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吉
一、日本產業技術結構調整
日本是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二戰后的日本是戰敗國,承受了巨大戰爭帶來的創傷,經濟一度崩潰。但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悄然復蘇,連續19年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使得日本一躍躋身于世界經濟強國的前列。當然支撐如此高速經濟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會、制度方面的又有國際環境、政治局勢、地理區位等原因。但其中最為顯著的原因之一就是日本技術的突飛猛進,導致產業技術結構的迅速變動,從而帶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日本經歷了一個前所未有的大量引進國外技術的時期。20世紀60年代,日本支付的技術引進花費幾乎十倍于其所獲得的技術轉讓收入,前者達2148億美元,后者僅有218億美元,其支付費絕對數額之大,超過歐美任何一個國家。
同期在產業技術結構變動方面的變化表現在設備技術更新加快。這一時期,高速經濟增長的起點被認為是設備工業的巨額投資,1961年到1970年日本對設備工業投資平均增長率為15.2%,而同期的美國為3.9%、英國為4.7%、西德為5.7%。但在巨額設備工業投資的背后,卻隱含著一個具有決定性影響的因素,就是巨額設備投資導致了產業技術結構的高度化。
上世紀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這個時期是日本尖端技術產業的躍進時期。70年代中期,日本經濟內部出現了一系列的結構性變化。產業技術結構方面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節能技術的發展,第二是尖端技術的躍進。能源危機促成日本對節能技術的開發,重點在對石油和普通能源節約消耗的技術。
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日本出現高新技術產業選擇上的失誤,使日本出現產業結構升級上的空白點。80年代中期,日本基本上已經在經濟上趕上甚至超過了歐美國家,經濟發展成熟穩定,發展模式也逐漸由“追趕型”轉向“協調型”。但長期以來貫徹重技術引進與開發,而輕基礎研究,并且始終沉浸在追趕戰略成功和工業經濟時代的優越感中,對今后的經濟發展模式沒有一個清晰的分析和明確的目標,因而導致結構調整上的嚴重滯后,不能適應新技術發展的要求,導致與信息產業的核心技術失之交臂。
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為了迎接21世紀日本所面臨的挑戰,完成高科技大國的戰略目標,日本政府有了重大的政策轉變,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在高新技術發展、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和技術成果商業化等方面,實施三大轉變:一是科技立國轉向科技創新立國;二是以勞動密集型技術為主的產業結構轉向技術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三是以高新技術產業作為主導產業,以中低技術密集為主產業結構轉向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結構。
2004年日本政府提出“新興產業創造戰略”,并把燃料電池、信息家電與健康相關的機器服務等定為今后重點支持發展的領域后,日本已在上述領域初見成效,環境能源產業、健康護理產業、ICT產業等新興產業獲得了較大的發展。
二、印度產業技術結構調整
印度與我國都是發展中的大國,印度又是我國的近鄰,不管是人口數量、國土面積等多方面與我國都有許多相似之處。然而,近幾十年時間里,傳統上社會發展程度與綜合實力遠不及我國的印度,卻在信息技術、軟件產業等諸多高新技術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與成就,這不但推動了印度的經濟增長,而且大大提升印度在世界經濟中的身價和地位。在此,就印度的產業技術結構調整方面作一初步探討,或許能對我國的產業技術結構調整有所啟發。
印度自獨立之后,對產業技術結構的調整首先是從農業起步的。由于被英國殖民統治了較長時期,印度的農業發展遭到了嚴重的阻礙,農業農村凋敝景象比比皆是,并造成持續不斷的食品危機,饑荒使得成千上萬人喪生;西方殖民者同時還把印度作為其工業原料的產地與工業品的傾銷地。國家獨立以后,在擺脫了殖民統治的桎梏以后,掀起了糧食增產運動,土地改革,但由于多種因素共同作用下,其效果不明顯。為了應對印度人口的迅速增長,印度也擴大了糧食進口的規模,超過千萬噸的年進口糧食量,對本來就不發達的經濟形成了嚴重的制約。20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印度在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的支持下,開始將新的科學技術應用于農業生產,相繼開展了三場農業領域的科技革命:綠色革命(種植業)、白色革命(牛奶業)和藍色革命(海洋業)。在這些革命不斷地深入推進過程中,印度的農業面貌也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有力地推動了印度經濟的發展。
