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玉秋
[摘 要]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特別是“互聯網+”的廣泛應用,高校管理模式變革對高校會計基礎工作提出了新要求。規范會計基礎工作是提升會計人員業務水平,規范會計工作秩序,預防會計人員貪腐和提高單位預算執行效率的必然要求。優化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要以制度建設和規范流程為切入點依法理財、科學設置會計崗位、設立資金結算中心、規范內部控制報告編制工作、加強會計檔案管理、建立信息資源數據共享平臺以及加強精細化管理與審計監督工作。
[關鍵詞] 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優化對策
[中圖分類號] G647.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9-6043(2017)08-0176-02
我國高等教育規模的快速擴張與教育經費的大量投入是密不可分的。2016年財政性教育經費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繼續超過4%。而且教育經費需求仍在加大,為把國家財政資金用好,規范會計工作秩序和會計行為,加強高校會計基礎工作尤為重要。
一、會計基礎工作的概述
(一)會計基礎工作定義
會計基礎工作是會計工作的基本環節,也是經濟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礎,包括單位或部門根據會計核算和監督的要求設置會計機構,配備會計人員,設置會計崗位,設置會計科目,進行會計核算,編制會計報告,實行內外部與會計電算化等一系列最基本、最基礎的工作。
(二)會計基礎工作內容
根據《會計法》和《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要求,結合會計基礎工作的定義,會計基礎工作內容主要為:會計人員崗位責任制、使用會計科目、填制會計憑證、登記會計賬簿、編制會計報表、管理會計檔案、辦理會計交接。
二、規范會計基礎工作的必要性
(一)提升會計人員業務水平
會計人員業務水平屬于會計基礎工作范疇,而會計基礎工作是經濟管理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會計人員業務水平的提升,最終對經濟事項進行核算和監督,從而為提高和改進高校內部治理水平提供有力支撐。
(二)規范會計人員工作秩序
規范會計人員工作秩序是會計基礎工作正常開展的基礎。財政部印發的《會計基礎工作規范》(以下簡稱“規范”)對會計基礎工作的有關內容做出了一系列詳細的規定,為規范會計人員工作秩序提供了理論依據。
(三)預防業務人員貪污腐敗
會計機構的設置、會計人員的配備、原始單據的審核、記賬憑證的填制、會計報表的編報、會計檔案的保管等環節,不僅是會計工作中最基礎的環節,也是容易滋生和誘發腐敗問題的環節。因此,規范會計基礎工作行為,嚴格審核所有經濟業務活動的完整性、真實性和合法性,會計工作是單位經濟活動的最后一道防線,對預防業務人員腐敗現象的滋生和蔓延起到了關鍵作用。
(四)提高單位預算執行效率
落實高校預算執行主體責任,為預算執行創造良好條件。高校會計機構對預算項目的審批、下達、執行、調整等環節,通過進一步優化流程、簡化程序,切實加快預算執行,提高預算執行效率。
三、會計基礎工作的現狀分析
財政部1996年關于印發《規范》的通知(財會字[1996]19號)提出了有關要求:要使各單位的會計人員了解和掌握會計基礎工作的各項要求,要把實施《規范》與整頓會計工作秩序、實現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化結合起來,應當經常對照《規范》的要求進行自我檢查和整改,以扎實、有序的會計基礎工作,保證會計工作質量的提高和職能作用的有效發揮。《規范》實施近二十年,企事業單位對會計基礎工作重視不夠,重資金投入輕管理的現象仍普遍存在,影響了會計核算與監督職能的發揮。
(一)會計機構與會計崗位設置方面
1.在財務機構負責人達到任職年限需要輪崗時,選配沒有專業背景的人員擔任,不利于單位正常經濟活動的開展,也挫傷了財務人員的積極性。
2.沒有按照規定配備足夠的會計人員,導致在會計崗位設置上不相容崗位沒有真正分離。
3.沒有建立會計崗位交流、輪換機制,不利于人員素質提升,帶來潛在的財務風險。
(二)會計核算方面
1.復核崗位只按照紙質憑證進行復核,沒有與電子憑證對照,重復制單錯誤不能及時被發現,加之銀行對賬不及時,造成學校資金損失。
2.審核發票不嚴格,購買項目明細與實際業務不相關,存在套取財政資金的情況,或者沒有經過發票驗真環節,給假發票有機可乘。
