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萌
隨著我國金融改革不斷深化,同業業務發展空間變大。因同業業務具有能規避金融監管、優化銀行資產負債表、促進利潤增長等優勢,銀行同業業務快速擴張。但同業業務的擴張也可能在宏觀上弱化產業調控效果、增加金融系統性風險,在微觀上增加銀行流動性風險、信用風險。隨著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重要的位置,金融宏觀管理部門采取了更嚴格有效的措施,未來同業風險或將得到有效緩釋。
一、 我國同業業務現狀
商業銀行的同業業務指商業銀行與金融同業機構間的同業往來。在商業銀行資產負債表中,狹義同業業務資產端包括存放同業、拆出資金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負債端包括同業存放、拆入資金以及賣出回購金融資產。近年來,我國銀行同業融資迅速擴張,據銀行業協會數據,同業資產2014年的21.47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54.68萬億元,同業負債從2014年的17.87萬億元增至2016年的29.27萬億元。
近年來商業銀行同業業務的形式愈發多樣化,除傳統的“銀銀合作”,即同業拆借,信貸資產轉讓,代理結算、票據買入返售等,還包括與保險公司、證券公司、信托公司等合作形式。“銀銀合作”外的同業合作主要體現在商業銀行應收款項類投資上,涵蓋信托資管計劃、債券投資、理財產品等。從2014年至2016年,股份制商業銀行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占總資產比例上升迅速,據穆迪統計,60%以上的同業投資投向非銀行金融機構設立的信托和資管計劃。
二、我國同業業務發展原因
同業業務能規避金融監管,擴大貸款規模。一是規避產業政策限制。商業銀行可借助同業業務將資金投向“兩高一剩”或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等受管控領域。二是規避監管指標考核。商業銀行可將企業貸款包裝成同業資產,從而繞過合意貸款管理,擴大貸款規模。
同業業務能優化銀行資產負債表,降低資本消耗和資金成本。商業銀行資產業務的主體為信貸資產,依賴于企業和個人存款。隨股票、理財的客戶分流和降息的影響,存款整體增速降低,利率市場化也使各金融機構吸儲壓力增大。通過同業業務,部分金融機構可擴充資產負債表的負債端。因商業銀行對我國其他商業銀行債權風險權重為25%,一般貸款為100%,故商業銀行可通過同業業務將對企業的債權轉換為對同業的債權,降低資本占用,擴大貸款規模。此外,同業資產無需計提撥備,可進一步盤活商業銀行的資金。
同業業務是銀行新的利潤增長點。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趨勢下,存貸款業務及其利息差收入在利潤增長中占比有所減弱。各銀行力求通過業務差異化來擴展非息收入,手續費收入在營業收入中占比不斷提升,至2016年大部分銀行手續費收入已超過營收的20%。
三、我國同業業務風險
1.宏觀風險。第一,虛增資產規模。同業互相存款中資金拆出方的資產規模并未改變,但拆入方的資產卻相應增加。這樣的互存循環使銀行業務規模放大,扭曲了銀行業整體資產負債和貨幣派生狀況。第二,削弱宏觀調控作用。通過理財產品、資管計劃等,銀行將信貸資產隱匿地投向受宏觀調控的企業,削弱了國家去產能、去杠桿政策的作用,不利于市場出清。第三,增加宏觀經濟系統性風險。同業間頻繁的資金往來和泛濫的互相增信使局部風險事件更易通過同業業務鏈大范圍傳導,導致潛在的不穩定性。第四,提高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不利于實體經濟發展。各類“通道業務”使資金鏈延長,中間環節費用增加,抬高資金成本,降低實體經濟的資金利用效率。某些資管產品的自我買賣還會造成資金空轉,無法助力實體經濟發展。
