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與馬來西亞自建交以來,兩國關系逐步進入全面、穩定與務實的發展軌道。“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促進了兩國關系邁進新的發展階段,有利于提升兩國在經貿、金融與教育等多領域的務實合作水平。中馬兩國在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領域已取得一定的成績,形成交流合作平臺成效顯著、人員交流與合作擴大、合作辦學形式多樣等特點,但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兩國政府間的高等教育交流平臺有待進一步夯實,獎學金覆蓋范圍較小,合作辦學數量偏少等。面對中國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帶來的機遇與挑戰,雙方需進一步夯實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平臺,完善留學獎學金資助體系,實施“走出去”戰略。
關鍵詞:中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一帶一路”;“走出去”戰略
中圖分類號:G6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0717(2017)04-0057-04
收稿日期:2017-05-25
基金項目:廣東省教育科學重大課題“廣東省高等教育國際化規劃研究”(2013JKZ004)
作者簡介:馬倩美(1979-),女,河南商丘人,華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博士研究生,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和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
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友好交往源遠流長,雙方經貿往來已有2 000多年的歷史,中國自2009年起連續八年成為馬來西亞最大的貿易伙伴[1]。1974年,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2013年,兩國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2]。馬來西亞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上的重要國家,也是最早響應“一帶一路”倡議的沿線國家,更是共建“一帶一路”早期收獲最豐碩的國家之一[3]。2017年5月14~15日在中國北京舉辦的“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為深化中國-馬來西亞的全面合作提供重要平臺。高峰論壇期間,中國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政府間“一帶一路”合作諒解備忘錄,以推進兩國戰略對接,密切政策溝通,同時雙方在促進設施聯通、實現貿易暢通、促進資金融通與深化民心相通等方面達成《中國政府與馬來西亞政府簽署水資源領域諒解備忘錄》《關于加強標準合作,助推“一帶一路”建設聯合倡議》以及重要領域產能合作融資合作協議,舉辦“一帶一路”專項雙多邊交流培訓,設立“一帶一路”專項獎學金等系列合作共識、重要舉措及務實成果[4]。在中馬兩國的多領域合作中,高等教育在推進兩國民心相通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馬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既是“一帶一路”倡議具體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亦是“一帶一路”倡議目標實現的基礎性力量。
一、中馬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特點
馬來西亞政府視中國為友好國家,對與中國的經貿合作相當重視,與中國政府簽署了一系列經貿合作協議。經貿合作的順利發展為中國與馬來西亞進行高等教育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5]。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兩國高等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績,進入21世紀后,中馬兩國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進程加快。
(一)交流合作平臺成效顯著
為推動兩國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合作并促進兩國學生的交流,中國政府與馬來西亞高等教育部于2009年11月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高等教育合作諒解備忘錄》。2011年,兩國在前期探討的基礎上,達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定》[6]。為促進中國與馬來西亞兩國之間的教育合作與交流,雙方建立了一系列多邊的務實性交流機制與平臺,以政府部門間合作為紐帶的高等教育合作頗有成效,雙方自2008年起連續舉辦九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成果顯著,如組建“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委員會”,開通了中國東盟教育信息網,宣布設立中國-東盟共同獎學金,搭建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平臺[7]。
作為東盟重要成員國之一的馬來西亞積極參與“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活動,通過參加“教育成果展”與“大學校長論壇”等具體活動,推動中馬雙邊教育交流與合作朝著全方位、多領域、高層次的趨勢發展。第七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期間,雙方成立了中國(貴州)-馬來西亞教育服務中心。第八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期間,中馬兩國高校已經開展了很多實質性的合作項目,包括學生互派、學術交流、教育展覽及大學校長研討會,充分利用交流平臺提供的優勢與契機,開展教育與文化交流,探尋雙方教育合作的可能空間[8](P198-201)。2015年中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論壇在安徽大學開幕,2016年中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論壇在陜西舉行,期間中馬高校代表就加強學術交流、師生互訪、研究項目合作等方面進行廣泛交流。
(二)人員交流與合作擴大
