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微
[摘 要] “一帶一路”理論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是我國在對外發展期間,區域結構變化和轉變的基礎,也是我國在世界秩序中,轉變以往被動接受運作規則設置和制定角色的依據。因為不同沿海城市地區具有不同特點,生態建設和環境形勢不同,經濟發展能力具有差異性,以及世界環保標準和要求不斷提高,中資類型企業在海外發展中,實踐受到阻礙背景下,我國應該增加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度,在貫徹這一理論戰略時,全面貫徹可持續發展理論,堅持創新和協調發展,建立在協調發展、綠色發展、共享發展理論基礎上。站在頂層、全面設計,對金融體系創新改革,倡導綠色金融發展理念,構建綠色金融機制和系統平臺,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奠定建筑基礎。
[關鍵詞] 一帶一路;綠色金融;體系構建;分析和研究
[中圖分類號] F83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8-0164-02
“一帶一路”理論于2013年被我國政府正式提議,為不同產業的發展和金融投資帶來更多機會,有利于實現多樣化產業產能和投資融資工作整合發展目標。與此同時,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要求規劃“一帶一路”時,需要展現出生態文明理念。在“一帶一路”建設初期,就要建立一個綠色和科學金融系統,才能落實金融領域綠色發展理念。
一、“一帶一路”戰略提出的背景研究
我國政府在2013年給出建設“絲綢之路”理念,構建經濟帶。21世紀初期在海上絲綢之路發展理念的倡導和引領下,后續“一帶一路”和不同沿線國家建立合作關系。發展到今天,“一帶一路”內容不斷完善,包括:貿易靈活和暢通、資金的融通、設置聯合、政策交流、民心整合等等。現階段“一帶一路”已經被大多數人了解和熟知,取得相應成果。
在2015年初期,經我國發改委、商務聯合體系及外交部研究探討后,給出了關于21世紀,我國“一帶一路”發展展望和絲綢之路發展美好愿望和憧憬。在相關標準和準則中,明確給出“一帶一路”發展要求和標準;給出在世界投資和貿易交易環節,需充分體現可持續發展理念和環境保護理論,結合氣候和生態環境變化,做好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保護合作。綠色絲綢之路建設中,其中心就是把綠色金融體系引入,展示環保理念和標準要求,促進綠色投資的發展,約束企業行為,實施環保職能[1]。
在新形勢下,國內和國外均增加了對“一帶一路”的關注,在發展環節討論和分析“一帶一路”系統構建方法;在理論角度和實踐角度,去探討和分析“一帶一路”建設和運作,實現綠色絲綢之路發展目標。在這一發展背景下,我國也刻不容緩需要加以關注“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構建。
二、“一帶一路”戰略理論內涵闡述
通常來說,綠色金融主要是指利用貸款形式、債券發行、保險服務、私募投資服務和股票等不同類型金融服務,把社會中大部分資金,經科學引導后,將資金運作到環境保護工作中,如能源節約和清潔交通、清潔能源等等可持續發展產業。結合不同綠色產業實際需求,發展和構建的一些標準與政策,運用不同制度,為綠色金融的發展做保障。對于綠色金融這一理論界定來說,盡管內涵較為完整和豐富,但是視角過于關注利用社會資金,來實現一個國家和一個經濟主體的綠色金融內部建設。剖析這一理論界定實質,給出其主要目標是實現經濟體內部發展、社會長遠發展、環境可持續發展。因此,不可以把其套用,作為綠色金融體系的解釋[2]。
就“一帶一路”建設來說,需立足于實際,結合實際情況,詳細和具體分析,把“一帶一路”中重點和關鍵環節全部列出。首先,建立在一定順序基礎上。對綠色金融在“一帶一路”中重要性和扮演角色,發揮的職能和影響,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研究和分析中,要站在頂層角度,頂層設計要充分展示綠色化理論內涵和原則,綱舉目張,利用科學合理觀點和理論,作為指導和實踐的標準與規范。其次,建立在世界范圍基礎上。在開展國際合作時,構建資源環保和環境友好目標,把其作為技術目標和實踐標準;在與沿線國家合作時,進行產品交易和貿易合作期間,在“一帶一路”中體現綠色環境理論和標準。最后,建設在我國環保產品與綠色產品中。把我國環保產品和綠色產品,與世界接軌發展,引導其參與到世界金融合作中,為我國金融產業的發展帶來全新發展契機[3]。
三、“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戰略和規劃構建
(一)全面貫徹亞投行等不同金融機構發展理念
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和可持續發展標準,進行綠色化建設,全面貫徹創新理念和協調發展理念,堅持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等理論標準。增加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聯系,整合意見,構建一個滿足世界發展目標的環保金融體系,給出相關政策,出臺相關標準。把環境和社會保障系統整合運作,把其放在關鍵位置,作為優先合作和發展領域。在對外合作和發展期間,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在基礎建設環節、設計期間和投資階段,在結合國際發展形勢后,充分發揮可持續發展戰略優勢,把可持續發展戰略在不同環節體現[4]。
(二)明確“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位置
