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印兩國交流與合作根基牢固,古有往來互鑒之情,近有患難與共之交,現有共同復興之業。多年來,兩國在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如,共筑起了雙邊及多邊交流合作機制與平臺,學生國際流動日益頻繁,共建交流合作載體,大力開展對方國家語言教學及國別研究,但同時也暴露了一些問題。筆者通過梳理當前中印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現狀,結合“一帶一路”建設要求,總結出了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在平臺建設、學生流動、交流載體、語言教學及研究中心設立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并據此提出進一步推動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向縱深方向發展的參考建議。
關鍵詞:一帶一路;印度;高等教育;國際化;新方向
中圖分類號:G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53-04
收稿日期:2017-05-2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劃研究”(2013JKZ004)
作者簡介:劉婷(1990-),女,湖北黃岡人,教育學碩士,廣東交通職業技術學院教務處實習研究員,主要從事國際高等教育研究。
印度作為毗鄰我國的發展中大國,也是“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支點國家,其對我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構想始終保持著經濟上想利用,政治上很抵觸的猶豫態度。從中印雙邊關系來看,兩國人文交流尤其是高等教育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的壓力要遠遠小于政治、經濟等領域的壓力。因此,加強兩國教育方面的交流合作是兩國擱置爭議、增進民族理解、加強文化溝通、實施戰略對接的重要途徑,應該引起兩國的高度重視。
一、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現狀
中印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始于20世紀50年代,經過多年發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績:
(一)共筑合作平臺
中印雙邊高等教育交流合作平臺主要有“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中印大學校長論壇”等。“中印教育與科技聯盟”主要通過探索國際教育合作模式,建立產學研完整體系,開發中印雙向國際教育交流項目,促進兩國學生國際流動,加強中印兩國教育合作交流。“中印大學校長論壇”主要通過經驗交流及交換合作協議等方式夯實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基礎,如,2016年在北京召開的“中印大學校長圓桌會議”達成的合作協議,就涉及高校科研深度合作、合作培養學生、師生互換等方面的內容。
中印兩國還積極搭建并參與區域多邊教育論壇(如,中國-南亞教育分論壇、金磚國家大學校長論壇、新加坡-中國-印度高等教育對話論壇、亞洲大學校長論壇等多邊合作論壇),不斷深化本國與地區在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二)力促學生國際流動
進入新世紀,隨著兩國經貿往來增多,雙方人員流動也日益頻繁。從印度來華留學生規模來看,印度一直位列來華留學生生源國前列。隨著我國“一帶一路”構想的推進,來華留學已經成為印度學生國際流動的新方向。近年來,印度來華留學人數基本保持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見表1)。2015年有16 694名印度學生來華留學,比2012年增加了6 457人,增長了63%。
從印度來華留學生類別來看,學歷生人數遠遠超過非學歷生人數。2014年,印度來華留學學歷生為12 501人,占印度來華留學總人數的92%,其中攻讀本科學位的有11 778人,占印度來華留學總人數的86.74%;攻讀碩、博士學位的有721人,占印度來華留學總人數的5.31%①。
我國政府也相當重視赴印留學工作的推進。從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政府每年公派一定數量人員赴印留學。2005年以后,自費赴印留學的熱潮也悄然升起。據不完全統計,2009年在印的中國留學生有近2 000人,比過去10年中國赴印留學總數還要多,且基本上都是自費留學生。[1]
(三)構建交流合作載體
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載體主要包括中印合作辦學項目及印度孔子學院。目前中印合作辦學項目共有4個,分別是廣東工業大學與韋洛爾理工大學合作舉辦的動畫專業本科教育項目;黃淮學院與邁索爾大學合作舉辦的軟件工程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湖北師范學院與拉夫里科技大學合作舉辦的生物技術專業本科教育項目;河北金融學院與印度R.V.S.教育集團合作舉辦的軟件技術專業高等專科教育項目[2]。從合作辦學項目層次來看,以本科教育層次合作項目為主。合作專業是雙方院校的優勢學科,如軟件技術、軟件工程、生物等專業,且每一期交流的人數達到100~200人。
