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更加堅實的水安全法治保障,將長江流域保護納入法治化軌道,是我們面臨的重大而緊迫的任務。
國家應加大推進《長江保護法》的立法進程,盡快將《長江保護法》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十三五”立法計劃中的優先項目。
周洪宇:《制定〈長江保護法〉亟待提上議事日程》
宜荊荊城市群是巴楚文化、三國文化所在地。良好的生態環境、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及眾多山川名勝為宜荊荊城市群提供了豐富的旅游資源。
宜荊荊城市群是一個整體,要從加強環境治理、實施生態保護與修復、共探循環經濟發展、共建環境治理協調機制等方面入手,保護生態環境,打造生態城市群。
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三市要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為優化產業結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手段。
陳麗媛:《宜荊荊城市群生態環境問題研究》
在短期內要實現經濟快速增長,必須利用好現有的資源,快速踏上新型城市化的道理,盡快解決增強人口集聚這一問題。
咸寧在養老院和學校建設用地及配套住房方面相比武漢更具優勢。只要加強軟環境建設,“老少”產業完全可成為咸寧的優勢產業。
“唯有源頭活水來”。從武漢“引水”灌溉老少產業的試驗田是提升軟實力的最快速方法。
蕭一嘯:《三線城市應對大都市“虹吸效應”的戰略抉擇》
五大發展理念是對我國生態危機問題的創新解決,為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
堅持走生態道路需要遵循自然、經濟、社會和人自身等的發展規律,通過自然、人和社會的統一來不斷推動其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
高寧寧:《探索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基礎》
國家和社會應當對我國勞工NGO進行甄別和糾偏,避免產生“劣幣驅逐良幣”現象。
勞工NGO之基本職能應當是參與勞資關系的治理,當然包括維護勞動者合法權益,但是又不能僅限于此。
監督權的設置是我國法制系統的重要特色,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法制與西方法制的重要區別之一。
問清秀,問清泓:《我國勞工NGO職能矯正研究》
允許專利權人依據明顯無效的專利權進行訴訟,有違社會公平正義,也違專利制度的宗旨。
社會科學的三大任務之一便是使人們在權利行使過程中不斷減少摩擦。
正當行使專利權的行為是受法律所保護的合法行為,只有當專利權濫用壟斷地位損害社會公共利益才需要法律的特別規制。
張繼文:《日本規制專利權濫用之立法實踐借鑒》
個體在決策過程中如果感受到時間的緊迫,就會導致個體所知覺到的決策問題是極其繁雜的,那么就會難以做出決策。
在中等時間壓力條件下,個體的決策質量并沒有下降,還略高于無時間壓力條件下被試的決策質量。
研究表明,無時間監控條件下個體的決策質量顯著低于有時間監控的決策質量,
李素礦,黎鳳蓮:《有限的時間做出有效的決策》
腐敗妨礙公平決策,分散公益資源,極大地侵蝕了人們對當政者的信任。
要打擊腐敗,需要可持續的方法來樹立當政者的責任。
布萊爾·格蘭克思 著;黃 濱,陳立雪 譯:《打擊全球腐敗的五種方法》
習近平的綠色發展思想作為馬克思主義生態文明理論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順應歷史潮流和趨勢,將可持續發展思想推向一個新的高度,為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和政策支持。
習近平綠色發展思想是對馬克思主義綠色自然觀的繼承與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
人與自然的矛盾已經達到不可調和、人類文明難以延續的時候,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就不得不重新受到重視,不得不得到改善。
堅持綠色發展,實現經濟發展方式中“黑色發展”到“綠色發展”的根本轉型,是我們必須長期堅持的路線和理念。
曾 空,徐方平:《習近平總書記的綠色發展思想》
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取得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離不開黨小組根脈的支撐,因而重視黨小組建設是我們黨的事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制勝法寶。
通過靈活組建黨小組方法,把以前分散的黨員聯起來,流動黨員管起來,無職黨員調動起來,從而黨員歸屬感增強,組織覆蓋面擴大,使基層組織基礎更加牢固。
黨小組就像“吸鐵石”一樣把黨員和群眾緊密聯系在一起。
汪善翔:《激發基層黨建活力》
從教育角度出發,五大發展理念立足實際,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指導思想。
思想政治教育是把思想放在首位,要重視思想道德方面建設,善于發現教育過程中的短板,從現實出發,達到全面協調發展,立德樹人的目的。
邊景景:《用五大發展理念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儒家的最高理想追求不是肉體生命的萬壽無疆,而更在于道德生命的永垂不朽。
在傳統教育的視角下,功利性教育壓抑了學生的主體性,導致學生產生迷失、困惑、焦慮等生命困境。
在整個社會道德評價失范、道德相對主義傾向盛行的背景下,我們應強調生命的道德屬性,幫助受教育者提升其生命境界。
在當代社會中,個人的身心和諧是實現人與社會和諧、人與自然和諧的基礎。
劉 釩,曹 濤:《論儒家生命哲學及其對現代生命教育的啟示》
EVA激勵機制的運用有利于引導中央企業重視創新和技術進步。
陳亞楠:《價值管理的激勵機制研究》
堅持依法治校,是改革高素質人才培養機制,優化辦學體制,推動建立完善現代大學制度的必然選擇。
堅持“以人為本”“以生為本”,依法治校,是高校落實科學發展觀和堅持學生主體地位的具體表現。
高校現行的內部管理體系“行政化”問題嚴重,管理者長期以行政手段代替法律手段,無法保障師生合法權益。
胡鈺菡,朱必法:《當前高校依法治校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德育興則人道正,人道正則事業成。
教育的目的,就是讓受教育者既善良又聰明且具有大智慧。
“人化”的啟蒙教育不是關門死板的教育,而應當是在游戲中學,在“玩”中學,在“打打鬧鬧”中學,在別樣環境中學的自然教育。
明 芬:《關注德育啟蒙》
(以上“決策語錄”為本刊2017年第8期相關文章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