中國與馬來西亞互派留學生往來頻繁,交流與合作的規模和范圍均不斷擴大。自20世紀90年代末,馬來西亞籍來華學生數量上呈現逐年上升趨勢。2001年,中國招收馬來西亞籍留學生632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2016年中國招收馬來西亞籍留學生6 880人,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1.6%[9]。從2001年至2016年,來華學習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人數增加近11倍,而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占來華留學生總數的比例增幅不足1倍。由此可見,招收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在數量上仍存在較大上升空間。另外,來華學習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的層次較高。據統計,2014年度來華留學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6 645人,學歷生比例達56%,比全國來華學歷生比例水平(43.7%)高12.3%,這與馬來西亞擁有發達的華文教育和眾多華裔人口密不可分。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統計數據,2015年馬來西亞共招收60 244名國際留學生,排名前十位的來源國中,中國籍留學生在馬來西亞的人數位居首位,占留學生總數的19%[10]。馬來西亞吸引中國留學生的原因是馬來西亞大學以英語為教學語言,開設學分轉移和雙聯課程的特色教育模式,畢業后轉入第三國大學學習的手續簡便,辦理周期短[11]。
(三)合作辦學形式多樣
中國和馬來西亞合作辦學呈現多樣化特點,主要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中國境內開展的中外合作辦學。截至2017年1月11日,經省級教育行政部門依法批準設立并報教育部備案的中馬合作辦學項目有10個。從辦學層次和類別分布來看,10個項目均系專科層次的項目;從專業分布情況看,主要集中在酒店管理類、會計類和軟件技術類等馬來西亞的品牌專業。中馬合作辦學的開展有利于豐富中國的高等教育資源和培養復合型的國際化人才[12]。
二是馬來西亞孔子學院。孔子學院在馬來西亞設有2所——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與馬來西亞世紀大學孔子學院,發展歷史都較為短暫。作為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文化紐帶,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充分利用自身優勢,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和文化活動,加強了馬來西亞民眾對中國文化和語言的了解,進而促進相互間的文化交流[13]。
三是相互設立海外分校。為加快建設成為區域教育樞紐,馬來西亞在引進國外優質教育資源的同時,也積極開展走出去戰略[14](P26-28)。英迪國際大學學院在1993年曾在中國設立分校,雙威大學學院2008年在中國上海設立分校,開設計算機、商業管理等應用類學科專業[15]。2016年2月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正式運行,這是第一所中國名校全資設立的、具有獨立校園的海外分校[16]。互設海外分校為兩國學生提供了優質的高等教育資源,提高了兩國的高等教育國際化水平。
二、中馬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問題
中馬兩國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盡管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且保持了良好的發展態勢,但仍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國政府間的高等教育交流平臺有待進一步夯實
“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和“中國-馬來西亞高等教育論壇”為中國與馬來西亞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提供諸多機遇,但是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平臺還沒有建立一整套完備的工作規劃,缺乏全方位的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構架,在兩國高校開展的實質性合作與交流的項目上也缺乏雙方政府的扶持機制,有待建立長效合作機制,進一步夯實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平臺,加強中馬兩國教育合作,促進互利共贏。
(二)獎學金覆蓋范圍小
隨著馬來西亞與中國貿易往來的密切,馬來西亞政府為了鼓勵中國留學生赴馬來西亞留學,推出一系列針對中國留學生的優惠政策,如放松打工政策和鼓勵企業和高校設置獎學金[8](P201-205),但針對中國留學生的馬來西亞政府獎學金的名額依然很少,覆蓋范圍較小。而在華留學的馬來西亞籍學生的獎學金覆蓋范圍也相當有限。2014年獲得中國政府獎學金的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共有283人,占馬來西亞來華留學生總數的4.3%,低于全國范圍內的來華獎學金獲得比例(9.8%)近六個百分點,95.7%的來華馬來西亞籍留學生均系自費留學[17]。
(三)中國赴馬來西亞的合作辦學量少
合作辦學量少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境外合作辦學數量少,即中國在馬來西亞的合作辦學機構和項目少。目前,中國高校赴馬來西亞的合作辦學機構僅有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1所,合作項目也僅有湖南中醫藥大學與馬來西亞林肯大學學院合作開展中醫學專業本科境外教育項目1個。二是馬來西亞孔子學院數量少。馬來西亞孔子學院僅有2所,且發展歷史短暫。
三、中馬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發展策略
通過剖析中國與馬來西亞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特點及存在問題,建議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積極推進兩國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
(一)進一步夯實兩國高等教育交流平臺
隨著中馬雙方在高等教育領域交流不斷深入,中馬高等教育平臺的建立是大勢所趨。該平臺建設可分為三部分:一是中馬高等院校聯盟,二是中馬高等教育論壇,三是中馬大學校長論壇。平臺建設應從三個方面打造中馬高等教育共同體。首先,依托現有交流平臺,在中馬兩國教育發展經驗、校際互訪、學者交流、優勢專業領域合作等方面進行深度探討。其次,通過此平臺發布相關政策,促進兩國高校學術流動規模增長,密切兩國校際和語言文化合作。最后,通過完善專業科研人員與學生交流機制,組建兩國協同創新共同體,開展聯合研究項目,共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復合型人才。
(二)完善留學獎學金資助體系
