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淵??
內容提要:出口邊際反映了一國出口的擴張方式和發展前景,盡管沿二元邊際可以實現貿易增長,但不同的邊際對貿易增長和國際競爭力的貢獻有所不同。基于2000-2006年中國海關數據,本文利用修正的MS指數、TC指數、RCA指數,測度中國文化產品在各貿易伙伴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從企業-產品-市場多維度測算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的邊際,并實證分析出口邊際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長首先源于出口企業數量變動帶來的擴展邊際,其次是集約邊際;集約邊際和出口企業數量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出口產品種類數量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產生了負面影響,貿易密度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無顯著影響。因此,中國應進一步健全文化市場體系,鼓勵企業沿集約邊際方向出口文化產品;應進一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培養更多的骨干文化企業。
關鍵詞: 文化產品;出口邊際;國際競爭力
中圖分類號:F75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148X(2017)08-0074-07
收稿日期:2017-02-16
作者簡介:胡淵(1980-),女,湖北仙桃人,湖北工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副教授,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文化貿易與產業政策。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數量測度與提升路徑:基于景氣合成指數研究”,項目編號:13YJC790050;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科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5Q066。
一、引言
文化產品出口不僅具有經濟效應,而且是傳播中國文化、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渠道。伴隨著中國文化體制改革,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企業出口行為表現出明顯的動態性,中國文化產品出口主體性質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從事文化產品出口的私營企業數量增長較快。除了選擇進入或退出文化產品出口市場,企業調整出口行為還包括改變貿易方式、更換出口文化產品種類、調整出口市場等。
企業行為異質性包括進入或退出出口市場、調整出口產品種類或出口市場等,這些對總體貿易會產生重大影響。傳統國際貿易理論忽略了企業的異質性,在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分析框架下,貿易不僅僅沿著集約邊際發展,而且沿著擴展邊際發展。Melitz(2003)將企業異質性內生化,建立了異質性企業理論模型,推動了國際貿易研究對象從國家向企業轉變、從產業向產品轉變。基于產品視角,擴展邊際是由出口產品種類變動導致的出口變化;基于企業視角,擴展邊際是指出口企業數量變化導致的出口變化;基于出口市場視角,擴展邊際是指由目標市場變動帶來的出口變化。相對應地,基于產品視角的集約邊際則指原有出口產品出口額變動,基于企業視角的集約邊際是指原有出口企業出口額的變動,基于貿易伙伴視角的集約邊際是指對原出口目標市場出口額的變動。國內學者錢學鋒(2008)從產品視角對中國2003-2006年間出口增長進行分解,研究發現中國的出口增長主要依賴集約邊際。陳勇兵等(2012)從企業視角對中國2000-2005年間出口增長進行分解,盡管期間擴展邊際的波動幅度大于集約邊際,但中國出口增長主要源于集約邊際。劉慧和綦建虹(2014)從產品視角,采用Hummels和Klenow(2005)的分解方法對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長進行分解,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產品出口主要依賴于集約邊際的增長,而擴展邊際作用甚小。
事實上,企業出口決策涉及企業是否可以克服貿易成本進入出口市場,以及出口產品種類、出口市場的選擇等,僅僅從產品、企業、市場單個維度對出口邊際進行分解顯得不夠全面。在異質性企業理論框架下,Bernard(2009)從企業-產品-市場多維度對出口增長進行了分解,綜合考慮了企業數量、產品種類、目標市場的變動,其擴展邊際包含由企業進入或退出出口市場引起的出口額變化,以及由持續存在的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種類或出口市場引起的出口額變化,持續邊際為持續存在企業將原出口文化產品種類出口到原市場的金額變化。
