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容
摘要:教學理念決定著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必須正確地樹立語文教學理念,認真學習語文教育史,分析語文學科的性質、特點和任務,正確認識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運用科學的方法,研究語文教學中出現的新問題、新現象,總結語文教學改革中的新經驗,掌握語文教育教學的規律,形成自己的教學主張。
關鍵詞:小學生、語文素養、提高、興趣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必須面向全體學生,使學生獲得基本的語文素養。”由此可以看出,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教材內容的需要,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從而促使學生獲得健全的發展。
一、注重小學語文教師自身知識素養的提高
教師在學生受教育的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盡管《新課程標準》提倡教育教學應向素質教育模式轉變,以學生自學為中心,教師對學生進行適當的點撥即可,但這并不意味著教師完全喪失了教學過程中的重要地位。恰恰相反,從《新課程標準》的內容中,我們可以看出現代教育對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包括自身知識的儲備、教學方式的轉變等。因此,要想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就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知識素養,從而為提高學生語文素養提供條件。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必須做到多讀多看,豐富自己的人生閱歷,不僅要看教育類的書籍,更要廣泛閱讀其他類型的書籍,如歷史人文方面的、科學技術方面的,積累優美的詞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豐富多彩的語言文字給學生以審美的享受,通過適當的旁征博引給學生以視野的開闊。同時,還要學會關注日常生活中的熱點焦點、發生在學生身邊的大事小情,尋找能夠引起學生心靈共勉的切入點,把生活的源頭活水引進課堂,以激發他們對語文的學習興趣。
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沒有任何興趣,激不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學生帶著疑問把課聽下去,被迫地進行學習,會扼殺學生掌握知識的志向。”小學語文教師要使學生對語文課產生一種愉悅感,有興趣才有求知欲望,才有才氣和靈性。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力求做到讓學生變得鮮活,讓學生學得興致盎然,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享受學習的樂趣,從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師要在上課伊始即迅速地捕獲學生的“芳心”,精心設計導語、巧妙導入新課是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教學環節。用導語法教學,能夠使學生對語文課充滿新鮮感,他們會對下一節課精彩的導語充滿期待,從而期待上每一節語文課。同學們若是帶著疑問聽課,就很想知道問題的答案,所以會很認真地聽老師講課,并且在聽課的過程中自覺探究答案,這樣學生對老師上課講授的內容印象會很深刻,既學到了知識又樂在其中。所以教師要設置與課文相關的懸念,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從而使其帶著疑問把課聽下去。教育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為了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師必須有較高的語文素養。語文教師不僅要學得多,而且要學得通、學得透,要有自己的見解,又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這樣才能深入淺出,化繁瑣為簡約。
三、強化熟讀背誦,誦讀中積累語言
縱觀目前語文教學現狀,語文教學采用的卻是“以理解為目標,以講解為手段”的閱讀模式。為了理解得深透,老師不停地講,豈不知講解得越多,教學效率就越低下,其主要癥結就在于違反了“背誦”這一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所以,我認為,現代語文教學應該是“以掌握祖國的語言為目的,以熟讀背誦、遷移訓練為手段。”小語教材中的課文大多文質兼美,通過背誦,讓學生積累大量的佳辭妙句,精美篇章,不斷充實語言庫存;并從背誦中領悟體味作者謀篇布局、遣詞造句的匠心所在,悟得表達方法的真諦,這將使他們終生受益。語文教師應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多方引導學生多讀,多讀至熟讀,熟讀至背誦。正如南宋杰出的教育家朱熹說的:“大抵觀書,先須熟讀,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繼以精思,使其意皆若著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爾。”當然,在理解基礎上背誦最佳,但有時讓學生“死記硬背”也未嘗不可。隨著年齡的增長閱歷的豐富,學生在自悟、反芻中將自然理解消化當初背誦的語言材料。閱讀教學中著重在熟讀課文上下功夫;在記憶常用詞語,名言警句上下功夫;在背誦詩文佳作上下功夫。一課書教完了,應把學生是否讀熟、是否能把該背誦的地方背誦出來,作為評價教學成敗的首要標準。
四、加強語文綜合實踐活動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實踐性很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語文實踐能力,而培養這種能力的主要途徑也是語文實踐??”。語文實踐活動突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成為語文課堂的延伸和補充,厚實學生的文化底蘊。①積累古詩名句、歇后語、成語典故,名言名句等,使學生在積累展示的過程中發現了漢字里蘊含的審美價值,找到了學習的樂趣,有利于教育教學的開展,更有利于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感情。②經典誦讀活動。結合我校“經典誦讀”活動,在班內開展不定期誦讀活動,結合新課標,精選優秀古詩文作品,涉及寫景、立志、惜時、做人、求學等方面,要求學生熟讀并背誦,并能夠談出自己的見解。通過這樣的訓練,學生既掌握了大量的經典詩文,又鍛煉了朗讀記憶,還陶冶了性情,培養了審美能力,深層次加深了學生的文化積淀。③指導學生辦手抄報、進行調查訪問等。辦手抄報鍛煉了學生處理信息和運用媒介的能力,調查訪問則訓練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使之學會交流。
總之,要使我們的語文教學實現培養學生語文素養的終極目的。這就需要語文教師從自身做起,加強學習,提高素質,以愛促學,指導學生扎扎實實走好語文學習的每一步,讓學生憑借著堅實豐富的語文素養,放飛明天的夢想。
參考文獻
[1] 史文麗.創設情境,步步為營——《一個中國孩子的呼聲教學反思》[J].現代閱讀(教育版).
[2] 閔志君.緊扣文本,構建扎實有效的語文課堂[J].現代閱讀(教育版).
[3] 莫冰冰.小學語文課堂學生主體的情境創設實踐探索[J]現代閱讀(教育版).
[4] 袁玉梅.討論型課文教學方法探討[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
[5] 陳銳.拾得金粉鑄成薔薇——談高中作文素材來源及應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