3.財政零余額賬戶嚴格控制現金支出,勞務費、講課費等都需要通過代發到工資卡中,會計在審核時,沒有核對金額與人員工號,一旦人員與工號不匹配,就會造成發放錯誤,資金追回困難。
4.實行通用報賬以后,對同一報銷業務,不同會計要求不同,使報賬人員無所事從,造成用款人與財務人員的矛盾。
(三)會計監督方面
1.內部稽核制度不健全,僅在會計制單環節設置了復核崗位,以復核代替稽核,沒有從材料、資產實物方面進行稽核,造成賬實不符,總賬與明細賬不符。
2.對會計監督認識不到位,認為會計人員只具有核算職能,而會計監督是內部審計部門的職能,對會計人員進行會計監督不理解,甚至有怨言,有的會計人員由于各種原因不主動履行監督職能,不利于防范舞弊行為。
(四)會計信息化方面
1.缺乏精通計算機專業的會計人才,會計信息化程度普遍不高。
2.信息化硬件建設落后。由于會計信息化的發展,財務硬件不能滿足實際需求,配備不成系統,學校內部數據對接難,機房設施不完善,安全沒保證。
3.信息化管理員崗位職責不明晰。由于信息化發展迅猛,會計信息化人員配備不齊,造成信息化管理員崗位職責不明晰,容易d 信息化管理流程中出現風險和漏洞。
4.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隨著會計信息化逐步推廣,但沒有改變會計核算以手工為主的管理模式,會計核算信息化發展受到阻礙,導致會計信息化管理制度不健全。endprint
四、會計基礎工作的優化對策
(一)以制度建設和規范流程為切入點,做到依法理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會計法》、《會計基礎工作規范》、《行政單位會計制度》、《事業單位會計制度》等法律、法規和國家統一的會計制度,結合本學校會計工作實際,制定本單位相關會計制度,并做好廢、改、立、釋工作。加強調研和財務知識宣講,建立主辦會計主講培訓機制,做到信息對稱,營造和諧、高效的理財環境。
1.促進業財融合為目標,提高財務人員素質。會計人員應當熟悉高等教育運行規律,使學校的教學、科技、學生培養等業務與財務人員的財務業務相融合,才能保證各項費用與業務相符,從而促進學校各項事業良性運轉。
2.建立健全會計稽核管理制度,指定會計專職人員擔任稽核崗位,抽調精通業務的財務人員組成會計信息質量監測小組,對報表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審核,對實物的真實性、準確性進行檢查,對不符合規定的收支及時進行整改。
(二)科學設置會計崗位,做到不相容崗位分離
出納人員不得兼管稽核崗位、會計檔案管理崗位;應收管理崗位與收費會計崗位相分離;系統管理員與會計核算崗位相分離;財政支付系統錄入與審計崗位相分離;會計人員應當實行回避制度。
(三)優化人員配置,設立資金結算中心
隨著國庫集中支付、政府采購、公務卡結算等財政改革,網上銀行、微信支付、自助繳費等信息技術的普及,傳統上只設置銀行出納與現金出納崗位存在一定風險隱患,要從支付錄入、與銀行數據交換、支票使用、支付審核等全過程進行崗位優化設置。
(四)規范內部控制報告編制工作
由牽頭部門對學校預算、收入、支出、決算和會計檔案等環節進行自評價,經濟環境變化時及時進行風險評估,對會計基礎工作中的漏洞采取補救措施,防患于未然。
(五)加強會計檔案管理
實行會計機構和檔案機構共同管理方式,臨時保管主要由財務部門負責,保管期最長不超過三年,期滿再移交高校檔案機構保管,借閱會計檔案要嚴格按照會計檔案管理辦法執行,從而實現加強會計檔案管理。
(六)優化信息資源配置,建立數據共享平臺
建立與教務、人事、學生、資產等職能部門數據共享平臺,打破信息孤島、封閉管理的模式,提高數據利用率與準確度。建立會計信息機房,確保機房安全、數據安全。
(七)加強精細化管理與審計監督
統一業務附件標準,消除會計人員顧慮,向社會購買審計服務,除加強會計監督和內部審計監督之外,針對不同領域,購買審計服務,包括專項審計、跟蹤審計等,對學校會計基礎工作進行全方位把關,優化流程,降低經濟活動風險,確保學校資產安全。
[參考文獻]
[1]李安娟.高校會計基礎工作規范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商業會計,2014(4).
[2]于宏.淺談行政事業單位會計基礎工作存在的問題及建議[J].現代商業,2013(3).
[3]劉珍芳,高媚,黃鮮桃.淺析《會計基礎工作規范》的修訂[J].會計師,2015(8).
[4]溫定英,朱麗.會計基礎是財務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2(10).
[責任編輯:史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