隨著異質性企業貿易理論興起,出口邊際成為國際貿易領域研究的熱點,出口邊際反映了產品出口的擴張方式和發展前景。盡管沿二元邊際可以實現貿易的總增長,但不同的邊際對貿易增長或國際競爭力的貢獻有所不同(Besedes和Prusa,2011)。出口邊際對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機制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理解:第一,企業進入或退出出口市場引致的擴展邊際對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機制;第二,出口企業數量增加所產生的競爭效益會對一國文化產品的出口質量、價格等產生影響,進而作用于一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第三,集約邊際對國際競爭力的作用機制。沿集約邊際出口不僅可以避免由于開發新產品、開辟新市場產生的沉沒成本,而且有利于國外市場積累消費資本,對中國文化產品形成消費理性成癮,最終反作用于文化產品出口,進而影響一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本文旨在探究文化產品出口增長的背后驅動因素,以及出口邊際對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這對于理解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長的驅動力,促進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提高和對外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二、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與測算
(一)產品種類的定義及數據說明
按照200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化統計框架》,文化產業包括文化產品、相關文化產品、文化產品的裝備和輔助材料、相關產品的裝備和輔助材料,其中文化產品構成文化及相關產業的主體,其他三個方面是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補充。本文的研究對象僅限于文化產品,具體包括文化和自然遺產、表演和慶祝用品、視覺藝術和手工藝、書籍和報刊、音像和交互媒體、設計和創意,共包括6類85種6位數的HS2007編碼產品。2000-2006年《中國海關總署的企業及產品層面交易數據庫》詳細記錄了每家企業進出口交易,包括企業的性質、貿易方式、口岸、貿易產品的HS編碼、出口市場、金額、計量單位等,利用該數據庫信息可以觀察到出口企業性質、出口貿易方式、出口金額、出口數量、企業退出或進入文化產品出口市場的行為等。由于中國海關數據采用HS2002,本文對照HS2002與HS2007轉換表,將85種6位數HS2007文化產品轉化為83種6位數的HS2002文化產品。
(二)全球層面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測算:動態視角
按照Bernard(2009)的方法,本文對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分解。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從第t-1年到第t年的變化Δxt,可以被分解為以下幾部分:
Δxt=∑f∈Nxf,t-∑f∈Exf,t-1+∑f∈CΔxf,t(1)
其中f代表企業,N是在第t年新進入文化產品出口市場的企業集合,E是在第t年退出文化產品出口市場的企業集合,C是在第t年持續存在的企業集合。持續存在企業的出口額變化Σf∈CΔxft,可以進一步分解為調整出口產品、出口市場帶來的變化,將原產品出口到原市場的金額變化。
Δxft=∑j∈Afxfj,t-∑j∈Dfxfj,t-1+∑j∈GfΔxfj,t-∑j∈SfΔxfj,t(2)
其中j代表產品-國家對,Af是新增的產品-國家對,Df是退出的產品-國家對,Gf是持續存在的產品-國家對出口增加額,Sf是持續存在的產品-國家對出口減少額。
根據式(1)、(2),出口增長可以分為擴展邊際和集約邊際,擴展邊際包含兩部分:一是由企業的退出或進入引起的出口額變化,即式(1)的前兩項;二是由持續存在企業調整出口產品-市場對所引起的出口額變化,即式(2)的前兩項。企業調整出口產品-市場對的情形包括,企業出口新的文化產品到原出口市場、出口新文化產品到新市場、出口原有文化產品到新市場。式(2)的后兩項即代表集約邊際,相較第t-1年,第t年持續存在企業將原有產品出口到原市場的金額變化。
1.擴展邊際之一:企業進入或退出文化產品出口市場。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規模不斷擴大的背后是企業頻繁地進入或退出文化產品出口領域。2005年中國有18573家企業從事文化產品出口貿易,2006年有6315家企業退出該領域,占2005年從事文化產品出口企業總數的1/3;與此同時,2006年有12778家企業進入文化產品出口領域。這表明在樣本期間雖然部分企業退出文化產品出口領域,但更多企業選擇進入文化產品出口市場。如表1所示,在2001-2006年間,由企業退出或進入文化產品出口領域引起的文化產品出口變動額占總出口變動額的百分比分別為9654%、4875%、3496%、7494%、2584%、3172%,其均值為5215%。
