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蘭花
摘 要:維果茨基是蘇俄早期的心理學家。他提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闡釋了兒童認知發展的兩種水平:實際的發展水平和潛在的發展水平。在該理論的影響下新的早期干預理念:動態的評估、教師同伴的合作學習、抓住教學的敏感期。對于特殊兒童早期干預的理論和實踐給予了更多有意義的啟示。
關鍵詞:最近發展區;早期干預;敏感期
一、“最近發展區”理論
最近發展區理論是維果茨基的著名理論,它指兒童現有發展水平和在教師引導下和同伴合作下能達到的水平之間的距離。該理論創造性的闡述了教學、學習與發展的關系[1]?!白罱l展區”理論的提出打破了傳統的將兒童發展水平局限于當下,而是將兒童的發展看作是一種動態的過程?!白罱l展區”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關于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
維果茨基認為,教學與發展是兩個相互影響、相互依賴的過程,教學必須與兒童的發展水平相適應。教學的關鍵在于如何理解和確定兒童潛在發展水平。他認為兒童首要的能力是在教師、成人和同伴的指導和幫助下所能達到的能力水平[2]。“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的是教師的教學對于兒童發展的主導性、和決定性作用。說明了教學的本質不在于“訓練”“強化”已形成的心理機能,而是在于激勵、發展目前還未形成的心理機能。
二、早期干預
早期干預對于特殊兒童的教育和終生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和特殊的意義。干預的對象主要有兩種兒童:一種是問題兒童:情緒行為障礙兒童、社會行為障礙兒童、學習障礙兒童、自閉癥兒童;另一種是殘疾兒童:感官障礙兒童、智力障礙兒童、語言障礙兒童、多重障礙和肢體殘疾兒童[3]。早期干預的主要內容包括:身體與運動、情緒與行為、語言與交流、認知與思維的發展與教育。早期干預的模式主要包括:以家庭為基礎的早期干預模式、以康復中心為基礎的早期干預模式、家庭和康復中心相結合的早期干預模式[4]。主要的干預措施和方法包括:認知訓練療法、感覺統合訓練、言語語言康復訓練以及其他的相關訓練。
總而言之早期干預是指:對0-6歲的已經偏離正常或可能偏離正常的兒童在身體與運動、情緒與行為、語言與交流、認知與思維方面提供以教育為主、醫療、社會服務等為輔的一系列的康復和服務措施。
三、“最近發展區”對于早期干預的啟示
“最近發展區”理論作為早期干預的認知發展理論基礎在理論層面支持早期干預。通過對“最近發展區”理論的深層分析我們發現它對早期干預的實踐也具有重要的啟示和指導作用。
(一)基于動態的評估
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所接受的教育幾乎是完全不同的,因為他們個體間和個體內差異都很大。因此,在對每一個特殊兒童的教育都要為他們制定專門的個別化的計劃。在干預計劃的制定之前每一個特殊兒童都需要進行專業的評估,以尋找和發現他們的發展缺陷和可能存在的發展優勢和潛力。評估的方式方法在這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的即靜態的評估方式是測量式的標準化評估模式。
在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中更注重兒童在與教師和社會的互動中能夠得到的發展,也就是兒童可能的發展潛力和水平。這為特殊兒童的動態評估提供了理論依據。動態評估的方式與傳統的靜態評估方式不同。它不是單純的智力測驗或是運用傳統的量表對學生的各項能力進行評估,動態評估是通過測定兒童在評估者的提示、反饋、引導下其行為發生改變的情況,從而對兒童的學習潛能、認知技能的可塑性進行評估和預測[5]。動態評估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它是:評估——訓練——再評估——再訓練的循環進行。通過這種循環動態評估模式對特殊兒童的心理、生理的發展狀況會有更準確的把握。同時也有利于發現和挖掘兒童發展的潛能。
(二)教師為主導、同伴互動的合作學習
通過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我們知道,在對特殊兒童進行干預和教育時,應該注重教師的引導和同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使特殊兒童表現出潛在的能力和水平。
教師為主導的合作教學中:教師應該注重教學材料的選擇,不僅要考慮到教學內容的科學性和實用性,還要考慮兒童的興趣。很多教師在進行干預時不停地要求學生做一些常規的枯燥動作,導致兒童的思維不能在真正的訓練項目和教學內容上集中。教師也浪費了寶貴的教學時間。
在與同伴互動的合作學習中,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應該給予兒童與同伴交流的機會,同伴之間有相似的認知和思維能力,他們之間的交流障礙相對較少,也能互相幫助理解和掌握知識和技能。尤其要鼓勵普通兒童參與到特殊兒童的干預和教育中,更好的幫助特殊兒童發展與同伴交往的能力。
(三)抓住敏感期,促進發展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也有適時開展教育的理念和觀點:“教學應該根據兒童發展的‘敏感期及時實施”。所謂“敏感期”是指在個體發育期間對某些有機體有特定影響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一定的刺激能對發展的進程產生較大的影響引起發展中的強烈變化。因此,在特殊兒童的干預中也需要依據兒童各種能力的不同發展時期抓住兒童發展的敏感期,進行干預和教育。
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特殊兒童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指導也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他提出的特殊兒童與普通兒童發展的順序是相同的。在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的共性特征。以及特殊兒童的某一部分存在的缺陷在其他的發展方面可能存在補償,這種補償就是特殊兒童發展的潛能,這一理論對于特殊兒童教學中的注重潛能開發的教學目的提供了理論支撐。
參考文獻:
[1]王穎.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及其應用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3(3):20—23.
[2]陳蓓琴.最近發展區理論:基于文本的探究、闡釋、和啟示[J].中國特殊教育,2011(6):30—34.
[3]秦奕.特殊需要兒童早期干預[M].江蘇: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8.
[4]虛明.早期療育[M].臺灣:華騰文化股份有限公司,2014.6.
[5]韋小滿.特殊兒童心理評估[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6.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