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鑫
【摘 要】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教育信息化的逐步實現,使得人們的生活、學習方式發生了深刻變化,教學方式也在悄然中變革。微信的出現,使得泛在學習變成了現實。特別是近兩年來,微信應用于教育教學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關鍵詞】微信平臺;微課;教學模式
移動互聯網產業發展到今天,特別是智能手機的普及使用基本成熟,幾乎任何詞都可以“微”。由最早的微博到微信,再到微電影、微小說、微課程等,以“微”為特點的事物層出不窮。本文主要探討的是微信及微課領域。微信是騰訊公司于2011年初推出的一款為智能手機提供通過網絡快速發送語音短信、視頻、圖片和文字,支持多人群聊的即時通訊服務軟件。只要有網絡存在,手機用戶就可以完全免費與好友之間進行形式多樣的聯系和信息傳遞。如今,微信不僅是手機互聯網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也是一種全新的溝通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縱觀“微”開頭的眾多應用,微信擁有強大的功能和廣泛的用戶基礎,以互聯網為載體的微課、翻轉課堂、泛在學習、碎片化學習已經成為目前教學研究和教學實踐的熱議詞和流行語,學校以及各大培訓機構產業也應該順應潮流,充分利用微時代所帶來的便捷,最大限度地滿足教學的應用需求。
微信和手機、PAD等移動終端的完美結合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便捷,2017年4月24日,騰訊旗下的企鵝智酷公布了最新的《2017微信用戶&生態研究報告》。根據這份報告數據顯示,截止到2016年12月微信全球共計8.89億月活用戶,而新興的公眾號平臺擁有1000萬個。微信這一年來直接帶動了信息消費1742.5億元,相當于2016年中國信息消費總規模的4.54%。微信的免費性、便捷性、及時性為教師提供了一個很好的交互平臺,也使培訓專家、“種子教師”、教學名師、教育專家可以通過微信群來發布教學形為的各階段感受、經驗、培訓資源和實例等,也為教師們之間的互相學習、揚長避短提供了有效的環境載體。
據統計,現在城市初高中生中,手機的使用率幾乎達到了百分之百,并且都會熟練使用微信。究其原因,微信除了具備開放性、交互性、即時性等一般特點外,還具有傳播便捷性、交流靈活性、內容簡潔性等特點。微信所提供的平等開放的人際交往平臺恰恰契合了青少年學生渴望交流、樂于自我展示的價值需要。這就為開展創新教學模式和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途徑。
一、微信在教育領域的應用
(一)微信與學校教育相結合
當前,微信在學校教學中的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既方便教師和家長及時交流溝通學生在校、在家的情況,又方便教師在微信群里發送通知,如布置親子作業、準備學具等。第二,方便教師學生間的溝通。現在學校的班額較大,無法實現一對一的交流輔導,通過微信,學生可以就有關問題隨時和老師交流,實現了因材施教的目的。第三,便于教師之間研討。教師平時工作繁忙,在校研討的時間有限,而教學上的問題又具有突發性等特點,因此微信為教師之間的研討提供了條件和平臺。第四,方便教育資料的共享。在微信上可以發送一些教育理論、方法、文件等,實現家長與家長、家長與專家資源共享。第五,打造學生管理平臺。在微信群的設置中存儲學生的信息,如家庭住址、習慣愛好、學習特點等,便于教師對學生進行管理。
(二)微信與微課相結合
微信作為一個傳播工具,微課作為一個教學載體,二者相輔相成。隨著教育領域關于微課體系的建設,我們可以把制作的微課放微信公眾平臺上,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隨時、隨地選擇自己的需要的內容,通過微課自主學習。這樣學生不僅能通過課堂,而且也能通過微信進行學習。而通過情境教學,我們讓實際中的工作提前來讓學生體驗完成,在讓學生學到知識的同時,也能讓學生能更快、更好地融入社會。這兩者如果能在學習當中結合起來,學生能更加輕松愉快地學習,學生的求知欲望也會愈加強烈,這正是教育工作者一直在追求的結果。
二、微信平臺對教育領域的影響
(一)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過使用微信播放視頻上課,我們的課堂由原來的教師講授為主,轉變為現在的學生展示為主;由原來的學生聽講為主,轉變為現在的學生活動為主;由原來的教師解惑轉變為現在的學生互相解答,把更多的時間、機會交給學生,很好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特別是對于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在家里,他們通過微信,可以反復觀看視頻來理解知識,而到了課堂上,他們可以聽到更多來自于伙伴和老師的解答、分析,學習成績有了明顯的提高。學生可以在微信里大膽真實地表達內心想法,不用擔心沒有聽眾和所提出的問題沒人解答,這就打破了交流雙方之間的溝通壁壘,既可以是學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也可以確保教學者和學生之間的適度距離感,提高了學生提問和學習的熱情。
(二)充分提高了教學效率
