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小艷
摘 要: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因人而異地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式顯得格外重要。有步驟、分層次、有策略地開展語文閱讀訓練,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更廣泛、更深入地親身閱讀。
關鍵詞:閱讀;分層;教學
葉圣陶先生說:“閱讀是讀者和作者雙向交流的過程,也是讀者通過文字走近作者心靈的復雜心理過程。”他所主張的閱讀教學方法主要有“鑒賞、想象、語感、涵詠、揣摩、評價、詠誦”。美國語言學家、閱讀教育理論研究者斯蒂芬·克拉生研究認為:“讓孩子學習能力更上一層樓的最好辦法,就是閱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總目標第七條對語文閱讀提出了明確要求:“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閱讀能力則是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特別在初中階段,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教學任務。但是,從時代的要求和今天學習的實際情況來考察,閱讀教學的效率往往是高投入、低產出、低效率,出現“少慢差費”的現象。這樣,要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發展,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因人而異地采取合理的教學手段和方式就顯得格外重要。于是,“分層遞進教學法”的教學原則就為我們解決了這個難題。所謂“分層遞進教學法”,就是根據不同學生學習的可能性水平,將全班同學分成若干層次,根據各層次學生的學習可能性制訂相應的分層教學目標,根據教學目標進行分層施教,然后及時反饋、分層評價、矯正、調節,確立新的教學目標。其實質就是將教師的教要適應學生的學,使包括學有困難的學生都有充分發揮的潛能。有步驟、分層次、有策略地開展語文閱讀訓練,可以讓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掌握適合自己的閱讀方法,更廣泛、更深入地親身閱讀。
一、調查摸底閱讀水平
通過個別交談、課前五分鐘朗讀、課上回答能力、卷面測試等方面途徑,對學生的朗讀、感知、理解、概括能力等情況,把學生分成三層:一層:普通話朗讀不準,語氣不暢,不能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能力差;二層:能用普通話流暢地朗讀課文,尚能感知課文內容,理解能力強;三層:能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能分析評論文中優美的詞句。
這種層次是動態的、多變的,先有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確定自己的目標,教師適當地矯正,及時地引導,以便學生能找準自己的位置。同時在教學策略上,教師對第一層學生是低起點、補臺階、拉著走、多鼓勵;對第二層學生是有多元化、多思考、多反饋;對第三層學生創造多種嘗試、選擇、發現、發展的條件和機會,不斷鼓勵學生向高一級的目標發展。
二、明確閱讀目標
要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首先要幫助學生明確閱讀目標,只有學生找到閱讀目標之后,才能在閱讀學習中制定閱讀任務。同時,教師要給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閱讀目標的設定,這樣體現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閱讀需求。例如:教師在安排學生閱讀現代文時,可以在學生閱讀之前,就為學生制定一個關于作者思想感情的閱讀目標,幫助學生帶著問題解讀這篇文章的字、詞、句、意,從字詞句意中體會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心境。只有學生與作者的感情相互統一,引發共鳴,才能夠激發學生閱讀熱情,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
三、閱讀計劃分類
要設計一個適合于學生年齡特點與心理特征的具體全面的閱讀計劃。教師可以通過調查,訪談等方法,先要了解每個學生的個性特征,然后通過個性的共性對特征進行分類(我就曾根據學生的個性特征把學生分為動機型、情緒型、認知型三類),最后根據不同的個性類型制定行之有效的閱讀計劃。根據適應學生心理所創設的分層練習,每個學生所處的“最近發展區”是不同的,為了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跳一跳,摘果子”,設計“練”時有所側重,可以采取“分食制”的辦法,讓每個學生都能參與“練”。
四、對學生進行分層教學
在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總是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忽視學生個體差異性,阻礙學生個性發展。在這一教學模式下,學生進行同樣的學習,很難激發學習熱情。針對這一現狀,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個人特點,將學生分類,對其進行分層教學。分層教學使教師在教學時能夠更加具有偏重點,根據每一個學生的接受能力因材施教,幫助每一個學生都會學、愛學,從而提高每一個學生的閱讀學習能力。
五、有序地設計閱讀教學梯度
在當前的閱讀教學中,教師所設計的引導性問題千篇一律,沒有考慮到學生思考問題的坡度性與循序性,這一現狀并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對于思考能力還處在發展階段的初中生而言,對問題擁有科學性思考思路,不僅能提高對各個科目的學習能力,還將促進其今后在社會上的學習生活。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對自己在閱讀中遇到的疑惑點進行歸納總結并匯報給教師,教師根據這些疑惑點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思考,通過這些從淺層次到深層次、從局部到整體的思考過程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教師在閱讀教學中為了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所設計的問題應該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科學地進行規劃、設計。能夠獨立閱讀之后,鼓勵學生積極表達見解,積極與同學進行討論,從個體閱讀體驗慢慢向整體閱讀體驗整合,這樣有序地設計閱讀教學梯度是保證課堂有效性的基礎。
閱讀能力不僅影響語文教學進程,而且影響學生對社會百態、世界萬象的審讀、理解能力。教師通過分成教學,幫助學生在閱讀中發揮主觀能動性以成為閱讀主體,有序地設計閱讀教學梯度,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