純之先生是我就讀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本科期間的專業導師,從二年級開始到五年級畢業,整整四個年頭跟隨先生學習。一定程度上說,在上海音樂學院我是先生唯一一個理論專業的學生。2016年正值先生90華誕,為此,我特意填寫了一首《天凈沙》,以誦恩師,并以此寄托我的思念之情。
珠江浦江香江
創作理論教學
引進集成原創
忍辱負重
傳世著秋楓紅
先生出生廣東南雄,后來,長期在上海與香港生活活動,遂,以珠江浦江香江三江喻示。在創作理論教學方面,先生有大量的音樂創作、理論著述與翻譯著述以及教學。
早年在香港時,就曾經創作了上百部電影音樂。后來,又創作了多部歌劇,包括音樂劇。在理論著述方面,先生有大量的論文、論著、譯文、譯著,其中,最突出的論著就是《音樂美學十講》與《音樂美學導論》(與蔣一民先生合著)。
關于這兩本著述,據相關史料記載——
1979年,先生調入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
1980年,上海音樂學院音樂研究所成立音樂美學研究室,先生擔任研究室主任,著手籌備編寫一本概論性的音樂美學原理書,具體撰寫工作由先生和蔣一民承擔,焦杰負責組織工作。
1982年,初稿草成。經過研究室內外同行討論,提出意見之后,于1983年初初步定稿。
1983年,以此為基本教材,為本院音樂學系進修生以及部分研究生試講一年。
1984年,經上海音樂學院批準開設選修課,通過講課,又進行若干補充和修改。
1988年,由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并將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近期出版修訂本。
除此之外,需要補充的主要情況是——
1986年起,《音樂生活》設音樂美學通俗講話專欄,約請先生撰文,連載20期,先后為:1986年第1、2、3、4、5、7、8、9、11、12期,1987年第1、3、5、7、9、10、12期,1988年第1、3、5期。
具體內容包括:
《音樂的起源——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一》
《音樂藝術的特征——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二》
《音樂與情感——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三》
《音樂與樂感——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四》
《音樂與現實——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五》
《音樂與哲學——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六》
《音樂的語言——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七》
《音樂的體裁——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八》
《音樂的表現手段——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九》
《音樂形象——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
《音樂的風格——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一》
《音樂的流派——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二》
《音樂與民族——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三》
《音樂與時代——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四》
《音樂的創作——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五》
《音樂的再創造——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六》
《音樂的欣賞——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七》
《音樂的評價——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八》
《音樂的傳播——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十九》
《音樂的現代形態——音樂美學通俗講話之二十》
之后,又以《音樂學通俗講話》命題12講,其中,諸多問題與音樂美學密切相關,在同一刊物設[音樂學]專欄,自1989年第1期至1990年第5期,連載12期,先后為:1989年第1、3、4、5、7、8、10、11,1990年第1、2、4、5期。
具體內容包括:
《一切研究音樂的學問——音樂學——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一》
《音樂研究應該如何分類——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二》
《音樂歷史是怎樣寫成的(上)——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三》
《音樂歷史是怎樣寫成的(下)——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四》
《對音樂本體的解析(上)——技術理論的演變——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五》
《對音樂本體的解析(下)——技術理論的演變——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六》
《曲式學的特點及作用——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七》
《比曲式學深入一步的音樂分析理論——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八》
《將聲音作為客觀現象來研究的學問——音響學——音樂學通俗講話之九》
《音樂廳與大劇院的秘密——建筑音響學——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十》
