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璐
環境會計隨著會計的發展而出現。不同于發達的市場經濟環境,我國對環境會計的認識較晚,具體表現在企業不重視社會活動對環境的影響,而只是關心自身的發展。然而,從長遠的發展角度上講,我國建立環境會計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背景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開始逐漸認識到經濟的可持續增長不僅需要企業的發展,還需要肩負環境責任。只有達到了自然資源效益和企業經濟效益的動態平衡,才能使整個社會的經濟體系平穩且健康的發展。因此在20世紀70年代,環境會計開始被納入到會計范疇之中,作為一門新興的會計分支,它成為反應和監督企業從事與環境有關的經濟活動的工具。
1.環境會計的概念。環境會計是指通過環境會計管理系統來對物流及其相關現金流進行確認、分配和分析,而且為不同實體提供流入、流出信息,集合了自然、經濟、文化、倫理和社會資源的系統,以衡量不同實體的環境效率和社會效率。也有學者認為環境會計是以自然資源耗費應如何補償為中心而展開的會計。如何利用環境會計反應環境和資源的問題,并使環境和資源信息最大限度的影響人們的行為,是環境會計的主要目的。其基本目標與低碳經濟一致,是研究社會、經濟的發展同資源、環境和生態之間的關系,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2.環境會計與傳統會計的差異分析。環境會計作為新興的會計分支,與傳統會計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會計背景差異,二是涵義與前提假設差異,三是計量方式差異。環境會計的前提假設是使企業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和自然資源效益的均衡,從而實現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現代社會經濟體系中,傳統會計對企業經營活動中的資產、負債、收入、費用的計量存在缺陷。它只能在會計賬目和報表中體現具體能以價格體現的東西,如固定資產、流通現金等,而如空氣、海洋等對人類至關重要但無所有權的事物卻不涉及核算。企業的經濟活動對環境造成的影響在會計核算中得不到反映,企業對這些事物的使用和損害并不計入企業的經營成本,這使企業賬面上的成本變相縮減,利潤無形虛增,而環境會計由于基于各項環境相關的數量指標則能很好的修正這些問題。
3.實施環境會計的必要性。會計理論是為現有的經濟體系服務的,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傳統會計的局限性使得其在一些領域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發展的要求。我國經濟在發展過程中也不可避免的遇到會計理論修正的問題,迫切需要新的會計理論來解決目前的問題,實行環境會計已是必然。
實施環境會計是適應我國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社會經濟活動往往為了追求效益的最大化而忽視了環境成本,但是問題接踵而來。20世紀50-60年代日本的水俁病、1983年西德森林枯死病事件等,將企業的環境成本上升成為社會成本,造成了十分嚴重的經濟損失。為了治理這些問題政府和企業又不得不付出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是,即使有一部分企業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性,由于對傳統會計的固守和企業目前運作模式對會計改革的抵制,很難實現環境會計的廣泛推廣,因此我國的環境會計需要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基礎下實現。
實施環境會計可以反映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的真實成本。傳統會計核算體系的弊端是忽視了作為基本要素的環境與資源,因而導致會計賬面信息不真實和會計數據不準確。環境會計通過核算企業占用社會和自然資源數量和產出,運用專門的環境會計手段,可以較為準確地反映國民生產總值和企業真實的生產成本。
實施環境會計是適應企業健康發展的需求。從企業長遠發展的角度上看,由于沒有考慮到環境成本,企業的賬面信息就不真實,隱形的財務風險被無限放大,這往往會誤導企業決策者做出的決策,無疑是非常不利于企業的發展的。只有在資產負債表列示企業因對環境造成危害而形成的環保負債額,才能計算出真實可靠的資產負債率,從而準確的分析出企業的財務風險。而在損益表中,只有將企業對環境影響的耗費作為成本支出,才能全面正確核算出企業的經營成果。因此實施環境會計是為了適應企業健康發展和戰略轉型的需求。
二、我國環境會計在實施過程中出現的問題
我國實施環境會計的時間較短,對環境會計的研究還較不透徹,在環境會計的實際應用中許多問題不可避免的暴露出來。