2.擴展邊際之二:持續企業調整出口產品或出口市場。文化產品出口的微觀數據表明持續存在的企業會調整其出口產品種類或更換出口市場。如表1所示,在2001-2006年期間,由持續存在企業調整出口產品種類或市場導致的出口額變化占總出口額變化的年均百分比分別為-3903%、6627%、3433%、1528%、1202%、1479%,其均值為1728%。2001年,擴展邊際二占總出口額變化之比為負值,這表明2001年持續出口企業由于調整出口產品種類、出口市場導致出口額減少。
3集約邊際:持續企業將原產品出口到原市場金額的變化。本文定義的集約邊際為持續存在的企業將原有種類產品出口到原有出口市場的規模變化,2000-2006年集約邊際對出口額增加的貢獻率分別為4249%、-1502%、3072%、978%、6215%、535%,均值為306%。2002年集約邊際引起的出口額變動對出口額增長的貢獻為負,這表明2002年持續存在企業減少了對原市場出口原種類文化產品的金額。從2001-2006年的平均值來看,約30%的文化產品出口變動由集約邊際引致,約70%的文化產品變動由擴展邊際引致,由企業的進入或退出帶來的出口額變化約占我國文化產品變動額的50%。陳陣和隋巖(2013)采用相同的分解方法,針對同期中國總出口邊際分解研究顯示,擴展邊際一、擴展邊際二、集約邊際對中國出口增長貢獻率分別為239%、300%、462%。相較之下,擴展邊際尤其是由企業進入或退出引起的擴展邊際對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長的貢獻率更高。這與我國文化體制改革歷程相符。中國在2001年加入WTO,獲得穩定外貿發展環境,進一步下放外貿經營權為更多的市場主體進入外貿領域提供了制度保障和便利化;2002年11月提出“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推進文化體制改革”,部分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文化企業,私營企業積極進入文化產品出口市場,導致2001-2006年間52%的文化產品出口增長歸因于由企業進入或退出引致的擴展邊際一。
(三)貿易伙伴層面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測算:靜態視角
從截面角度分解中國文化產品出口,該分解方法采用靜態分解法。中國對貿易伙伴j的出口額xj可以分解為對j出口的企業數量fj、產品種類數量pj、每種企業-產品對的平均值xj/(fjpj)。由于企業總是在小部分產品交易中活躍,在分解中納入額外一項來考慮貿易密度,在與國家j的貿易中,貿易密度與企業數量、交易產品種類數量負相關,對國家j的總貿易是企業數量fj、產品種類數量pj、貿易密度dj、平均貿易值j的乘積。
xj=fjpjdjj(3)
其中,dj = oj/(fjpj),oj是在對國家j的出口中企業-產品對的數量。j=xj/oj是集約邊際,反映了每個企業-市場對的平均值。密度取值范圍從min(1/ fj,1/ pj)到1,密度與貿易企業數量、產品數量負相關。由于企業總是在可貿易產品中的一小部分產品中交易活躍,密度和貿易企業、貿易產品數量呈負相關,擴展邊際是fjpjdj,由企業數量、產品種類、貿易密度三部分組成。
將等式(3)兩邊取對數,以總出口的對數為因變量,各出口邊際的對數為自變量,施加約束各回歸系數相加等于1,各回歸系數代表每種邊際對總出口額變動的貢獻率。如表2所示,從2000-2006年平均值來看,集約邊際的系數為1028,這表明集約邊際促進了總出口額增長1028%;出口企業數量的系數為1232,這意味著出口企業數量與總出口額正相關。產品種類數量和貿易密度的系數皆為負值,表明產品種類數量、貿易密度和總出口額之間呈現負相關關系;兩者系數之和為-126,這意味著平均每家企業出口產品種類數量帶來的擴展邊際(pjdj=oj/fj)導致總出口減少126%。企業數量和貿易密度的系數之和為0755,這意味著平均每種產品的出口企業出口數量(oj/pj)所帶來的擴展邊際占總出口額變動的755%。以上實證結果表明,企業的多樣化經營(出口多種類產品)減緩了文化產品出口增長,而出口同一種類產品的企業數量的增長促進了文化產品出口增長。這表明發展文化貿易除了遵循經濟規律,還必須順應文化發展規律。作為一種復雜的精神性勞動,文化生產的個性化、特色化和審美化特性分外突出,文化企業應該依據自身優勢,塑造各具特色、難以復制的文化創意品牌,不能盲目追求產品多樣化經營。因此,在2000-2006年間,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增長首先源于出口企業數量增長,其次是集約邊際。
三、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測度
(一)樣本選擇及數據說明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中國對如下21個國家(地區)的文化產品出口為樣本,包括美國、中國香港、德國、英國、日本、意大利、加拿大、韓國、法國、澳大利亞、比利時、泰國、西班牙、新加坡、巴西、墨西哥、俄羅斯、土耳其、印度、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時間樣本為2000-2006年,計算國際競爭力所需各指標的數據來源為聯合國Comtrade數據庫。
(二)國際競爭力的衡量指標