《律學——特殊的學問(上)——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十一》
《律學——特殊的學問(下)——音樂學通俗講話之十二》
由此可見,《音樂美學十講》和《音樂美學導論》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拓展編寫的《音樂美學通俗講話》和《音樂學通俗講話》都是在先生主持下并親歷撰修的一個系統工程。
似乎有理由肯定,以油印講義本遺存的《音樂美學十講》是這一系統工程的原初起點。時間應該在1979—1982年之間,或者更早。后來,《音樂美學十講》作為北京現代音樂節·中國美育論壇學術經典系列出版(葉小鋼主編,丁旭東校訂),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10年版,又作為現代音樂學術經典系列出版(葉小鋼主編,丁旭東執行副主編),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2016年版。
其他方面,由先生翻譯的[美]菲利克斯·薩爾徹《結構聽覺》,姜蕾譯校,已于2016年5月由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出版;先生翻譯的《音樂心理學導論》也將由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
對此,可以毫不夸張地說,無論是先生撰寫的《音樂美學十講》,還是先生跟蔣一民先生合著的《音樂美學導論》,都是當代中國人獨立撰寫的第一本有關音樂美學問題的系統著述,具有學科性質的奠基、開拓、引領意義,其篳路藍縷之功永遠值得后學恭敬。尤其,當我們在三十多年之后討論具規模成系統的音樂美學理論研究與教學教材問題的時候,則更應該把它看作是一個有利于、有助于未來發展的歷史依托。
除此之外,還要特別提到先生在音樂美學學科論域建構方面的獨特貢獻。1981年,何乾三的《什么是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的對象問題初探》①與于潤洋的《對一種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②先后發表,就音樂美學相關論域提出見解。前者認為:音樂美學——從哲學角度研究音樂仍然是音樂美學基本的立足點,同時又必須從心理學和社會學角度進行研究,以便運用它們所取得的成果,去檢驗、補充和修正從哲學角度研究音樂所得到的結論??梢哉f這三種角度是相輔相成、互相補充的。后者則是通過對漢斯立克音樂美學理論的引介:漢斯立克在《論音樂的美》中提出的問題帶有根本性。這篇論文主要探討了音樂的本質,同時也涉及到了音樂審美感受的性質、音樂的社會功用等問題。
很顯然,上述這三個問題牽扯到了三個重要領域:
音樂本質涉及到哲學認識論領域、音樂審美感受涉及到心理學領域、音樂的社會功用涉及廣義的社會學領域。
對此,也可以看做是通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這三條路徑切入音樂美學論域。
無獨有偶,葉純之的《音樂美學十講》同樣將此視為音樂美學的三大基本內容,即:音樂的哲學方面、心理學方面、社會學方面?;蛘哒f,將此三者視為音樂美學問題中內涵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內容。然而,值得關注并加以重視的是,先生在此前提下特別強調:必不可少的是,還要加上對音樂本身結構形態的研究。對此,完全有理由把它看做為一個理論依托,其深層內涵似乎意味著:音樂美學如果遠離音樂結構形態去討論美學問題就不是音樂美學,而是一種胡說。
近年來,我在自己的教學與研究中,又提出針對并圍繞感性學的問題,把聽感官事實作為音樂感性問題的始端與終端,甚至于將此看做是音樂美學學科本體。與上述相仿,其深層內涵即意味著:音樂美學如果只是討論音樂作品中的聲音關系而忽略感性問題就無須音樂美學,僅僅是一種白說。一定意義上說,這也是我基于前輩理論之上的進一步的理論發掘。
整合一起,就是:通過哲學、心理學、社會學路徑切入,依托音樂本身結構形態,針對并圍繞由此形成的聽感官事實,去切中感性本體。
在教學方面,先生博大精深、知識全面、超前眼光、過人本領、深入淺出、溫文爾雅、寬厚大度的特點,也給學生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這里,有兩點值得強調,一是在因人施教方面,我有切身的體會。某種程度上講,我并不是一個十分聽話的學生,不僅自己的主意大,而且講究個性??上壬鷱膩聿粚Υ擞腥魏我闪x,但也絕不是隨意放縱,凡是相關學術的問題,總是通過討論來讓我有所認識。二是在因材施教方面,他給我一個富有遠見的安排,按理說,我跟隨先生主業是音樂美學,但前三年的安排分別是:邏輯學、心理學、分析學,直到最后一年寫本科畢業論文時,才真正進入到音樂美學論域之中。他的設想是:搞理論以寫作為業者,首先要有清晰的思路和嚴謹的邏輯,因此,形式邏輯看似與專業無關,但必不可少。了解一下心理學,除了看看我是否有興趣之外,真正的目的還是想讓我對實證類學科有一個基本的了解,音樂美學在一般人看來主要是思辨性的學科,其實,它的實證性往往被人們忽略了,通過聽音樂(感性體驗)來說音樂(理性表述),這是音樂美學有別于心理學類工具性實證之外的最最重要的一種人本性實證,這個看法是我日后逐漸感悟到的,當時,雖然不及請教先生,但先生的如是用心卻是值得進一步推敲的。分析學的介入,無疑是為音樂美學做鋪墊。與此同時,在我的學習過程中,先生比較注重讓我了解美學發展進程中的哲學背景,這對我后來的研究與教學自覺分離音樂美學與音樂哲學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先生一生諸多創新,包括:引進消化再創新,集成創新,原始創新。
這一切都值得后輩好好學習。
先生身份特殊,并負有相應的使命,但后來曾受到不公允的等待,因此,忍辱負重的內心世界是其最好的人生寫照,即便受到如此不公允的對待,但依然是初心不改,抱持和守護著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這一點,尤其值得后輩學習和敬仰。
總而言之,先生的著述都具有傳世的意義,就像他的名字那樣,有如紅透了的秋天楓葉,遂,以傳世著秋楓紅誦之。
① 何乾三《什么是音樂美學——音樂美學的對象問題初探》,《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1年第3期,第51—57頁。
② 于潤洋《對一種自律論音樂美學的剖析——評漢斯立克的〈論音樂的美〉》,《音樂研究》1981年第4期,第17—40頁。
韓鍾恩 上海音樂學院音樂學系教授
(責任編輯 榮英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