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潔
【摘 要】現在的世界在各方面都高速發展,各國之間跨維度,多空間的綜合交往活動較以前更加頻繁。更快的發展就會對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不同區域,不同文化的溝通中,語言是第一溝通要素,故此,在今后的發展中,社會對語言的學習者及語言學習傳授者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鑒于此要求,本文擬從當前日語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所采取的相應教學法來談談日語教師素質的提高。
【關鍵詞】日語教育; 跨文化教育;教學模式;教師綜合能力
語言作為人文思想的媒介,推動著社會的發展,作為每一個語言學習者或者傳授者,我們的使命就是學習好它,應用好它,所以我們國家很多地方從小學開始就已經開始外語學習的課程了,一直到大學。而現實情況卻不太樂觀,很多地方課程是開設了,但是培養出來的學生,尤其是大學畢業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卻無法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鑒于此,本文以日語為例來談談當前日語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及所采取的相應教學法來談談日語教師素質的提高。
一、目前日語教育的現狀和存在的問題
1.日語教學觀念陳舊、教學方式單一。
許多高校依舊把等級考試通過與否、考試成績分數的高低作為考查學生日語水平、日語能力的唯一評判標準,有的高校甚至直接把日語四級證書和大學畢業證、學位證捆綁在一起。所以教師為了應試在課堂上突出語法講授,無意中忽視了學生的日語興趣和日語聽、說能力的培養;學生也為了拿到日語的相關合格證在課下題海戰術、死記硬背單詞,忽略提高日語實際應用的相關技能。這樣下來盡管有些學生閱讀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但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幾乎成了被遺忘的盲區。
2.日語教學中跨文化教育的缺失。
跨文化教育是一種國際教育理念,最早由聯合國以文件的形式提出,目的在于強調教育對世界文化的作用。由于受到社會意識及傳統教學的影響,跨文化教育一直沒有在日語教學中受到應有的重視并真正開展。很多日語教師也試圖在自己的教學領域中將跨文化教育貫穿其中,但是整體大環境的限制使得日語教師并不熟知跨文化教育方面的知識,沒有跨文化教育的相關專業培訓,又沒有體系內的支持,導致日語教師們對跨文化教育的認識也只是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對日語跨文化教育的實施也只能停留在個人興趣的范圍內。以至于教出來的學生在看日本原聲電影或者和以日語為母語的人溝通時困難重重。
那么如何才能改變、解決這一問題呢,我認為這需要我們諸多的日語教學工作者從以下幾個方面改變、完善以往的教學方式進而提升自己的綜合教學素質。
二、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 創設情境教學模式。
傳統的日語教學手段和單一的教學模式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也無法跟上目前社會發展,所以現在的日語教師應當樹立與時俱進的教學思想,改進和豐富日語教學模式。日語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所以語言環境的創設尤為重要,它可以高效地提高學生的聽、說、讀、寫等4大能力。針對教學內容并且結合學生的實際水平,只要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必然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動機,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為此,我們曾設定了諸多日語情景教學法的模式,即教師創設出一系列逼真的場景或者日語短劇模式,讓每名學生都參與進來。利用日語進行會話可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為圍繞課文的基礎會話;另一部分為以本課出現的句型為主干,以當今生活中的時事為內容的應用會話。例如:日本人在初次見面時,都要在形式上客套一番,進行自我介紹。其次,情景教學法還包括課文情景導入,比如,聯系時事進行情景導入、設疑(懸念)情景進行導入、利用交代背景知識進行導入、文化知識(異文化對比)導入以及利用音樂進行導入等。“教師在文化導入時,應采用適合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在了解文章文化的同時提高自身的語言交際能力。例如:當教學過程中涉及宗教文化、意識形態、價值觀等文化形式時,可采用討論法;當涉及時事焦點或者學生的切身相關問題等時,可以采用分組討論法,將其意見歸納成幾種類型;當涉及藝術、繪畫、詩歌、故事等較直觀接受的內容時,可以借助多媒體和網絡手段,為學生播放一段電影,下載一些圖片,讓學生欣賞原文朗讀等等。” 再次,創設日語課堂辯論活動。課堂討論是關于某個討論題目,把參加的學生分成兩組,即正方和反方來進行。不過這種情景設置模式在日語課堂上的高級階段。
