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琳++孟利魁
【摘要】在高校英語聽說課堂中,學生們往往消極對待口語練習。本文通過對學生主體性進行理論探討與教學實踐反思,指出聽說課堂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關教學建議。
【關鍵詞】學生主體性 聽說課堂 口語練習
一、學生主體性的定義與意義
20世紀80年代,教學論專家王策三教授提出了“教師主導、學生主體”這一教學原則(1983)。學術界對于學生的主體性界定尚未統一,有學者認為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指高校本科生在學習中所表現出的能動性、自主性和自為性。亦有學者在前人研究基礎上,將學生主體性分為如下四個特性:自主性、選擇性、創造性和能動性。本文認為學生的主體性是指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在獲得知識與技能的同時進一步培養創新精神。
學生的主體性特點決定其在教學課程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它是推動學習過程的決定作用,建構主義理論表明知識不是被動吸收的,而是由認知主體,即學習者主動建構的。知識不是被動地從外界輸入人腦,它需要學習者對其進行加工,而這一過程突出了學習者的主動性。正所謂“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學習者是學習過程的主宰者。試想,如果學生未能發揮出主體性,即便教師教授的內容再精彩,學生也無法完成知識的積累。其次,學生的主體性發揮能保證教學效率的最大提升。如果學習者學習興趣濃厚,能積極主動地進行知識建構,其學習效率必然提高,其學習效果才會明顯。
二、大學英語聽說課堂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要求學生在反復實踐中習得。英語聽說是體現語言學習能力的重要方面。大學英語聽說課由于學生人數多、教材單一、課堂形式單一等原因,學生只是被動地練聽力,不愿意開口說英語,課堂教學收效甚微。
1.聽說教材分析。為推進大學英語教學改革,全面提升學生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筆者所在的體育院校為學生在大一、大二期間開設兩門英語必修課程:大學英語精讀和大學英語聽說。在聽說課堂中,我校選用的教材是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大學英語聽說》1-4冊。以第四冊為例,全書共有16個單元,每個單元圍繞一個話題開展,如文化、金錢、環境保護等。每單元分為四部分:提高交際能力的短對話訓練、長篇對話訓練、口語訓練與課外聽力訓練。
2.聽說課堂的實施情況。絕大多數學生能較好地完成第一、二部分的聽力練習,但第三部分的口語訓練練習開展起來比較吃力。教材中口語設計環節有如下:圍繞聽力材料回答問題、復述聽力材料中的事件、圍繞一個話題編寫對話、獨白或討論。在口語練習中,筆者組織學生分組進行,但學生的積極性不高,回答問題或展示的小組也多為應付了事。
3.聽說課堂中出現的問題。針對課堂實施中出現的困難,筆者對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和部分學生訪談,出現的問題如下:第一,聽說課堂內容單一,缺乏趣味性。盡管現在使用的教材與時俱進,也增添了趣味性,聽力訓練按部就班進行尚可,但口語練習形式相對死板,內容枯燥。第二,學生練習口語的積極性不高。絕大多數學生有練習口語的意愿,但在班級小組活動中、展示中覺得難為情,不愿當眾說英語。有些學生表示口語練習的指令不夠明確,不清楚具體要求;有些學生表示教材中提供的語言信息有限,加上自己能力有限,不知如何用英語表達。第三,學生聽說練習時間有限,短暫課堂時間無法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絕大多數學生表示除每周兩節英語課上能接觸到英語,其他時間沒有主動學習英語。而課上時間有限、人數相對集中,無法確保每個學生開口。
三、如何發揮大學英語聽說課堂中的學生主體性
針對學生在聽說課堂中出現的問題,教師應充分發揮學生主體性,提高其學習效果。
第一,適當調整教材內容,添加新穎材料。針對教材內容的單一,教師可以在開始一個新單元前,積極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鼓勵學生自主查找與主題相關的語言材料。
第二,明確學生口語練習的要求,開展多種形式調動其積極性。教師的指令應簡單明了,讓學生明確自己口語練習的任務。與此同時,教師應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進行情景創設,設計使學生容易進入并逐步完成任務的教學支架。在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過程中,教師提供一定指導與幫助,學習者在知識的構建過程中既可向教師尋求幫助、亦可向口語較好的同學尋求幫助,從而完成自主學習和內化知識與技能的實踐。例如,對于英語基礎較高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在小組協作中擔任指導者,幫助其它水平較低的學生。對于邏輯思維較強的學生,教師可鼓勵其積極參與討論、辯論等活動。
第三,針對時間有限的問題,鼓勵學生課堂內外相結合。教師除在課前給學生布置任務外,課下可通過各種形式加強對學生口語練習的監督。例如,通過“英語趣配音”、“有道英語口語”等手機軟件給學生布置課下任務。
四、結語
通過對學生主體性的闡述不難看出,只有充分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課前、課中和課后三個環節入手,當學生成為學習真正的主人,英語聽說課堂才能發揮最大作用,學生的聽說能力才能得到提升。
參考文獻:
[1]李福華.高等學校學生主體性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3.
[2]蘇詩卉.初中地理教學中突出學生主體性的實踐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08.
[3]何秋敏.教師主導與學生主體良性互動的意義與實踐[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S1):94-100.
[4]林碧霞.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地位在英語課堂的有效結合[J].教育教學論壇,2013(5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