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詠梅
摘 要:新課程改革和新教材實施給廣大教師和學生帶來很大的挑戰,也帶來了進步的動力。研究性學習注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學習的能力,使學生的學習由被動地接受轉向主動地探究學習,符合把學生培養成為課堂主體者的新課改理念。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可行性;途徑;原則;探究式學習
研究性學習就是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從學校生活和社會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的專題,通過自主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大量信息進行搜集、分析和判斷,從而增進思維能力和創造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和學習活動。而將這種學習方式引入思想政治課教學,部分地改變目前思想政治課的學習方式,無疑可以增強學習的針對性、開放性,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提高思想政治課教學的實效性。在政治課教學中如何開展研究性學習呢?
一、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的可行性
(一)政治學科和研究性學習在內容上都具有綜合性、開放性
中學政治學科是一個綜合開放的體系,涉及到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教學內容隨著社會發展而不斷更新。研究性學習的內容也同樣具有綜合性、開放性,研究課題可以根據學生興趣和所關注的實際問題選擇,政治學科內容是學生涉及比較多的領域之一。兩者在內容上的同質性為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研究性學習提供了相融的教學環境。
(二)政治學科和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呈現方式上都具有問題性
政治課堂教學常常創設教學情境,啟發學生思考、質疑。學生也常常提出一些與本學科聯系緊密的現實問題,例如:加入世貿組織后“狼”果真來了嗎?怎樣“與狼共舞”?腐敗問題為什么大有“愈反愈烈”之勢?國有企業股份制能否防范國有資產流失……有些問題是教師難以預料的,并且教材也沒有現成答案。研究性學習在內容呈現方式上多以問題式課題出現,學生選擇的課題比較多地涉及到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國際關系等方面,與政治學科的教學內容聯系比較緊密。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能及時為學生探究問題提供理論支持,搭建智力平臺,同時又拓寬政治學科教學的范圍,增強教學的時效性,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
二、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的途徑
(一)以課堂教學內容為主要載體,培養學生發現問題的意識
研究性學習是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問題是研究性學習的載體。然而在實施研究性學習的過程中,許多學生要么提不出課題,要么課題太大而無法實施。其實,政治學科及其延伸的問題,本身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的“課題庫”。如引導學生打破書本教材編寫的限制,以一節或一課內容為背景材料,從宏觀上梳理出教材的線索,領悟各知識點的內在聯系,構建知識框架;從微觀上對一些具體問題進行挖掘反思,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問題可以是對書本知識理解的困惑;可以是原有認知與書本知識的沖突;可以是書本知識與現實生活相脫離而產生的矛盾……例如,學生在學習《生產與消費》時,提出了許多問題:國家鼓勵人們消費拉動經濟增長,怎么還提倡勤儉節約?為什么對一些高檔消費通過征稅來控制?消費能夠拉動經濟發展,國家為什么在一些行業通過一定措施來限制消費(提高購房貸款的利息)?
(二)審視教材,大膽質疑,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和批判性精神
政治學科時代性強與教材相對滯后的矛盾,是課堂教學始終要認真解決的問題。解決方法可以是選用時代感強的事例來印證書本理論的正確性和指導性,但這種方法難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此,我們鼓勵學生要跳出教材的局限,發現教材說理論證不完善之處,“挑剔”甚至“批判”教材中的一些內容,針對這些內容組織討論,在討論中集思廣益,整合自己的觀點。例如:學習哲學時,學生針對課文內容提出兩個比較有價值的問題:1.意識是客觀事物在人腦中的反映(舊教材意識的概念),還是客觀存在在人腦中的反映(新課標教材意識的概念)?2.物質是一種客觀實在,那么我們所說的物質是運動的物質,運動是物質的運動,這里的物質到底是物質還是物質的具體形態?能夠提出這樣的兩個問題,對教材的表述進行質疑,我們應該為學生高興!同時這樣的問題也得到我們的肯定,那么它對學生的激勵是可想而知的。
三、政治課堂教學滲透研究性學習應遵循的幾個原則
(一)學生需求性原則
學生對抽象的政治理論往往不感興趣,但對社會上的熱點問題、國內外重大時事政治卻有強烈的求知需求,教師應抓住學生感興趣的熱點問題和疑難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整合,擬訂出適合探討的問題讓他們自由選擇,自愿結合,自主探究,使他們產生強烈的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沖動,帶著將要探究的“問題”去學習,用現實事例去領悟書本的政治理論。
(二)知識相近性原則
探究的問題應與政治課的單元知識體系的學習相近相融。如學習《我國的外交政策》,應結合當時的國際政治風云,通過具體事例為抽象的“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原理賦予具體、生動的內涵。“以例化理,以理析例,事理相容”的探究方式,有助于學生在探究問題時找到理論的支持、探究的切入點、突破口,同時通過鮮活的事例及時活化對理論的理解。
(三)教學層次性原則
教師應注重學生的層次性,使探究問題靠近不同層次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例如在學習《如何促進城鄉協調發展》時,把學生提出的探究問題進行整合分為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對教材基礎知識、基本觀點理解的問題;第二層次是由課本延伸的問題,如“我國是否存在糧食安全問題”“我國農業產業化路在何方”等;第三層次是少數學生關心的超越書本局限的問題,如“土地流轉,誰與農民爭利”“失地的農民,隱患何在”等。此外,評價也要注重設計的層次性,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成功的喜悅。
研究性學習方式的引入,猶如給思想政治課教學注入了一股活水。它打破了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單向知識傳遞模式,給思想政治課教學帶來了新的生機和活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