學者們普遍采用國際市場占有率(MS)、貿易競爭力指數(TC)、顯性比較優勢(RCA)衡量一國產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本文采用修正的MS指數、TC指數、RCA指數,測度中國文化產品在各貿易伙伴市場上的國際競爭力,其計算公式如下:
1.國際市場占有率MS。本文采用的修正的國際市場占有率指標,用中國對j國的出口文化產品金額占世界對j國出口文化產品金額的比重來衡量,取值范圍(0,1),其計算公式為:
MScj= EXCcj/EXCwj(4)
2.貿易競爭力指數TC。貿易競爭力指數(Trade Competitiveness,TC),表示中國對j國文化產品進出口差額占中國對j國文化產品進出口貿易總額的比重,取值范圍(-1,1),其計算公式如下:
TCcj=EXCcj-IMCcjEXCcj+IMCcj(5)
3.顯示性比較優勢指數RCA。一國對j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在該國對j國總出口中所占份額與世界對j國出口文化產品占世界對j國總出口份額的比率,該指標剔除了國家總量和世界總量波動的影響,可以較好地反映一國某產業與世界平均水平的相對優勢,取值范圍(0,+∞),其計算公式如下:
RCAcj=EXCcj/EXTcjEXCwj/EXTwj(6)
在式(4)、(5)、(6)中,c代表中國,j代表中國文化產品的出口市場,EXCcj代表中國對j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EXCwj代表世界對j國的文化產品出口額,IMCcj代表中國從j國進口文化產品金額,EXTcj代表中國對j國的總出口額,EXTwj代表世界對j國的總出口額。
(三)利用熵權法計算國際競爭力綜合指數
在計算出2000-2006年中國對j國的MS指數、TC指數、RCA指數的基礎上,本文采用熵權法合成中國對j國的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指數Y,將2000-2006年中國對j國文化產品的MS指數、TC指數、RTA指數組成面板序列,將3個指標序列做標準化處理;運用熵權法計算得到3個評價指標的權重;基于3個指標的權重、標準化值求加權和,再乘以100%,即可得到2000-2006年中國對各國(地區)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指數Y。
如圖1、圖2所示,在2000-2006年期間中國的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在香港、日本、沙特阿拉伯、新加坡、韓國、西班牙出現下降趨勢,在包括美國、德國等其他15個經濟體中國的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出現上升趨勢。
四、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與其國際競爭力
(一)模型設定及變量選取
影響一國產業國際競爭力的因素主要包括生產要素狀況、需求狀況、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企業的經營戰略、結構與競爭方式,本文采用中國對j國出口文化產品的集約邊際、企業數量、出口產品種類數量、貿易密度作為企業的經營戰略、結構與競爭方式的代理變量,選用文化產業從業人數代表文化產業生產要素狀況,用貿易伙伴國人均GDP代表需求狀況,用貿易伙伴國來華旅游人數作為相關及輔助產業狀況的代理變量。
為了盡可能控制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影響因素,本文在實證模型中納入如下控制變量,包括人民幣對貿易伙伴國貨幣匯率(RMB),中國與貿易伙伴國的文化距離(CD),并建立實證模型如下:
鑒于數據的可獲得性,本文選取中國對21個國家(地區)(具體名單見上文)的文化產品出口為樣本,2006年中國對這21個國家的文化產品出口占中國文化品總出口額的70%以上。時間樣本為2000-2006年。
(二)實證結果
先將面板數據看成是截面數據,進行混合回歸,其結果如表4第2列。由于每個出口市場情形不同,可能存在不隨時間而變的遺漏變量,故考慮使用固定效應模型(FE)。在固定效應模型的輸出結果中包含一個F檢驗,其原假設“H0:混合回歸是可以接受的(所有ui=0)”,F檢驗的p值是0000,故強烈拒絕原假設,即認為FE明顯優于混合回歸。為了進一步確定而使用LSDV來考察,由回歸結果可知所有個體虛擬變量均很顯著(p值為0000),故應該拒絕“所有個體虛擬變量都為0”的原假設,即認為個體效應存在,不應使用混合回歸。通過對模型進行隨機效應回歸,Hausman檢驗表明固定效應模型更為合適。個體固定效應模型解決了不隨時間而變但隨個體而異的遺漏變量問題,類似地引入時間固定效應可以解決不隨個體而變的但隨時間而變的遺漏變量問題。因此,本文采用同時考慮個體固定效應和時間固定效應的雙向固定效應模型(two-way FE)。
由實證結果可知集約邊際(INT)的系數顯著為正,這表明集約邊際提高了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與一般產品相比,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表現為消費理性成癮性,即消費者過去對某種商品的消費會增加其現在對這種商品的消費(Becker和Murphy,1988)。其原因在于文化產品的消費需要消費資本的累積,隨著人們消費文化產品數量和時間的累積,文化產品的消費成本下降,同時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增強。集約邊際代表持續地向固定消費群體出口同一種文化產品,這有利于培育出國外消費者對中國文化產品的消費理性成癮性,促進中國文化產品出口,從而帶動我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