2.微觀風險。第一,增加銀行信用風險。為規避產業政策和監管指標限制,銀行通過“通道”和信用增級,利用同業間的風險,掩蓋其對最終借款人的真實風險暴露,將實際應為100%的風險權重降至25%,導致潛在撥備不足。其中大量非標資產多投資于地方融資平臺、房地產企業行業,隨地方政府債務風險的進一步擴大及中央嚴控下的地產行業逐漸下行,違約風險將成為不定時炸彈。第二,增加銀行流動性風險。一是期限錯配。因為長短期資金間的利差,銀行有動力將期限較短、資金成本較低的同業資金投向期限較長、信用風險較高的信貸資產,這些資產難以在二級市場轉讓,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敞口。據各上市銀行2016年年報披露,其超過40%的應收款項類投資剩余期限長于一年。二是利率波動。同業拆借利率波動通過拆入資金來影響商業銀行流動性。2013年銀行間市場發生“錢荒”,6月20日隔夜Shibor暴漲至13.44%,說明市場中資金緊缺,直接影響了資金拆入方的資金成本與拆借效率。債券市場利率波動通過同業理財收益影響商業銀行收益。銀行委外同業理財的資金成本和收益率均為事先固定,投資標的主要為債券。若遇到2016年末債券價格大跌的情況,委外全年的收益難以兌現,甚至可能難以覆蓋資金成本,銀行可能出現虧損。
四、我國監管機構的最新應對措施分析
繼2016年監管層將銀行的表外理財納入MPA(宏觀審慎評估體系),限制表內業務移至表外,實現全口徑監管后,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把防控金融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銀監會主席郭樹清履新后,2017年銀行業監管繼續走強。2017年4月,銀監會密集發布《關于銀行業風險防控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開展銀行業監管套利、空轉套利、關聯套利專項治理工作通知》等文件,文件涵蓋了同業業務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行業風險等方面。
監管措施具體為:①針對銀行通過理財進行監管套利行為,新政要求各銀行自查同業理財擴張、非銀機構委外加杠桿、加久期、加風險等,理財過度杠桿趨勢將被遏制。②針對債券委外投資加杠桿,監管新政要求將債券投資納入統一授信,包括通過SPV、表外理財等方式進行的債券投資也需納入統一監測范圍,銀行通過同業通道投資信用債面臨“穿透管理”;銀行委外受限額監管,需滿足單一受托人比例限制、機構審查和名單管理等要求;銀行風險資產和資本計提上升與杠桿擴張受限。③針對“同業空轉”,新政要求嚴控同業業務增量,對批發性融資高的銀行實行“一對一”貼身盯防,督促控制規模;做實穿透管理,根據基礎資產性質,準確計量風險、足額計提資本撥備,禁止多層嵌套。這意味著不少股份行、城商行依靠“同業激進擴張+大規模委外與非標”模式將受到全面清理。④針對“信貸出表”與“不良出表”,新政提出摸清風險底數,重點治理資產風險分類不準確、藏匿或轉移不良貸款的行為。不少銀行將面臨資本、撥備、資產減值計提大幅上升沖擊。⑤針對房地產、“兩高一剩”、地方政府等限制領域的變相融資,監管新政嚴禁銀行信貸借道建筑業或其他行業投向限制行業,禁止通過同業、理財非標等變相融資。
除了風險管控方面的“三套利”整治,銀監會還下發了《關于開展銀行業“不當創新、不當交易、不當激勵、不當收費”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直指銀行在創新業務中的操作合規風險,要求銀行開展自查行動,主動發現、排除風險。在“不當創新”方面,該文要求銀行高層需知悉本機構的金融創新業務風險細節并進行定期評估審批。在“不當交易”方面,要求銀行要自查是否對同業投資實施了穿透管理,是否存在多層嵌套;自查買入返售(賣出回購)項下金融資產是否符合規定,賣出回購方是否存在資產出表等行為;自查理財業務是否存在資金空轉或理財產品直接投資信貸資產及受益權、是否存在非機構客戶理財資金投資于不良資產領域的行為。
銀行作為信用派生的主體,對經濟發展有重要作用。銀行要在符合宏觀微觀審慎管理的要求下進行合意創新,而不能盲目創新、監管套利。在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防控資產泡沫,確保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要求下,對銀行業“創新”亂象的整治正逢其時。只有通過銀行業與監管層的合作,還原出一張未經粉飾的資產負債表,在短期內刺破金融系統的泡沫、緩釋積聚已久的風險,才能長期提升銀行業的穩健經營能力,使其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
(作者單位: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