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月明
一款游戲撐起了樂元素60%的營收,其后勁是否足就成了關系到公司未來業績的重要問題。而《開心消消樂》移動版上線超過三年,生命周期已經算得上超長
如果要說前兩年最火爆的手游類型,消除類游戲一定可以名列其中。有那么一段時間,記者身邊幾乎人人手機里都下載了這類游戲,開心消消樂、天天愛消除都是其中的佼佼者。特別是在女性用戶中,玩這類游戲的比例非常高。
但不可否認,隨著《陰陽師》、《王者榮耀》等相對重度的游戲崛起,手游向重度化、社交化發展的趨勢日益明顯,消除類游戲的熱度也在逐步降溫。而近一個月,就有兩家做消除類小游戲的公司向A股市場發起沖擊,其中一家正是《開心消消樂》的幕后推手樂元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樂元素”)。
這家游戲公司是如何發展起來的?哪款游戲才是它的業績支柱?未來盈利能力會如何?近日《投資者報》記者致電公司公開電話,欲向公司相關負責人了解投資者普遍關心的以上問題,但截至發稿始終無人接聽。
樂元素前世今生
樂元素現任董事長王海寧,是從人人網出來的。2009年7月,時任人人網增值業務高級總監的王海寧從老東家離開,與前同事們一起創立了樂元素的原始前身:Two Fishes---雙魚互動。雙魚互動由王海寧等6人湊出50萬元人民幣注冊成立,最初的定位是一家社交游戲公司,核心價值觀是“做所有人都能玩的游戲。”
在這種理念下,2009年到2011年,雙魚互動先后在海外市場(比如facebook和日本當時最大社交網站MIXI)推出了三款社交小游戲,《開心水族箱》、《我的酒吧》和《我的王國》。
這三款小游戲當時取得了一些成績,用王海寧自己的話說:“那時我每天早上起來不是看我們游戲昨天賺了多少錢,而是看一下我們的游戲昨天有多少人在玩,玩我們游戲的用戶在增多,這是讓我們覺得最開心的事情。”
然而,這份好運并未在接下來的幾年延續下去。2011年年初,在國外社交游戲市場取得成果的雙魚互動開始準備向國內頁游市場和當時最火爆的MMORPG(多人在線角色扮演)市場進軍,但遭遇滑鐵盧。這次失敗的頁游之旅,令雙魚互動開始轉向移動游戲市場,并于2012年收購了樂元素的前身樂風創想,在經過兩輪增資之后,2016年6月,樂風創想正式更名為“樂元素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過度依賴單一爆款
翻看樂元素提供的財務數據,2014年至2017年一季度,其營收分別為6億元、11.1億元、18.4億元、5.9億元,同期凈利潤分別為1.1億元、3.3億元、5.1億元、2億元。樂元素的營收,主要來自于游戲運營收入,大約占比98%,剩余少量收入來自于游戲周邊產品銷售和游戲IP特許權使用收入。
而游戲運營的收入,則主要是靠幾款產品賺到的。包括《開心消消樂》、《偶像夢幻祭》、《梅露可物語》及《開心水族箱》。2014年至2017年一季度,這四款游戲營業總收入分別為3.5億元、9.3億元、16.5億元和5.3億元,占同期營收的比重分別為59%、83%、89%和89%。
在這其中,《開心消消樂(移動版)》又撐起了大頭。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7年一季度,《開心消消樂(移動版)》收入分別為1.3億元、6.5億元、11.4億元及3.8億元,占同期營收比重分別為21%、58%、61%及64%。
一款游戲撐起了樂元素60%的營收,其后勁是否足就成了關系到公司未來業績的重要問題。
核心游戲生命周期之困
回顧《開心消消樂》的成長史,其網頁版于2012年年底開始研發,2013年上線;移動版則于2013年開始研發,2014年2月上線。其月活躍用戶數從上線初期的180萬,增長到年底的4200萬,2016年1月至3月達到頂峰約1.42億。然而,從其招股書最新披露的數據來看,2017年一季度此數據已下降為1.34億,也就意味著,一年多時間里,該游戲玩家人數不僅未增長反而減少了近千萬。
類似的情況也出現在該公司其他三款主打游戲上。
2017年一季度占營收約18%的《偶像夢幻祭》,2015年6月的月活數為31萬,隨后逐步提升至2016年9月的51萬。此后,月活數也有所下滑,2017年一季度為47萬。
而《梅露可物語》于2014年1月上線,主要于日本地區運營。該款游戲并未發布月活數,但從月均付費賬戶數、月均充值流水等數據可以看到,各項指標已回到三年前上線水平。
《開心水族箱》網頁版于2009年8月上線,移動版于2011年10月上線,移動版最近統計的月活數和月均付費賬戶數,已經低于上線之初的水平。
樂元素出現這樣的情況,令投資者不禁產生疑問,一款游戲的壽命到底有多長?這樣是否已經算進入“瓶頸期”?公司將如何令游戲月活躍人數回升?若上述幾款支柱游戲無法回春,公司對其依賴度又較高,會不會對公司的未來業績產生較大影響?一旦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能否繼續保持增長?如何在舊游戲與新游戲之間過渡,以應對這一風險呢?
