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高度發(fā)達的小提琴基礎教育的背后,始終蘊含著他們對于高質量的小提琴基礎教材的追求和不斷推陳出新。日本對于小提琴基礎教材的研究編寫起步很早,其中在中國已經(jīng)被人們熟知的《鈴木鎮(zhèn)一小提琴教學法指導曲集》(十卷)(國內版《鈴木小提琴教材》出版了八冊)問世于20世紀的50年代。其實在早于鈴木之前,日本就有一套重要教材《篠崎小提琴教本》(六卷)由日本全音樂譜出版社于1944年首次出版。直至今日,在日本被廣泛使用的數(shù)量龐大的同類教材中,影響力最大和使用率最高的兩套小提琴基礎教育教材分別是日本音樂之友社于1964年出版的桐朋學園大學鷲見三郎教授(合著)的六卷本《新小提琴教本》(《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以下簡稱《新教本》)和1989年出版的東京藝術大學山岡耕筰教授編著的三卷本的《漸進式小提琴入門》(《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門》,以下簡稱《入門》)?!缎陆瘫尽穯柺酪詠硪言侔媪啻?,《入門》出版至今也已再版二十多次,它們代表了日本專業(yè)小提琴基礎教育中教材的最高水平。
作為新一代的小提琴基礎教材的代表,《入門》的著者山崗耕筰是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教授,全日本弦樂教育者學會會長。他有著多年從事小提琴教育的豐富教學經(jīng)驗,著述頗豐,是當今日本小提琴教育界有著重要影響的人物,也是筆者在日本東京藝術大學攻讀小提琴演奏博士時期的博士生導師。這套教材在編寫理念、方式和曲目設置上,既傳承了日本小提琴早期教育進程中追求高質量教材的品質,又在理念和細節(jié)上推出了許多重要的新觀點和新方法。尤其是《入門》在《新教本》的基礎上,對于小提琴入門教材編寫的方式和定位上還提出了新的見解,因此它是一套具有很強特色,值得中國同行關注的教材。
《入門》在最開始的“編著者的話”中這樣談到教材的理念:
教材:容易使用的為好;教師教學時好教的為好;學生容易學、喜歡練習的為好
課題曲:不過于難學的;也不要過于簡單的
進度:不過于快的;也不要過于慢的;從簡單到難一步一步地漸進{1}
作者認為,理想的小提琴入門教材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讓教材更吸引學生和激發(fā)起學習的興趣。伴隨著興趣的練習才能有效率,才能持續(xù)的學習。因此在《入門》里,小提琴演奏中最基本的要素都按照作者獨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編入每一首曲目當中,同時教材從始至終秉承著專業(yè)小提琴基礎教育的方針,重視對讀譜能力(主要指樂理基本知識)和音樂感覺的啟蒙和培養(yǎng)。
在小提琴基礎教材的領域里,人們往往把某一類教材稱為“曲集式”,另一類教材稱為“練習曲式”,但對于小提琴入門中基礎階段教材的定位上的認識卻不甚清晰,而這個問題不論是對于實際教學還是做教材研究都非常重要。筆者在研究中將其劃分為兩個類型:一類是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教材并行兼顧的編寫方式的教材;另一類是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教材對接式的編寫方式的教材。
《新教本》就屬于前一種。這一是指它共六卷,篇幅較長,而且在五六卷里的曲目已經(jīng)達到了比較高的程度,或者說超出了我們所說的基礎入門的范圍;二是指著者采用了從基礎入門跨度到了經(jīng)典教材程度的編寫方式和教學理念。著者鷲見三郎針對《新教本》實際教學中的使用曾明確指出,在學到第三卷時要與傳統(tǒng)教材《開塞36首小提琴練習曲》《舍夫契克》等并行學習;在學到第五卷時要與《克萊采爾42首小提琴練習曲》《卡爾弗萊什音階體系》等并行學習。{2}這種編寫方式的特點是,著者在教材里注入了更多的主導因素,其自身學琴的經(jīng)歷甚至學過的曲目都會在教材里留下很多烙印。它就像是一份主廚搭配好的套餐,很便于學習者選用,且營養(yǎng)搭配均衡。當然,這需要著者具有著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經(jīng)得起時間考驗的正確方法。