在三種擴展邊際中,企業數量(FIR)的系數顯著為正,這意味著文化產品出口企業數量的增加提高了中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隨著中國文化體制改革的推進,國有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外資企業、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市場競爭,在圖書出版、影視制作、設計創意等方面涌現出一些精品,走出國門極大地提高了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產品種類數量(PRO)系數顯著為負,表明對一國出口文化產品種類數量增加削弱了中國文化產品在該市場的國際競爭力,這可能與文化產品的特殊屬性相關。文化產品承載了一國或地方的特色文化內涵,盲目追求多樣化經營可能會削弱該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貿易密度(DEN)的系數不顯著,貿易密度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爭力沒有產生明顯影響。
文化距離系數顯著為正表明中國文化產品在與中國文化差異較大的市場更有競爭力,文化距離對一國文化產品出口和國際競爭力理論上具有如下相反的作用:一方面,文化距離越大,國外消費者理解、欣賞文化產品所需的消費資本越大,這不利于文化產品的出口和國際競爭力;另一方面,文化距離越大,來自國外的文化產品的異質性越突出,會增加文化產品的吸引力,有利于文化產品出口和國際競爭力。本文的實證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產品在國外市場由于異質性帶來的吸引力遠遠大于其排斥力,這也可以解釋為何我國文化產品的出口目的地以文化距離較大的西方國家為主。另外,控制變量TRA、RMB、GDPJ的系數皆不顯著,這表明目標市場國家來華旅游人數、人民幣匯率、人均GDP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無顯著影響。本地文化產業從業人員POP由于對各目標市場的缺乏變化,固定效應模型無法估計出其系數。
五、提高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
在測算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邊際和國際競爭力的基礎上,本文通過跨國面板模型實證分析了中國文化產品出口的擴展邊際、集約邊際對國際競爭力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中國文化產品出口額增長首先源于出口企業數量增長,其次是集約邊際,集約邊際和出口企業數量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提升產生了積極作用;出口產品種類對中國文化產品產生負面影響,貿易密度對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無顯著影響。據此,提高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對策建議如下:
1.建立健全文化市場體系,繼續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進文化事業單位轉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鼓勵更多市場主體進入文化產品出口領域,賦予文化產業活力,從而進一步提高我國文化產品的國際競爭力。
2.鑒于文化產品的消費成癮性,鼓勵企業沿集約邊際出口文化產品。企業應加強對現有文化產品出口市場的維護,持續向原有市場出口文化產品,培育國外消費者對文化產品的消費成癮性,進而形成文化產品出口與國際競爭力提升的良性循環。
3.企業謹慎新增文化產品出口種類。文化產品出口企業應該摒棄貪大求全、以量取勝的發展思路,應該樹立精品意識,深入挖掘中國文化內涵,理解和把握中華文化傳達的核心價值取向,了解出口目的地受眾的審美習慣和藝術表達方式,集中精力創作文化精品,從而提高中國文化產品國際競爭力。
4.培育骨干文化企業。推進文化企業合并重組,支持有條件的文化企業進入主板、創業板上市融資,拓寬文化企業融資渠道,打造一批有實力、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骨干文化企業或文化企業集團。
參考文獻:
[1] Melitz, M. The Impact of Trade on Intra-Industry Reallocations and Aggregate Industry Productivity[J]. Econometric,2003,71(6):1695-1725.
[2] David Hummels, Peter J. Klenow.The Variety and Quality of a Nations Export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5,95(3):704-723.
