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摘要】豫劇作為一門古老的舞臺藝術,是世界文學遺產的主要組成部分,是中原文化的一張名片。《花木蘭》具有濃郁的鄉土氣息,深受老百姓的歡迎,其英譯在豫劇傳播發展過程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是在接受美學視角下,對豫劇《花木蘭》選段中的兩個英譯本進行分析對比,研究譯者在翻譯豫劇唱詞時需采取的翻譯策略。
【關鍵詞】豫劇翻譯 接受美學《花木蘭》視野融合
一、引言
豫劇是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其豐富多彩的藝術表演形式歷來為人們所喜愛。《花木蘭》的唱段給我們帶來了精神上的愉悅和高度的審美感受,時而少女情懷,時而渾厚剛健,灑脫豪放,顯示出陣前將軍的威風。接受理論的發展為翻譯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論視角和研究方法。豫劇翻譯強調舞臺的表演效果取決于觀眾的理解和接受,其與接受美學有著共通之處。本文試圖將接受美學理論引入到豫劇翻譯中來,通過對《花木蘭》的兩種譯文分析,力求探討豫劇翻譯中使用接受美學的方法和策略。
二、理論背景
1.理論介紹。接受美學,也叫接受理論,是由德國文藝學教授姚斯在1967年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該理論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首先,讀者應具有期待視野,即讀者閱讀之前已經有一種潛在的審美期待,也就是對作品意義的期待。并以自己的期待視野去接受并理解文本的意義。其次,讀者的期待視野不是一成不變的,對文學作品的欣賞要求和欣賞水平與期待視野的程度相關。理解者的視野和被理解對象的視野互相結合,相互交融,達到一種視野融合。接受理論運用于各個文藝領域,文本和讀者的范圍也在擴大。文本不僅創造于文學作品的讀者,而且還有藝術的欣賞者,戲曲觀眾也包含其中。
2.研究現狀。接受美學傳入中國始于20世紀80年代。而其作為一種新的概念,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接受美學所產生的文學、美學研究的新思路、新方法,是一直為人所關注的。論文中對豫劇及《花木蘭》譯本的研究較少,而涉及到接受美學的文章也寥寥無幾。因此本文擬從接受美學的視角對《花木蘭》選段中的兩個英譯本進行對比,分別從韻律、修辭等方面分析譯文,使譯本更好地表達傳統文化的深刻含義,為更多讀者所接受,以達到視野融合的效果。
3.豫劇《花木蘭》介紹。豫劇又叫河南梆子,屬于板腔體聲腔體系,豫劇唱詞語言在運用上表現出氣勢恢宏、說唱結合、句式靈活的的藝術特點。《花木蘭》是豫劇常派的最富有代表性的劇目之一,其中的《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是豫劇中廣為人知的唱段,它的唱腔優美,抒情豐富,音域適中,易說易唱,唱詞的性格化特點彰顯了巾幗不讓須眉的英勇氣概。
本文選取《誰說女子不如男》選段,對其兩種譯本進行分析。花木蘭是中國古代的巾幗英雄,她英勇奮戰,女扮男裝替父從軍,忠孝節義,為國盡忠。選段唱詞中諸如“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不如男”等突出地表現了她耿直開朗、自信自強的性格。
三、接受美學視角下《花木蘭》兩種譯本分析
傳統戲曲歷來是外國人了解中國戲劇的重要元素。豫劇唱詞的翻譯就是為了讓外國觀眾充分感悟豫劇的內涵,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接受理論強調,文學作品的意義包含作品本身和讀者的賦予。譯者在翻譯文學作品時,應該重視讀者的期待視野、審美和接受,使譯文受眾的期待視野與譯文融合,從而實現譯文的接受美。在原作者、譯者與譯文受眾的視野融合,作品與受眾距離得以拉近的情況下,作者深入探討了豫劇唱詞的翻譯策略。
1.直譯與意譯相結合。豫劇能夠成為最大的地方劇種且家喻戶曉,響徹海外,主要原因就是其通俗的唱詞。翻譯中,為了達到受眾的接受和視野融合,譯者應采取相應的策略保留原文特有的通俗性。例如:
“劉大哥講話理太偏,誰說女子享清閑”。
這句唱詞通俗易懂,翻譯中應采用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方法保留其通俗性。
譯文一:Liu you saying is,unreasonable
Who said women,do nothing.