“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發揮重要作用,其是“一帶一路”發展關鍵產業。考慮到“一帶一路”在開展沿線投資時,社會風險和國際風險大,在實際投資環節,單一考慮產能過剩類型產業和資源密集類型產業發展和對外投資,較為片面,存在局限性。絲綢之路在沿海區域經濟發展具有自身優勢,具有豐富的光熱資源、土地面積大、空間廣闊無垠,可以發展防沙治沙綠色產業,開展生態環保綠色產業、開展清潔能源等等產業,充分發揮沿海地區經濟地帶地理優勢。需要注意的是,在實際發展環節,把綠色產業領域放在重點位置,把綠色產業發展與我國金融體系結合,與海外經濟發展和綠色產業布局結合,為“一帶一路”綠色金融機制構建做保障[5]。
四、“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機構和制度構建
(一)依據赤道原則,貫徹國際標準endprint
“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體系機構和制度構建環節,需要充分體現赤道原則,貫徹國際標準,構建高標準和科學性環境安全保護機制,對風險進行管理和控制。赤道原則在金融領域發揮影響大,是金融機構朝向可持續目標發展通行的依據,其結合世界商業銀行個性發展形式,是由不同國家商業銀行統一建設和成立的準則。赤道原則在2003年正式實施,在銀行風險管理系統構建中,正式把赤道原則納入其中。在銀行風險管理體系,赤道原則的實施核心為:金融機制在發展環節,利用詳細調查分析、對融資項目咨詢,抵制對不滿足赤道原則的項目合作。僅僅和滿足赤道原則的機制結合發展,把赤道原則和理論傳授給項目客戶[6]。
把赤道原則具體落實和實施在“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中,在項目前期準備時,依據標準和要求,嚴格執行,聽取相關利益要求,把不同項目依據風險程度和影響歸類處理,結合風險特點,構建保護機制,運用科學舉措和方法控制管理風險,避免帶來消極影響。明確項目開展條件,把滿足可持續發展理念、環保發展理念的項目作為主要項目;一旦發現不滿足環保項目存在,及時處理和干預,監督和引導項目朝環保和綠色方向發展;項目完畢后,在實現環保發展目標基礎上,及時評判和估測環境效益[7]。
(二)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首先,一個完善和具有實際價值的金融體系,在系統中必須要體現環保理論和標準。不同類型金融工具、成熟完善的綠色融資模式、可持續發展理念和模式等等,要想實現“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發展目標,必須優先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以完善基礎設施建設。詳細來說“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基礎設計建設主要包括以下內容:“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級別評判機制、綠色債券試運行機制、綠色保險等額的不同金融產品。利用政府和社會開展資源合作,全面倡導PPP日融資模式。構建綠色科學資金投資體系,出臺相關標準和要求進行規范和約束項目,明確項目在社會保護體系和環境保障體系中的流程要求,選擇具有實際應用性的保護舉措。
其次,做好信息披露工作,建立信息披露機制。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體系的建設,必須具備一個完整和有效信息披露機制。這樣不僅可以維護客戶自身權利和義務,還可以對投資和融資機構的利益進行最大限度的保護。一個科學的信息披露機制,需要和不同體系結合發展,包括:和不同國家政府機構結合發展、和不同國家金融機構整合發展、和不同媒體結合發展等等。信息披露機制的建立目的主要是為了增強投資活動和融資活動透明度,避免在投資和融資環節,出現尋租性腐敗現象,實現“一帶一路”背景下綠色金融產業透明化發展目標,完善基礎設施建設,建立信息披露機制[8]。
五、結束語
“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發展綠色金融及構建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符合沿線各個國家的相關利益,也有利于這一戰略長期健康可持續發展;綠色金融體系的構建和完善需要全面依據可持續發展理念,倡導綠色和環保發展觀念。
[參考文獻]
[1]王拓,劉曉峰.“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我國服務貿易促進體系構建及政策建議[J].現代管理科學,2016(1):76-78.
[2]喻奇.“一帶一路”戰略下的綠色金融體系如何構建[J].時代金融,2016(8):25-26.
[3]余筱蘭.“一帶一路”背景下跨境電子商務運輸法律體系構建[J].學術交流,2016(6):88-94.
[4]李澎英.“一帶一路”背景下完善烏魯木齊銀行金融服務體系的思考[J].中共烏魯木齊市委黨校學報,2016(2):18-21.
[5]李玫,丁輝.“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綠色金融體系構建研究[J].環境保護,2016(19):31-35.
[6]禹鐘華,祁洞之.共同體模式與霸權模式:“‘一帶一路計劃”與“馬歇爾計劃”的本質區別——兼論基于中國文化理念的國際金融體系構建綱領與原則[J].國際金融,2016(10):61-70.
[7]趙輝,張丹.“一帶一路”背景下西安構建區域金融中心對策初探[J].新西部(理論版),2015(21):12+25.
[8]季慶輝,顏玉,薛宇,薛勇,穆丹,梁英輝,戚曉利,朱德全,孫皎,李娜.“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地方綜合性大學網絡時代教學支持服務體系構建對策與建議[J].經濟研究導刊,2017(3):68-69.
[責任編輯:蔡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