印度在農業領域所取得的科技進步,不僅把老百姓吃飽飯的問題解決了,而且刺激了工業和外貿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在充分考慮國際經濟發展的大趨勢和自身的特點與比較優勢后,印度把產業技術結構調整的重點不失時機地轉向高新技術領域,特別是信息技術領域,希望依靠信息技術產業帶動經濟增長,從而迅速改變印度落后與貧困的面貌。由此,開始了第四次科技革命,也就是“信息革命”。首先,印度高度重視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對技術創新人才的培養,成為世界最大的科技人才庫之一,除了美國,科技人員規模就屬印度最大了。具體的措施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大規模擴建理工大學,另一方面是對教育強有力的資金投入,這成就了印度在人力資本方面的趕超。在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的過程中,印度也始終堅持發揮人力資本方面的比較優勢。如在軟件產業,印度始終是以代客加工的身份而出現的。1998年在印度30億美元的軟件出口總額中,有一半以上是由國外軟件公司做產品設計,然后印度的程序員進行編程的勞務輸出;有三分之一是按合同開發并出口的軟件。實際上,印度正是利用了人力資源的比較優勢,勞動力不存在語言障礙,理工科教育較好,特別是計算機教育相對普及,技術人員具有低工資要求,高編程能力的特點,使得信息產業發展成就斐然。其次,通過構建高新技術產業園區,利用高新技術企業的聚集效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印度政府就前瞻性地制定了重點發展信息產業技術的戰略決策,并率先在班加羅爾建立了信息產業軟件園區。當前班加羅爾已經成為了世界著名的“硅谷”之一,每年都會吸引海內外眾多信息技術公司,每年軟件出口總額占到全印度軟件出口額的三分之一以上。同時由于班加羅爾的示范效應與擴散效應,其他的馬德拉斯、海德拉巴等南部城市的高新技術園區也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共同構成了南印度著名的信息產業“金三角”。
最后,在明確的發展戰略的指引下,高新技術的發展得到政府的諸多扶植。在高新技術發展方面,印度政府制定了詳細而系統的發展戰略規劃,早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印度總理拉吉夫·甘地就很有前瞻性地提出以計算機產業的發展為契機,將印度帶入21世紀,并且具體將其思想形成在《計算機軟件出口、開發和培養政策》政府文件里;后拉奧政府上臺,也延續了甘地的戰略;1998年,瓦杰帕伊總理更進一步提出要將印度建成信息技術超級大國的政策主張,并制定了《印度信息技術行動計劃》。
以信息技術為重點的產業技術結構調整,雖然造就了印度雄厚的信息技術力量,形成了在信息技術產業方面的優勢,但同時也顯露出一些劣勢。首先,印度是一個相對落后的農業大國,人口超過10億,其中3億處于溫飽線以下,因而只有極少數人能夠從事信息技術產業。每年新增的一千萬以上的勞動力絕大部分還是在落后的傳統產業就業。而且對印度來講,產業間技術斷層現象嚴重,信息技術業與落后的生產力低下的傳統農業和中小工業之間基本不搭界。由此可知,印度的經濟發展受到信息技術產業發展的巨大推動,但不能過度夸大其社會經濟效益,因為它并不能解決印度當前經濟發展所面臨的一切問題,包括貧困、就業等方面,也不能對其它產業進行替代。印度的發展還是需要走其他發展中國家的發展路徑,利用信息技術來對傳統產業進行改造,實現傳統產業的現代化。其次,高新技術產業是一個高風險、高投入的產業,印度政府在其資金的注入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成為政府財政赤字居高不下的一個重要原因。1990年-1991年中央政府財政赤字占GDP的8.3%,印度經濟瀕臨崩潰;1993年-1998年間財政赤字也平均占到GDP的5%。
三、日、印兩國產業技術結構調整對我國的啟示
通過對日本產業技術結構調整的分析,我們可得到的啟示是:第一,注意引進國外適用技術,同時還應對引進技術通過本國的研究開發,進行改良。第二,在注重技術引進與開發的同時,不能忽視基礎性研究。第三,始終堅持設備工業優先發展的戰略,促進設備技術的加快更新,通過前后關聯作用促進相關產業部門的技術革新,從而推動產業技術結構的高級化。
回顧印度產業技術結構調整歷程,給我們的啟示是:第一,充分利用人力資源豐富的比較優勢,通過教育和培訓不斷積累人力資本,最終形成人力資本的比較優勢,實現在人力資本方面的趕超。第二,在強調高新技術產業加快發展的同時,決不能忽視傳統產業的發展,應注重加強高新技術產業與傳統產業之間的聯系,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帶動傳統產業的技術改造,實現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第三,在高新技術發展方面,政府應制定明確的發展戰略,以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通過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利用高新技術企業的集群效應,促進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同時將園區內企業的先進技術、文化與管理,擴散與輻射到其他區域,擴大產業技術結構升級的范圍。[基金項目:四川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重點項目 (12SA117)]
(作者單位:西華師范大學政治與行政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