與《新教本》不同,《入門》最引人注目的一個亮點就是它改變了日本教材的這種傳統(tǒng)寫法,采用了典型的用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教材對接的編寫方式來編寫的教材。
一般說來在入門教材里,前幾課的內容往往很能說明問題。因為小提琴入門階段里最基礎、最重要的要素都包含在其中,比如對于站姿、持琴姿勢、握弓方法等基礎課題如何引入教學,這往往會反映出著者對于小提琴基礎教育的基本理念。而對于右手運弓的訓練和左手入門的訓練方法,練習曲目的內容、長短,基本練習與小曲子的合理搭配以及對于學習進度的節(jié)奏控制等方面,則會反映出著者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對于小提琴基礎教育的理解。
毋庸置疑《入門》與《新教本》在很多方面一脈相承,都是以培養(yǎng)專門的音樂人才而編著的小提琴入門教材。這一點從它在開始時就注重最基本觀念的培養(yǎng)就可以得到證實。《入門》從學習四分音符一拍入門,這雖然與《新教本》有相同之處,但在練習方法上又注入了一些變化:一是在練習里放入了一拍的休止符,也就是先數(shù)一拍再拉一拍。著者認為這樣對孩子來說會更清楚、更易于學習;二是《入門》設置了了比其他教材更多的篇幅來學習一拍的課題曲。著者認為讓孩子記住一拍很重要,因為在做這種簡單的練習中要專注學習的內容很多,如站姿、持琴、握弓、運弓的練習等,同時也會加深學生對于節(jié)拍和節(jié)奏感的理解(見譜例1)。
譜例1
《入門》理念還體現(xiàn)在另一個方面,就是要求學習目的明確和實用性強。在第一卷里,著者使用了按照“手型”訓練來編排曲目的方式,這是一個同類教材里少有的新特色。
“手型”是指小提琴基礎教育階段最常見的四種基本手型。按照“手型”的分類來編寫的好處是練習目的明確,學生容易掌握?!度腴T》里把它們用A、B、C、D四種類型來規(guī)范起來(見圖1)。著者把每一種手型的學習都分別放在不同的弦上來設置練習曲,這種巧妙的安排使得學生及熟悉了各個弦上的內容又在反復練習中學習了“手型”。同時在練習曲里,即要做一些短小的基本練習來學習和熟悉“手型”,又適時地安排了學生感興趣的曲子,把學習的節(jié)奏控制的非常合理,盡量避免了反復練習所產(chǎn)生了厭倦感,這也是《入門》中提出的“積累法”的新理念。
圖1 《入門》里的手型圖:
“積累法”的提出顯示著著者具有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和對小提琴入門教育的深刻理解,即新穎也實用。正如山岡教授指出:“學生在學習中需要對一個問題做反復練習,而這樣的練習很容易產(chǎn)生枯燥和停滯感——‘積累法就是為了解決這兩個相互矛盾的問題而設計的練習方法。{3}(見譜例2) 譜例2 《入門》里的“積累法”舉例
如譜例2所示,練習Ⅰ里的AABB四個音組成了一個小節(jié)a素材,那么從練習Ⅰ到練習Ⅳ就對a有了四次練習的積累。在練習Ⅱ里加入了新的素材b;在練習Ⅲ里又加入了素材c,練習Ⅳ里又加入了素材d……在需要做不斷重復的練習中,即要有新的內容的出現(xiàn),又盡可能地避免了枯燥感、停滯感的困擾,同時還要求對新的內容有清楚的判斷從而提高效率。這就是著者提倡的“積累法”的理念。
《入門》傳承了日本小提琴基礎教材中重視音樂教養(yǎng)與文化內涵的傳統(tǒng)理念,在課題曲上選用了大量的受孩子喜愛的歐洲樂曲、舞曲、兒歌,同時也加入了日本本土的童謠等內容。這些童謠是學生的祖輩父輩小時候就哼唱過的,所以既上口也熟悉。它們與小提琴的基礎技術、節(jié)奏訓練等內容貼切地融入在一起,體現(xiàn)了著者“讓學生容易學,讓教材能吸引學生興趣”的理念。從《入門》第一卷的進度來看,它的曲目都是以短小為主的,初步學習了幾種“手型”,可以說是緩緩地漸進。
《入門》第二卷是以“調”為中心來編寫的,這日本的同類教材里也是前所未有的。在第一卷的基礎學習之后,著者在這個階段里已開始有意識地來引導學生產(chǎn)生對于“調”的關心和興趣。此卷里設置編排了多種關系大小調、同名大小調的內容,并將和聲終止式的概念與引入進來。著者希望通過曲目中音階與樂曲的練習、對優(yōu)美的和聲走向的聽覺訓練等,來啟蒙學生對聲音色彩的感覺和想象力。這是《入門》在基礎階段里就要重視對學生音樂感覺培養(yǎng)的體現(xiàn)?!度腴T》第二卷在結束處明確提出了與傳統(tǒng)經(jīng)典教材《開塞36首小提琴練習曲》(op.20)的第一課相連接的問題,定位清楚。