孔子學院是兩國交流合作的另一重要載體,在某種程度上,印度孔子學院的設立打破了長期以來兩國教育機構缺乏合作的沉寂。目前,中國在印度已有三所孔子學院,分別是韋洛爾科技大學孔子學院、孟買大學孔子學院、尼赫魯大學孔子學院(未掛牌)。并且,印度中等教育委員會(CBSE)自2012年4月起將漢語列入必修課程,首期在500所中學開設漢語課,并逐步在11 500所中學普及。2012年8月24日,中印還簽署了《中國國家漢辦與印度中等教育委員會諒解備忘錄》,進一步明確了雙方在漢語教育領域的合作機制[3]。
(四)開展對方國家語言教學
目前,中國開設印地語專業的高校有十幾所,如,北京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云南民族大學、西安外國語大學等[4]。隨著“一帶一路”構想的推進,我國開設印地語專業的高校數及印地語專業招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旨在為中印交流與合作輸送大量語言人才。
同樣,印度也非常重視漢語課程的開設。印度國內除了孔子學院開設有中文課程,還有十幾所大學開設中文教學專業,如印度國際大學、德里大學、尼赫魯大學等。其中尼赫魯大學中文教學師資力量最為強大,且其中文系已由單純的中文教育向印中關系研究轉變。
(五)互設國別研究中心
設立國別研究中心是兩國增進理解、加強溝通的重要途徑。據不完全統計,中國的印度研究中心共有六所,分別是西華師范大學印度研究中心、深圳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北京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復旦大學甘地和印度研究中心、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印度研究中心及云南財經大學印度洋地區研究中心。盡管各研究中心研究方向側重點不同,但是研究內容基本都涉及印度國家概況、印度外交關系、中印關系等方面。
印度國內比較著名的中國研究中心有印度中國研究所、德里大學中國研究所、尼赫魯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其中,德里大學中國研究所,是印度專門從事中國問題研究的權威學術機構,代表著印度中國研究的最高水平[5]。
二、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主要問題
中印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雖然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同時也暴露出諸多問題:
(一)交流合作平臺層次不高,缺乏政府層面的支撐
中印兩國合作交流平臺多靠非政府、民間力量搭建起來,到目前為止尚未建立政府層面的交流合作平臺與機制。如中印高等教育部長級會議、中印高等教育論壇、中印高等教育聯合聲明等諸如此類的高層次合作交流平臺,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始終停留在民間、校級層次上。從平臺交流的內容來看,以交流兩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經驗教訓為主,論壇下達成的合作協議中直接涉及兩國學生、教師、課程、科研項目等具體合作方面的內容非常少。
(二)學生國際流動不平衡,差距巨大
從學生國際流動方向看,印度來華留學人數遠遠多于中國赴印度留學人數,中印兩國學生流動呈現巨大逆差。2015年印度來華留學人數達到16 694人,然而,中國赴印度留學人數卻遠遠不及印度來華留學人數。2009年中國在印度留學人數約2 000人,遠遠小于印度來華留學規模。2015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52.37萬[6],但是赴印度留學人數不足萬人。
(三)合作辦學層次較低,國際人才培養難以滿足戰略建設需求
中印合作辦學主要依托孔子學院及合作辦學項目來開展,兩國均未在對方國家設立學歷高等教育機構(海外分校)。同時,中印合作辦學項目及孔子學院國際人才的培養也面臨著數量不足、專業單一等問題。如中國開設印度語專業的高校數量,以及印度開設中文專業的高校數量都僅占本國高校數量的百分之幾,而且受師資及教學水平的限制,每所學校每年培養的語言人才非常有限,這造成互通兩國語言的人才極度緊缺。而且,中印合作辦學項目只有4個,僅占“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辦學項目(200個)的2%[2],主要培養計算機技術及生物科技方面的人才,人才數量及類型不能滿足“一帶一路”建設對復合型國際人才的需求。
(四)各研究中心分立無援
各研究中心都是依靠民間力量建設的,其經費來源及研究隊伍補給均要依靠各研究中心自行籌措,因此機構運行比較緩慢。同時,中國印度研究中心主要分布在與印度交往甚密的云南、四川、廣東、北京、上海等地,從分布范圍上來看還算較為合理,但是各研究中心之間的交流合作甚少,彼此之間呈分立狀態,從而導致各研究中心的研究內容有所重復,嚴重影響我國印度研究水平的提升。從兩國的研究合作方式來看,中印兩國國別研究中心之間暫無交流合作的平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研究中心的國際交流。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新方向