1.沒有統一有效的環境會計準則。目前,世界各國和組織所制定的環境會計準則都是依托和反映各國具體國情的,因而沒有進行統一規范,而且一些跨國大企業披露的環境信息也缺乏可比性和完整性,所披露的環境信息還停留在定性的基礎上,缺乏定量的信息披露。我國開展環境會計的研究比較晚,所以這方面的問題更為嚴峻,具體表現在兩個方向:一是由于缺乏強制性的準則規范,大多數企業并不會主動的去披露環境會計信息,或者即使披露了一些環境會計信息,也沒有相關的標準去衡量其披露的信息質量,當然也就不能取信于社會公眾,影響了披露的效果;二是由于缺乏環境會計的行為規范標準,無法對環境會計核算的對象及披露形式進行統一規范,導致了環境會計核算與信息披露的可操作性比較差。
2.推行環境會計的過程受到來自企業的阻礙。企業外部環境成本內部化所產生的效益具有遠期性,且環境效益遠遠不像經濟效益來的那么直接,那么企業首先面對的是成本的不斷增大,看到的是資金流出的增加。這顯然是企業所不愿意接受的,并且長期以來形成的依賴性已經使其習慣于將環境污染的責任推給政府。這就使得一方面企業的發展止步不前,另一方面政府的財政壓力不斷增大,環境管理中長期對抗式的政企關系使得企業只接受被動的環境管理。而且企業對環境信息的內部需求也不足,由于提供環境信息成本高昂,使得企業很難做到環境業績與經濟業績的協調發展。在我國現行環境管理行政機制下,企業普遍缺乏主動改進環境管理和運用環境會計的積極性。我國與環境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還沒有完善,法律還有很多盲點,導致很多企業利用法律的漏洞打擦邊球,同時社會對一些已經被污染的環境也無法科學定量的考核,也就無法追究企業的責任,這給企業抵制環境會計提供了便利。
3.大多數會計從業人員沒有接受環境會計培訓。由于環境會計在我國的實施時間不長,導致我國的環境會計并沒有形成廣泛的認知基礎,很多企業和個人都沒有形成環境會計的相關概念。我國的會計人員基本上是由會計、財務、審計和其他相關專業的人員組成,而環境會計需要的是會計學與環境學、可持續發展學等其他學科相結合的綜合性學科,因此目前的會計從業人員從真正意義上來說并不是專業的環境會計人員。環境會計的會計核算需要環境技術人員和財會人員的共同參與,環境會計的開展對會計人員的要求非常全面。顯然我國的會計人員對環境、工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的掌握的知識并不全面,并且很多企業的會計人員配備也顯然沒有達到這個要求,即使有些企業存在所謂的環境會計部門,很多會計人員其實并沒有接受過壞境會計的專業培訓。
三、解決我國環境會計問題的相關對策
環境會計的實施過程中必然伴隨著很多問題,然而,只有解決了環境會計的問題,才能使環境會計在我國更好的實施和推廣。
1.加強環境會計的理論研究和實務操作。目前,我國環境會計無論在理論上還是在實務操作上都很不完善,對環境會計的會計目標的認識不夠明確,明確環境會計的目標,環境會計使用者的范圍也比較小。目前,環境會計的使用者往往只有政府機構,他們依據企業所提供的環境會計信息進行相應規定的制定以及對企業的獎懲等,但是其他的使用者還沒有意識到環境會計信息的重要性。對此,會計理論界應對環境會計這門新興學科進行深入地探討與研究,力求解決諸如計量、成本確認等基本理論問題,并且加強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使之相互促進。
2.完善環境會計相關的法律法規及信息披露監管制度。上市公司作為我國各行業中的佼佼者,其在我國企業中的影響力應該受到重視,所以推行在上市公司財務報告中的環境會計的相關要求十分有必要。對此,對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的信息披露,應做到以下兩點:一是制定污染企業的劃分標準并要求污染強的企業對外公布環境會計數據;二是國家環保機關應該對上市公司的環境信息披露做出技術性規定,并協同監管部門對企業進行監督和環境審核,以促使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進一步規范健全與環境保護有關的財務會計規定。包括對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會計準則、規范的披露形式、對環境成本和費用的披露、對環境負債的披露、會計政策的披露以及會計報表中的具體處理等有關事項都應該有明確的說明和規定。
3.培養專業的環境會計人員。環境會計需要會計專業人員來開展,因此培養專業的環境會計人員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通過下面三個方面來展開:一是在我國各大院校開設環境會計課程,使更多的會計專業的學生接觸了解環境會計。為畢業從事環境會計有關工作提供基礎力量。二是加強在職會計人員的環境會計方面的培訓。并對在職會計人員進行環境、環保稅收優惠、環境會計專項核算等方面的培訓。三是對于會計從業資格考試的考試內容增加環境會計部分,使得會計從業資格考試更為規范全面
(作者單位:江西財經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