴厲會對孩子產生距離。過于嚴厲、過于寬容對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長。對孩子的教育應該嚴慈并濟。
七、學生的對策
1、積極參加集體活動,完善自己的個性。小學生要積極參加體育、文藝、社會實踐活動,在活動中學到書本以外的知識和技能,情感得到釋放,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品質和陽光樂觀的心態。
2、學習自我心理調節的方法。小學生應該掌握幾種簡單有效的自我調試方法。如學會放松、與人談心等。在家里可以找長輩、親友談心,學會傾訴。也可以記日記,把內心的情感記錄在日記里,也是一種排解的方式。
3、學會求助,尋找支持。尋求幫助是小學生應該掌握的能力。小學生處在成長階段,會遇到各種各樣不能解決的問題,遇到問題、困惑和挫折時要學會向師長、朋友尋求幫助。尋求幫助,解決問題的過程其實也是一個成長的過程,有利于提高學生交流溝通的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
小學生是我們祖國的未來,使我們民族的希望。我們要創設適合的教育環境,關注學生心理健康,引導教會孩子學會生存,讓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 張咸芬.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讓每個孩子快樂成長[J].教育觀察(下旬),2014(12):13-15.
[2] 趙淑伶.關注學生心理健康 促進學生陽光成長[J].教育實踐與研究(A),2015(06):9-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