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智
今年上半年,中國工商銀行交出了一份好于計劃、好于同期、好于預期的期中答卷,管理層表示有信心、有舉措保持主要指標未來持續回暖
8月30日,中國工商銀行(601398.SH;1398.HK)公布了2017年上半年業績。董事長易會滿在當天業績發布會上表示,上半年該行主要經營指標全面改善。
按照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工商銀行上半年在計提610億元撥備后,實現凈利潤1537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不良率較年初下降0.05個百分點至1.57%,這是自2013年不良貸款“雙升”以來首次實現下降,撥備覆蓋率則較年初上升9.12個百分點,風險抵補能力不斷增強。
多位研究銀行業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這是一份好于計劃、好于同期、好于預期的中場“成績單”。近年來,在多種負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銀行業利潤增速大幅下降。2016 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走勢的企穩,銀行業也開始呈現出觸底回升的特征。從今年一季度和上半年的情況,上市銀行經營情況持續向好、凈利潤增速環比回升的趨勢進一步顯現。
易會滿表示,未來工行將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主基調,“不過度冒險、不犯大錯”,在穩的基礎上奮力前行、積極進取,有信心、有措施保持工行資產質量和利潤的持續回暖。一是堅持把服務實體經濟作為天職和本份,進一步做優主業、做精專業。二是把風險管理作為工作的生命線,以大行的擔當態度和專業智慧的能力,守好安全防線和風險底線。三是進一步推進轉型發展的六大戰略提升競爭發展能力,包括重點城市行戰略,智慧銀行e-ICBC3.0戰略,大資管戰略,大投行戰略、國際化戰略和綜合化戰略。
資產質量向好現曙光
中報顯示,上半年工行不良率、逾期率、“剪刀差”3個資產質量的關鍵指標全面下降,不良率較年初下降0.05個百分點至1.57%,撥備覆蓋率較年初上升9.12個百分點,達到145.81%。
易會滿認為,這些指標的回暖是該行“資產質量企穩向好的信號,資產質量出現轉折的曙光進一步顯現”。對未來趨勢,他表示,可以從以下4個方面做出積極的預判。
第一是看宏觀經濟環境。目前宏觀經濟逐步企穩向好的態勢比較明朗。比如上半年經濟好于預期,結構不斷優化,這為下半年的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雖然經濟運行中還存在一些結構性的問題,但隨著各項改革舉措的進一步落地,經濟增長正呈現底部企穩、局部回暖的有利態勢,這給銀行資產質量的改善提供了非常好的外部環境。
第二是看趨勢。該行上半年除了不良貸款率比年初下降外,逾期貸款率和“剪刀差”也分別下降42個BP和32個BP,這些主要指標的改善都會為今后貸款的劣變減輕壓力。
第三是看管理措施。“信貸資產質量是管出來的”,易會滿說,工行這幾年深入推進資產管理和信貸基礎管理兩大工程,實施了嚴格的新老貸款劃斷的管理措施。尤其是2013年以來,工行建立了更加嚴格的管控措施,其后新增貸款的不良率只有0.83%。現在通過存量移位,有74%的貸款都是2013年以后新增的,所以只要這種措施能夠續堅持下去,資產質量就有保持良好向上的基礎。
第四是看不良貸款的處置能力。易會滿表示,工行上半年清收處置了911億元的不良貸款,其中現金清收比例達到42.3%,在同業里是非常高的,所以撥備是完全可以覆蓋的。強大的處置能力是工行保持良好資產質量非常重要的財務保證和專業保證。
成功應對利率市場化的挑戰
細看中報發現,工行上半年實現凈利潤1537億元,同比增長2.0%;實現撥備前利潤2578億元,同比增長7.7%,兩者增幅均高于去年同期和今年一季度。
工商銀行行長谷澍表示,盈利增長的穩定性增強,主要來自3個方面。一是上半年凈利息收益率(NIM)為2.16%,與上年持平,較一季度上升4個BP。二是相關條線和板塊盈利貢獻持續提升。如境內大零售業務板塊較好發揮了“壓艙石”和“穩定器”作用。三是加強成本管理,成本收入比保持在21.01%的較優水平。
“NIM的逐漸企穩,說明工商銀行在利率市場化面前有比較強的穩定性和韌性”,谷澍說,該行之所以較成功地應對了利率市場化的挑戰,主要有三大原因。
一是在資產端,工行積極推動了資產結構的優化調整,加快發展受利率市場化影響比較小的小微企業貸款和個人貸款。
二是加強了成本管理和負債端的優化,推動付息成本的下降。工行堅持以存款性的負債為主要資金來源,以較低成本、較高穩定性的負債保障資產配置的主動性。“上半年人民幣存款的付息率比上年末下降了16個BP,這對于全行的利率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谷澍說。
同業負債明顯低于同行
去年年底以來,監管部門出臺的一系列治理金融亂象的監管措施備受關注,比如規范票據業務、壓縮同業資產,以達到督促銀行回歸業務本源、降低杠桿,以及控制風險的目的。對此,工行表示,2017年上半年,該行就把風險管理作為經營工作的“生命線”,重點關注表內和表外“兩張資產負債表”,守住了安全防線和風險底線。
中報顯示,上半年工行的同業資產占總資產的比例只有4.1%,同業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只有7.2%,皆明顯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易會滿稱,由于工行的相關業務總體都比較規范,杠桿率也不高,因此強監管的影響是非常有限的。但對過度期限錯配、同業比重過高、監管套利較多,甚至用業務違規來美化指標的金融機構來說,一系列規范銀行經營行為的監管措施就會帶來明顯的短期壓力。
易會滿表示,工行堅持以簡單、透明、可控的核心原則來規范發展資產管理、同業業務、票據業務,嚴格規范合作準入和項目管理,嚴控杠桿比例跟嵌套的投資,簡化產品結構和交易鏈條,實現穿透管理和信息透明。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工行堅持審慎穩健的原則,注重加強關鍵時點、重點業務的流動性安排,發揮好大行對市場的穩定作用,嚴格控制期限的過度錯配,防止“黑天鵝”事件發生。同時,工行還將下更大的力氣來管好表內的信用風險,使表內表外這兩張表能夠真正的管好,發揮好工行在治理亂象中的穩定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