為了克服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在機制平臺建設、學生國際流動、合作辦學以及研究中心建設等方面的問題,更好地服務“一帶一路”構想的實現,兩國政府、高校及民間力量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
(一)加強高層溝通,發展和完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機制
首先,兩國政府應該高度重視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對“一帶一路”倡議的助推作用,不斷增強交流合作意識,加強政府間交流與合作溝通。如,兩國教育部定期舉辦“教育部長會議”,交流兩國高等教育發展情況,明確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合作的方向;制定《中印高等教育合作計劃》,簽訂《中印學歷互認協議》,不斷完善《留學生權益保障措施》,為深入推進兩國教育政策互通提供建議與服務。其次,充分利用已有的雙邊、多邊交流合作機制與平臺,簽署更多的雙邊、多邊教育合作框架協議,謀求兩國高等教育領域深度交流與合作。再次,整合雙方優質教學資源、師資力量、科研成果等,合理規劃兩國教育交流與合作進程及目標,制定中印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時間表和路線圖,推動彈性化合作進程,構建“一帶一路”中印教育共同體。
(二)鼓勵學生國際流動,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并舉
在進一步推進中印兩國人員往來過程中,我方既要繼續吸引更多的印度學生來華留學,同時還要鼓勵中國學生赴印度留學,堅持人才“引進來”與“走出去”并舉。一方面,我國要不斷提升留學教育質量、完善本國留學生教育體系及留學生獎學金體系,以吸引更多的印度學生來華留學,為“一帶一路”建設培養更多知華友華的建設者。另一方面,我們還要加大對印度教育及高校的宣傳力度,以國家公派留學為引導,自費留學為主體,鼓勵更多的中國學生走出國門、赴印留學。同時,在印度設立中國留學人員管理服務基地,保障中國留學生在印度的學業進展及人身安全。
(三)擴大合作辦學規模,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在“一帶一路”構想背景下,中印兩國高校應一方面增加現有項目的每期招生人數;另一方面,雙方應結合“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積極探索新的合作辦學形式。如,鼓勵兩國高校加強交流合作,聯合舉辦更多合作辦學項目;開展學位聯授互授項目,共同開展國際科研項目;聯合設立培訓中心、培訓基地,開展職業教育和培訓項目,聯合培養中印急需的各類“一帶一路”建設者。
此外,還應該鼓勵兩國具備條件的高校赴境外開辦海外分校。一方面,要采取開放包容的態度,吸引印度高水平理工高校來我國舉辦分校,并為其提供政策、資金及人員的幫助。另一方面,要鼓勵我國高水平大學赴印舉辦海外分校,鼓勵我國優質職業教育配合高鐵、電信運營等行業企業走出去,赴印設立職業院校、培訓中心,探索多種形式的境外合作辦學模式,培養“一帶一路”建設需要的復合型人才。
(四)充分利用民間力量,大力建設智庫聯盟
在推進“一帶一路”進程中,雙方還需進一步加強智庫建設,鼓勵各個研究中心互聯互通,建設起印度智庫聯盟。如,國內各個印度研究中心攜手成立印度研究中心聯盟,分工協作研究印度政治、經濟、教育、外交等領域的內容,搭建起研究中心信息對接平臺,定期召開“中印智庫論壇”,交流研究成果,將中印國別研究中心交流與合作逐步機制化。
參考文獻
[1] 萬極留學.中國在印度留學生狀況[EB/OL].http://www.wanjiedu.com/newsinfo/news_13_923.shtml.2017-1-14.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外合作辦學監管信息工作平臺.關于公布中外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相關信息的說明[EB/OL].2016-04-14.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index.
[3] 劉維靖.中印教育合作深化 兩國高校積極開展各學科領域合作[EB/OL]. http://gb.cri.cn/27824/2012/09/07/6651s3842001.htm.2012-9-7.
[4] 百科.印地語[EB/OL].2016-09-05.http://baike.so.com/doc/6579023-6792791.html.
[5] 張勉勵.印度的中國研究所[J].當代中國史研究,2005(05):116-118.
[6] 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5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EB/OL].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1604/t20160414_238263.html,2016-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