2.提高跨國文化教學能力。
如何讓學生理解中日語言中所包含的文化差異是提高日語教學水平的突破點。在日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日語與漢語的對比、日本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對比,使學生認清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并正確地對待這種差異。一方面,在教學設計中,教師可以采用適當的場景式的教學方法,讓學生在不同的場景中來體會日本文化的精髓。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適當加入一些以文化差異為主題的互動,邀請一些日本語言教育的專家或者日本的友人對學生加以指導,使學生對這種差異有一種深刻的體驗。另一方面,倡導日語學習者自主學習并了解日本文化,讓跨文化教育深入到學習者的生活中。教師應該正確引導學習者的價值觀,讓學習者正確認識跨文化教育,不盲目地推崇日本文化,也不自我膨脹,貶低日本文化。應使學生樹立不偏不倚的文化價值觀,增強文化認同。
因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一是開設專門的日本文化教育課程進行跨文化教育。二是聘請日語外教,從一個日本人的視角了解日本文化。三是學校應該為學生創造跨文化學習的機會,舉辦中日文化交流論壇、中日學生互動社團,引進原版日語書籍,還原真實的日本文化。四是增強學生對日本具有代表性的影視作品的了解等。多樣化的教學模式是跨文化教育實施的有利條件。
3.日本漫畫在日語教學中的運用。
日本漫畫是日本大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世界范圍內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因為熱愛日本漫畫而關注日本、學習日語。中國也不例外,據日本國際交流基金2009年統計,中國有80多萬人通過學校課堂、社會培訓機構等途徑學習日語。其中年輕人的比例應占絕大多數。 本文所提的漫畫主要指故事漫畫,它通過連續的多格畫面和角色的對白及旁白來講述長短不一的故事,是當今日本漫畫中占據主流的漫畫形式,中文亦稱其為連環漫畫。十九世紀中后期,西方國家諷刺漫畫及故事漫畫的影響波及日本。隨著具有現代意義的大眾傳播媒體報刊雜志的不斷問世,以及近代圖文印刷技術的革新,再加上日本原有“物語文化”傳統的作用,一代又一代漫畫家應運而生,為日益成熟的市民社會提供了豐富的精神快餐。歷經百年風雨,日本故事漫畫的出版如今已呈鋪天蓋地之勢。并且其發行量的一半面向青年、成年人,這一點舉世罕見,是日本漫畫市場的特征。自上世紀90年代以后,多媒體語言教材的開發成為熱潮,漫畫在日語教育中的運用研究也得到積極推進。世界范圍內年輕一代日語學習者對日本漫畫的消費需求,也迫使日語教育工作者對該文化現象不能置若周聞。不僅日本漫畫中的一些經典臺詞常常變成社會語言在日本坊間運用流傳,豐富了日語的表現力,而且日本漫畫作為有價值的研究素材,實際上已經成為日本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領域越來越多專家學者關注研究的對象。在這樣的時代大背景下,要想繞開它也不現實。何況還有不少年輕學子欣然選擇了與漫畫相關的研究課題。所以,日語教育工作者把握日本漫畫引進到教學中來也不失為一種激發學生興趣的好方法。
故事漫畫提供給我們很多關于社會和人際關系的綜合信息和大量對話,是很理想的教材。而漫畫所提供的材料最適宜觀察諸如敬體和簡體、男性用語和女性用語、敬語形式與普通形式、方言、客氣話和粗魯話、擬聲擬態詞等,這些日語要素在實際會話中的使用方法及產生的效果。
三、結語
在日語教育中,由于學習者的多樣化,所以肯定不會有一種萬能的方法,那么日語教師作為語言的傳播者,除了首先應該具有一定的實踐經驗和專業技術知識外,還應該具備多元的,跨文化的知識修養,這樣在教學當中才能根據不同學習者的特點,采用不同的、有效的教學模式培養出與社會充分接軌的學生。這不僅是對學生的要求,更是對日語教師綜合能力的要求。
參考文獻:
[1]石田敏子.日本語教授法[M]日本株式會社:大修館書店.1996.
[2]宿久高.《中國日語教育的現狀與未來》日語學習與研究,2003年 第2期.
[3]平山崇.日語教學法[M]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