我們來看一下第二卷課題曲的編排:
(第一課) (第二課) (第三課)
C大調 a小調 A大調
關系調 同名調
下 屬↑
屬 調
調
(第四課) (第五課) (第六課)
F大調 d小調 D大調
關系調 同名調
下 屬
屬 調
調
(第七課) (第八課) (第九課)
bB大調 g小調 G大調
關系調 同名調
下 屬
屬 調
調
(第十課) (第十一課)
bE大調 c小調 C大調
關系調 同名調(與《開塞36首小提琴練習曲》或本書的開始相連接)
《入門》第三卷是以“從第一把位到第三把位的換把位”為中心的練習內容,其中分為“同指換把位”和“不同指換把位”二個部分。因為它從始至終都是圍繞著換把位的課題來編寫的,所以把它稱作“第三把位練習教材”也不為過?!度腴T》里也安排了對換把位時“媒介音”的訓練內容,“媒介音”是匈牙利小提琴教育家卡爾萊什(Carl Flesch,1873—1944)很重視的技術訓練,日本早期小提琴教育家安藤就是他的弟子,《新教本》的著者鷲見又是安藤的學生,因為這種嫡系傳承的關系,所以它也是日本小提琴基礎教育傳統(tǒng)中很重視的一個教育學方面。同時學習第三卷可以為《開塞36首小提琴練習曲》后面的課程做好準備。因為開塞最早的版本中是從它的第二冊(13課以后)開始有了換把位的內容。
如果說《入門》有什么瑕疵的話,筆者在對日本同類教材進行研究之后認為,它的第一卷與第二卷之間存在著跨度大的問題。前面提到在第一卷里短小的練習曲及緩緩的進度是它的主調,而從第二卷的開始就安排了沃爾法特(Franz WoTfahrt,1833—1884)等人的有一定難度的練習曲以及較長的曲子,這雖然可以認為是著者出于對第二卷要與《開塞36首練習曲》對接問題上的考慮,但是它卻顯露出與第一卷之間存在著的段差的問題,這一點也得到了著者本人的認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著者的授意和指導下,筆者按照《入門》的編寫方式與理念,編寫了新的一卷《漸進式小提琴小提琴入門一卷續(xù)集》并發(fā)表在博士論文里。它有效地解決了一二卷之間的段差問題,也使第二卷之后進入《開塞36首小提琴練習曲》顯得更加扎實合理,同時更符合《漸進式小提琴入門》的理念。
從日本編寫的小提琴基礎教材的進程中來看,《入門》確是一套富于特色和具有創(chuàng)新性的小提琴入門教材,它的出版或許預示著小提琴基礎教材發(fā)展的一個新的方向。對于《入門》,維也納愛樂樂團第一首席、維也納國立音樂大學Rainer Kuchl 教授曾給予了高度的評價:“《入門》里包含了眾多嶄新的小提琴基礎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卓越的教育原理與理念。它會使得小提琴基礎教學事半功倍。”{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入門》的出版,對于我們借鑒外來先進教學經(jīng)驗,發(fā)展我國小提琴基礎教學,以及對于小提琴基礎教育中教材的研究都是很有啟示的,《入門》值得我們來重視和研究。
參考文獻
[1] [日]篠崎弘嗣《篠崎バイオリン教本》,日本全音樂譜社年版。
[2] [日]鈴木鎮(zhèn)一《鈴木鎮(zhèn)一バイオリン指導曲集》,日本全音樂譜社1954年版。
[3] [日]兔束龍夫、篠崎弘嗣、鷲見三郎著《新しいバイオリン教本》,日本音樂之友社1964年版。
[4] 松本善三《提琴有情——日本のヴァイオリン音樂史》,日本 レッスンの友社1995年版。
[5] 趙薇《學琴之路》,人民音樂出版社1989年版。
[6] 張世祥《初學小提琴100天》,上海音樂出版社1992年版。
{1} [日]山岡耕筰《ステップ式ヴァイオリン入門》,日本音樂之友社1989年版,第一卷第7頁“本書的編寫方針”。
{2} [日]久保田良作等《鷲見三郎/バイオリンのおけいこ》,日本音樂之友社1980年版,第43頁。
{3} 同{1},第一卷第9頁。
{4} 同{1},卷首“推薦語”。
[本文系2016年黑龍江省藝術科學規(guī)劃重點項目《小提琴教育之核心問題——教材和方法的改革與探索研究》
(2016A023)系列成果之一。]
王中男 博士,哈爾濱音樂學院管弦系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
(責任編輯 張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