據業內人士稱:“一款游戲投放市場后,要經歷引入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幾個階段。新游戲一旦投放市場,就進入了引入期。此階段由于游戲名氣不高,廣告費用大,商家獲利很少,甚至有可能虧本。這個時候運營的主要目的是提高產品的知名度及注冊數以盡可能打開市場。當游戲在引入期吸引足夠數量的付費玩家之后,產品將進入成長期。本階段的主要運營目的是最大限度地占有游戲市場,壓縮同類競爭者的生存空間。而當游戲注冊人數逐漸趨于穩定,玩家每天活躍和付費也逐漸趨于穩定。這款游戲就進入了成熟期。這個階段運營的主要目的應該是獲取最大的利潤、獲取最大的市場占有率以及維護玩家的忠誠度。而隨著玩游戲時長的增長,用戶逐漸會對游戲失去興趣,導致玩家逐漸離開了游戲,這時就進入衰退期。”
根據游戲數據平臺Game Analytics于去年發布的《2016全球移動游戲生命周期報告》,其數據基于對來自超過15種類型8500款活躍游戲的2.7億元每月活躍用戶的數字足跡的跟蹤,得出的結論是:大部分游戲在發布后不久安裝量會立即達到峰值,隨后安裝量在5個月后會降至峰值的15%左右。
而一款端游的平均生命周期就是3-5年,對于頁游來說,很多游戲的整個生命周期也就是3~5個月。
此業內人士稱:“按照這個報告關于手游產品生命周期的結論,樂元素幾款核心游戲已進入成熟期,《開心消消樂》壽命也已接近五年。”
對于這種狀況,樂元素曾在招股書中表示,“上述游戲在一段時間內仍將為發行人主要的收入來源。盡管上述游戲目前運營狀況良好,但由于游戲產品存在一定的生命周期,如果發行人未來不能準確把握游戲產品的發展趨勢、及時對游戲產品進行版本升級及系統優化,上述游戲可能提早進入衰退期,出現玩家流失、盈利減少的情形,對公司經營業績及財務狀況造成不利影響。”
至于如何應對,樂元素表示,“一旦上市,將推出更多的游戲。本次IPO計劃募集資金20億元,其中3億元用來補充營運資金,14億元用來投向現有游戲升級及新游戲開發項目,其余將用于技術研究及運營數據分析和支持系統建設及升級建設項目。該項目計劃對現有游戲《開心消消樂》(移動版)的姊妹篇《海濱消消樂》 進行持續升級,并在三年內研發上線 10 款新的高品質移動端休閑游戲,預計該項目建成后的稅后投資收益率將達到53%。”
不過,還未上市,公司主力《開心消消樂》就出了一些岔子。5月23日,深圳敦駿科技有限公司向北京知識產權法院提起發明專利侵權訴訟,訴稱樂元素未經其許可,在正在運營中的游戲《開心消消樂》(網頁版)中實施了侵犯其擁有的發明專利的專利權的行為,要求法院判令樂元素立即停止侵權行為,撤下《開心消消樂》(網頁版)游戲,并判令發行人承擔本案訴訟費用。
對此,樂元素并未公布進展,但自2017年6月21日下午起,《開心消消樂》(網頁版)已關閉了付費通道。主力游戲出現原創性糾紛,也給樂元素的前景蒙上一層薄霧。
多項數據存疑問
樂元素除受游戲活躍人數下降困擾之外,其公布的財務數據也存在一些疑問。
報告期內,2015年樂元素的營業收入若按軟件企業增值稅實際稅負3%計算,含稅營業收入為11.53億元,而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12.42億元,比稅前營收多了0.89億元。也就是說,這0.89億元應體現在當年新減少的應收款項中或者新增加的預收款項中。
但據招股書披露,2015年公司的應收款項非但未減少,反而增加了0.24億元。預收款項變化近乎為零。也就是說, 這兩項數據出現了矛盾,有1.13億元對不上。
2016年也有出現類似情況。2016年含稅營業收入為19.05億元,而同期“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收到的現金”為20.21億元,比稅前營收多了1.16億元。但2016年,應收款項也未減少,反而增加了0.75億元,預收款項變化仍然為零。也就是說,2016年,有1.91億元去向不明,2017年一季度也有4850萬元數據對不上。2015年到2017年一季度,樂元素就有總共約3億元的現金流數據對不上,令投資者疑問叢生。
此外,樂元素的采購數據也出現異常。據公司招股書披露,自2015年7月1日后,公司將按6%的稅率計繳增值稅。那么,2016年至2017年一季度的采購總額加上6%的增值稅,分別為6.83億元和2.27億元。
而2017年一季度,公司“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 8909萬元,比含稅采購要少了1.38億元。也就是說,有1.38億元未付現金,同期應有相應的新增應付款項出現,或者預付款項減少。
但據計算,一季度應付款項僅增加了4213萬元,而預付款項非但未減少,還增加了141萬元。也就是說,公司有9780萬元的含稅采購額數據對不上。
2016年,這一差異更加明顯。2016年含稅采購總額為6.83億元,“購買商品、接受勞務支付的現金”為3.33億元,比采購金額少了3.5億元。但是,2016年應付賬款只增加了2957萬元。預付款項只減少了1134萬元。也就是說,公司仍有約3億元的含稅采購總額既未體現在現金流數據中,也未體現在負債表中,這筆采購額的去向也成了一大疑問。
對于上述種種疑問,《投資者報》記者通過樂元素公開電話致電詢問,但電話始終無人接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