[3] 錢學鋒. 企業異質性、貿易成本與中國出庫增長的二元邊際[J].管理世界,2008(9):48-49.
[4] 陳勇兵,陳宇媚,周世民. 貿易成本、企業出口動態與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基于中國出口企業微觀數據:2000-2005[J].經濟學季刊,2012(2):1473-1503.
[5] 劉慧,綦建紅. 我國文化產品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及其影響因素[J].國際經貿探索,2014(6):28-43.
[6] Andrew B. Bernard, J. Bradford Jensen, Stephen J. Redding and Peter K. Schott.The Margins of US Trad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9,99(2):487-493.
[7] 陳陣,隋巖. 貿易成本如何影響中國出口增長的二元邊際——多產品企業視角的實證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13(10):43-49.
[8] Becker Gary S., Murphy Kevin M. A Theory of Rational Addiction[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8,96: 675-700.
The Effect of Export Margin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HU Yuan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Hu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Wuhan 430068, China)
Abstract:The export margin reflects the expansion mode and development prospects of a country′s exports. Although the trade growth can be achieved along all the margins, the contribution of different margins to trade growth and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is different. Based on Chinese custom data in 2000-2006, the paper used the revised MS index, TC index and RCA index to measure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on trading partner market, measured export margin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from enterprise-product-market dimension, and empirically studied the influence of export margin on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growth of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is mainly due to the growth margin of exporting enterprise number, followed by the intensive margin; intensive margin and the number of exporting enterprises enhanced th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the category number had a negative impact on its competitiveness, and the trade density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Therefore, China should further improve cultural market system, and encourage enterprises to export the cultural products along the intensive margin; further tap the connot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cultivate more backbone cultural enterprises.
Key words:cultural products; export margin; international competitiveness
(責任編輯:厲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