譯文二:Mr Lin what youve said,dont make sense
Who said women,enjoy idle life.
譯文一先直譯后意譯,譯文二先意譯后直譯,兩者各有特色,英譯本通俗易懂符合受眾的期待視野。
2.省略與修辭相結合。豫劇唱詞的一大亮點就是豐富多彩的語言,表現為對偶等修辭手法的運用。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充分考慮到受眾的期待視野,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文中的修辭,或結合省略的方法,達到原作者、譯者和譯文受眾的視野融合,使得文本與受眾漸近,從而使受眾更易理解和感受豫劇唱詞的語言魅力。例如:
“男子打仗到邊關,女子紡織在家園。白天來種地,夜晚來紡棉。”
這句唱詞對仗工整,語言生動形象、聲情并茂,具有濃郁的感情色彩。
譯文一:Men fighting in border,women spinning at home.
Farming by day,spinning at night.
譯文二:Men join army,fighting in the front,women weave in the homeland.
Cultivating in the day,spinning at night.
譯文一巧妙使用了對偶的修辭方法,并采用了省略的方法增強了受眾的可接受度。譯文二采用直譯的方式用詞較為高級,對拉近文本與受眾的距離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譯文一相對達到了接受美學的效果。
3.相同或相近的韻腳相結合。若原文中的文化內涵單一,易于理解,譯者可采取相同或相近韻腳相結合的方法,這樣既能保存原文意象,同時也能有效保留原文音韻,使譯文讀者視野與原文視野易于融合。例如:
“咱們的鞋和襪,還有衣和衫,千針萬線可都是他們連那。”
這句唱詞文化內涵簡單直白,因而在翻譯時應注重其原文的音韻,盡量保留原文體現出來的形式美。
譯文一:shoes and socks,have clothes
It was made all by themselves.
譯文二:our shoes and socks and dressing,
we support at the army most as we can.
譯文一中的唱詞上下兩句結尾的押韻在譯文中強調“s”音,觀眾可以通過相同的韻律體會原唱詞和諧的音韻,使譯文受眾的期待視野與原文相融合。而譯文二則沒有體現出這個特點,因此選用譯文一較恰當。
四、結語
豫劇唱詞的翻譯屬于文學翻譯的一部分,提高豫劇英譯水平有利于讓外國友人了解中國戲曲,更有助于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接受理論重新定義讀者的作用和地位,期待視野、視野融合等概念的提出,把文本中心論的模式改變為讀者中心論,對傳統翻譯觀產生了極大沖擊。本文從接受美學角度出發,以豫劇《花木蘭》選段唱詞的兩種譯本分析為例,闡釋了接受理論中所要達到的視野融合,指出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必須要考慮譯文讀者的期待視野及其接受程度,并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就豫劇唱詞的音韻美、通俗美和修辭等對其翻譯策略做了一定的嘗試。
參考文獻:
[1]楊亞萍.接受美學視角下的戲劇翻譯——以《牡丹亭》的兩個英譯本分析為例[J].語言研究,2016.
[2]石琦.接受理論視角下的豫劇唱詞的英譯——以豫劇《七奶奶》為例[J].文化藝術研究,2011.
[3]徐晶晶.接受美學視野下的戲劇翻譯——許淵沖英譯《長生殿》為例[D].華中師范大學,2011.
[4]郭克儉.豫劇唱詞語言藝術特征[J].中國音樂學,2010.
[5]侯向群.接受理論與翻譯探索[J].山東外語教學,199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