在利用微信平臺的教學下,學生們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這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教師的改變。學生需求越來越多,迫使老師不得不及時“充電”。微課的準備與制作常常需要教師打破原有的知識結構和教學體系,重組教學內容,因此需要教師將教學內容爛熟于胸,能夠信手拈來,有高度的知識駕馭能力。微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體現學生學習需求的。因此教師需要換位思考,充分理解和思考學生學習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與需要。
利用微信平臺教學不僅具有針對性而且具有高仿性。微信能讓教師對學生有充分的了解,有助于因材施教,而其他課堂教學模式則較難做到這一點。同時,微信課堂是一個虛擬的高仿真課堂,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習效率高,效果相對較好。在課堂上進行的教學針對的是全體學生,學生之間的差異和個性往往被忽視和無法顧及,而利用微信的互動方式,老師可以針對某個學生和某類學生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增強教學的針對性。以前,學生在課下遇到的問題只能在學校里請教老師,這就造成了學生遇到的問題不能及時得到解答,而微信的及時溝通功能卻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學生可以隨時和老師取得聯系并提出問題,從而提高了教學的時效性。endprint
利用微信平臺教學完美地解決了受地域和天氣等限制的問題。例如、惡劣天氣具有不可預測性,如霧霾、暴雪、暴雨等,導致學生不能奔赴教學地點進行上課。相對于常規的課堂教學模式,微信的發展在對使課堂教學進度、教學效率不受影響上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技術支持。
(三)推動了網絡教育產業的發展
隨著微信軟件的發展,它被越來越多的人群所接受,它已經成為許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種社會交流工具和平臺。因此,微信也慢慢在教育領域中嶄露頭角,發揮其作用并逐漸成熟。這在一定程度上較好的促進了學習者的學習,激發了學習者的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習者的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微信在教育領域會是一個很大的助力,首先,微信的最大的優勢就是建立了企業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平臺,也就是教育機構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平臺,而教學如何教得好就是建立在雙方互動的基礎上。另外,微信教學方法多元化,可以圖文、語音、視頻,能很好的表達老師想要表達的東西,而且學生在微信上也可以很好、很詳細的問出心中疑問,從而獲得要學習的知識。
另外,教育的產業化,教育規模擴大化,有可能使教育產業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并有助于解決就業問題。從宏觀經濟運行情況來看,我國目前傳統消費產品供給趨于過剩,需要消費領域的創新,而教育是第三產業中一個重要部門,教育產業的發展大大拓展了居民的消費空問,可以構成對經濟增長的持續貢獻。另外,教育作為產業,可以容納大量的教職工,創造更多就業創業機會。“教育+互聯網+微信”的模式徹底改變了教育培訓公司的經營方法,大量投資涌入教育市場引發了中小教育公司數量的爆發式增長。在“教育+互聯網+微信”這種新的運營模式下,教育機構可以通過互聯網突破地域限制,依托互聯網完成宣傳、銷售、服務的全流程。微信既是潛在客戶的載體,又是宣傳的重要工具。這種模式帶動了一大批教育工作者就業和創業。同時又可推遲年青人進入勞動力市場。兩方面的綜合作用都將有助減少勞動力供給,從而緩解就業矛盾,為國有企業改革、產業結構的調整創造分流勞動力的寬松環境,這是就短期來看教育產業化對經濟增加和緩解就業的好處。從長期看,吸收東南亞經濟發展的教訓,我們要在勞動力成本優勢表現之前,通過全體國民教育投入增加,提高我國勞動者的人力資本含量。今后可以利用人力資本優勢保持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
當然基于微信平臺的教學模式與其他傳統課堂教學模式相比還存在一些不足:第一,教師不能把握學生對問題的真正理解程度。第二,個別學生趁機開小差,影響學習效果。在微信課堂教學模式下,缺乏教師的有效組織和學生之間的互相監督,一些自控力差的學生會趁機用手機上網聊天、玩游戲等。第三,不利于開展學生的小組合作交流。第四,易受網絡和信號接收強度的影響。如果網絡給力,則接收信號效果好,課堂教學就能順利進行;如果網絡不流暢,接收信號效果不好,就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效果。第五,有的學生自己沒有手機,更沒有微信號,要在家長的幫助下才能完成課堂學習,使課堂成本增大。
綜上所述,在信息化和互聯網的驅動下,基于微信平臺的新型教育模式日益蓬勃發展和不斷完善,在彌補傳統教育模式的不足中,提升了教育的便捷性和靈活性,為更好地塑造有用之才添加新動力。
【參考文獻】
[1] 關中客.微課程[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1(17)
[2] 柳玉婷.微信公眾平臺在移動學習中的應用研究[J].軟件導刊(教育技術),2013:10
[3] 孫宏英.基于微信群微課程的教師培訓模式構想[J].教育導刊,2015(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