各種資助與獎學金制度對兩國的留學生有極大的吸引力。除了“雙一萬”獎學金外,中馬雙方還應互相擴大政府獎學金名額和范圍,進一步完善了留學生獎學金資助體系。為了促進中馬兩國留學生雙向流動,建議采取如下措施:首先,拓寬籌集資金渠道,逐步增加留學生獎助學金配比與名額。除國家層面的中國政府留學生獎學金外,還應鼓勵各地方政府、各招收留學生的高校、企業等主體出資設立專項基金,設立覆蓋面積廣、層次多的獎助學金制度,擴大受資助馬來西亞留學生范圍。其次,政府要出臺一系列政策,確保留學教育的招生、簽證與工作等環節的銜接,規范學生的合理流動。最后,利用“一帶一路”合作熱潮,建立相應的留學鼓勵計劃,允許優秀留學生在當地實習、就業或創業[8](P201-205)。
(三)實施“走出去”戰略
交流與合作是雙向的。中馬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的深化不僅僅依靠在中國境內的中外合作辦學,更需要中國政府和中馬兩國高等院校的積極作為。
首先,政府加大支持力度。一是加大政府對“走出去”辦學活動的財政投入,為高校“走出去”辦學的籌建與順利開展提供重要保障。二是深入研究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市場、教育法律法規和教育管理運行模式等,為“走出去”提供信息咨詢與決策支持;三是規范在境外辦學的模式、審批權限和程序,以規范中國赴馬來西亞的境外辦學行為[18]。
其次,高等學校“走出去”。一是高校積極拓寬資金投入的渠道,通過社會募集、校內撥款、設立基金等多渠道形式增加對中國赴馬來西亞辦學活動的教育資金投入;二是高校之間要形成合力,整合教育資源,把具有中國特色的教育項目推向馬來西亞;三是高校應結合自身特點,與在馬來西亞的中國企業合作,探討校企聯合培養模式,瞄準雙贏的目標,精準培養專業對口和同時通曉兩國國情和法律法規的人才[18]。
最后,孔子學院“走出去”。一是增加馬來西亞孔子學院數量。建議在馬來西亞的東北部、西北部與東南部分別組建一所孔子學院或孔子課堂,讓更多的當地民眾有機會接觸和了解中國文化[14](P24-25)。二是開發本土化漢語教材和項目配套教材。進行語言推廣和文化交流時,編著一套適合馬來西亞文化與風土人情的國別教材以契合當地漢語學習者的學習需求[19]。三是孔子學院應通過與馬來西亞當地社區的互動,通過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其社區和社會發展,如邀請當地居民參加中國民俗活動,或與當地民俗相結合,將中國元素融入當地社區活動[20]。
參考文獻
[1] 張志文.中國連續8年成馬來西亞最大貿易伙伴[N].人民日報,2017-02-09(22).
[2] 中國外交部.中國同馬來西亞的關系[EB/OL].http://www.fmprc.gov.cn/web/gjhdq_676201/gj_676203/yz_676205/1206_676716/sbgx_676720/,2016-12-01/ 2017-06-22.
[3] 蔣濤.習近平會見馬來西亞總理:推動中馬在“一帶一路”建設上取得更多實效[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7/05-13/8223084.shtml,2017-05-13/2017-06-22.
[4] 新華社.“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成果清單(全文)[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7-05/16/c_1120976848.htm,2017-05-16/2017-06-22.
[5] 張進清.中國—馬來西亞教育合作研究[J].廣西社會科學,2006(11):187-189.
[6]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和馬來西亞政府關于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協定[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57/201301/146812.html,2015-06-01/2017-06-22.
[7] 呂慎.第八屆中國—東盟教育交流周開幕[N].光明日報,2015-08-04(12).
[8] 王輝耀,苗綠.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15)第四卷[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5.198-201.
[9]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6年度我國來華留學生情況
統計[EB/OL].http://www.moe.edu.cn/jyb_xwfb
/xw_fbh/moe_2069/xwfbh_2017n/xwfb_170301/
170301_sjtj/201703/t20170301_297.677.html,
2017-03-01/2017-06-22.
[10]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Organization (UNESCO).Inbound internationally mobile students by continent of origin[EB/OL] http://data.uis.unesco.org/Index.aspx?queryid=169,2016-12-17/2017-06-22.
[11] 中國教育在線.中國赴馬來西亞留學每年增20% 大馬留學優勢分析[EB/OL].http://l.gol.edu.cn/dongtai_6346/20130108/t20130108_891159.shtml,2013-01-08/2017-06-22.
[12] 中國教育部涉外監管信息網.由地方審批報教育部備案的機構及項目名單[EB/OL]http://www.crs.jsj.edu.cn/index.php/default/approval/orglists,2017-01-11/2017-06-22.
[13] 北京外國語大學孔子學院工作處.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協辦“2016馬來西亞華文教學研習營”[EB/OL].http://oci.bfsu.edu.cn/archives/9603,2016-03-14/2017-06-22.
[14] 李靜.馬來西亞高等教育國際化研究[D].寧波大學,2015.
[15] 姜麗娟.亞太國家國際學生流動與跨國高等教育發展之探討與啟示[J].教育資料與研究,2010(6):129-130.
[16] 中國駐馬來西亞大使館.黃惠康大使出席廈門大學馬來西亞分校首批新生開學典禮[EB/OL].http://www.fmprc.gov.cn/ce/cemy/chn/sgxw/t1342497.htm,2016-02-23/2017-06-22.
[17] 教育部.2014年來華留學生簡明統計[M].北京:教育部國際合作與交流司,2015:231-237.
[18] 吳林紅,黃永禮.全面推進合作辦學“走出去”[N].安徽日報,2015-03-08(02).
[19] 葉婷婷,劉慧芳,葉俊杰.馬來亞大學孔子學院漢語教學的現狀、問題及對策探析[J].漢語國際傳播研究,2014(02):187-199.
[20] 吳瑛,提文靜.孔子學院的發展現狀與問題分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對外漢語教學與研究版),2009(05):28-33.
(下轉第6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