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本土的漢語研究型小學的出現,預示著,海外的漢語教學事業將向著一個全新的領域邁進。在2016年3月至2017年1月期間,筆者以CPIK原語民漢語教師的身份在韓國全羅南道的云南小學進行了11個月的漢語教學。在總結自己所在學校的漢語教學情況的基礎上,又以問卷的形式對其他地區小學的漢語教學情況進行了調查。意在通過分析,了解韓國小學的漢語教學情況,并對其中新興的漢語研究型學校的教學情況及相關問題進行探究。
一、韓國小學漢語教學情況的總體概述
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海外孔子學院在韓國首都首爾掛牌成立后,韓國學習漢語的人數不斷增加,面向韓國的漢語教學活動也日益深入。其中,韓國小學的漢語教學活動在整個韓國的漢語教學中占據了重要地位。根據調查了解,目前,韓國的小學開設漢語課,并且學校具有原語民漢語教師的學校大多集中在全羅南道。少部分分布在慶尚南道、慶尚北道、忠清南道等其他地區。在開設漢語課的小學中,設置的漢語課型以課后文化課和主課為主。課后文化課主要講授中國文化知識,以激發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幫助學生了解中國。主課與數學、英語、韓國語、體育、科學等課程并列開展,但不參與期末考核。同時,少數學校還開設教師課、家長課、社團課、漢字課等。開設漢語課的年級一般是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少數包括幼兒園,部分學校從三年級到六年級。承擔漢語課的教師主要是中國派來的原語民教師,部分學校有外聘的漢語教師來輔助教學,極少數的學校有本土本校的漢語教師。教材方面,小學使用的漢語教材基本是韓國本校編寫的漢語教材,大多存在內容陳舊,語法錯誤較多,難易程度不當,缺乏系統的文化知識介紹等問題。同時,除了學期內開設的各類漢語課之外,基本每個學校都會開展為期兩到三周的漢語夏令營和漢語冬令營活動。
二、韓國務安地區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漢語教學情況的調查研究
根據調查,我們發現,韓國全羅南道小學的漢語教學相對于其他地區更加活躍,而作為全羅南道首府的務安地區對漢語教學的重視程度也是最高的。其中,以漢語研究型學校云南小學和玄慶小學為主要代表。下面,我們就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介紹。
首先,在課程的設置方面,兩個學校都設置了基本課程,即,每個年級的漢語主課、課后文化選修課、家長課和教師課。其中,云南小學除了以上課程之外,還舉辦了中國文化節活動,帶領學生進行中國文化體驗。玄慶小學則增設了社團課。
其次,在使用的教材方面,兩個學校使用的都是自己學校編寫的教材。教材的內容分年級階段編寫,即,一二年級的內容相同,三四年級的內容相同,五六年級的內容相同。在編寫原則上以功能為綱,主要的編寫方法就是翻譯法。每個話題學習的主要內容包括:單詞、課文、話題節奏歌,除了這三個主要部分,還包括一些補充學習的拼音和文化等內容。
再其次,從教學方法上來看,兩個學校的漢語課都采用合作教學的方法,由原語民漢語教師和外聘的漢語教師同時進行授課。其中,原語民漢語教師主要負責教學設計、領讀、糾音、文化講解等,而合作教師則負責翻譯,維持課堂紀律。
最后,在教學活動方面,對于兩個學校漢語教學工作中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每個學期一次的務安地區漢語公開課。公開課的形式是原語民漢語教師和一到六年級其中一個班主任搭檔,漢語合作教師和另外一個年級的班主任搭檔,進行合作教學,其他年級的班主任獨立進行漢語公開課。公開課結束之后的報告會是對整個學期漢語教學工作的總結交流,屆時,本校的負責人會向前來參加大會的教師們介紹本校針對漢語研究所做的工作,來自各個學校的校長、校監、漢語教師等將對本學校的漢語教學工作進行提問、交流和討論。
根據調查了解,除了以上各項外,漢語研究型學校還對學生進行以由全羅南道教育廳編寫的韓國本土HSK等級測試教材為依據的漢語水平測試,并對測試結果進行評估分析。每日清晨的漢語廣播和自主研發的漢語學習軟件也是學生學習漢語的途徑。
三、針對韓國務安地區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漢語教學的建議
通過調查,不難看出,韓國小學的漢語教學事業在兩國政府的共同努力與合作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也形成了一定的規模。而漢語研究型學校的出現,也預示著,韓國本土的小學漢語教學事業將邁向一個新的臺階。但是,從調查中我們也發現,漢語研究型學校的漢語教學還存在著一些需要完善的地方。
首先,在師資方面,漢語研究型學校中承擔漢語教學的教師雖然都是中國派來的原語民漢語教師,他們在國內大都是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研究生,具備一定的漢語教學能力和科研能力,但是,畢竟是缺少漢語教學經驗的學生,而且,大多數人的韓語水平較低。這樣,在面對初級漢語水平的韓國小學生進行漢語教學時,很多情況下在需要借助學生母語進行解釋和發出指令時,就會出現很多因為語言不通而產生的問題。另外,中國教師和韓國教師一起進行漢語課的講授,也會占用課堂上很多時間,這樣就違背了漢語教學中所提倡的精講多練的原則。合作的本土漢語教師只是會說漢語,大多缺少漢語語言理論知識。所以,要提高漢語研究型學校的漢語教學水平,就要從培養更高水平的原語民漢語教師和韓國本土漢語教師做起。
其次,在教材的編寫上,依靠翻譯法編寫的教材缺乏系統性、科學性。應該以對比分析為原則,結合實際教學中出現的難點,來安排教學順序,選擇教學重點。內容上,應該加入一些相關的中國文化介紹,另外,練習和漢字學習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以講授漢語聽、說技能為主的教學中,教材中缺乏對漢語拼音的介紹和學習,應該視情況和韓國學生學習拼音的難度,在每課后加入拼音學習項目。另外,要充分體現工具化的特點,由于受眾是小學生,那么,每個功能項目學習的背后,就可以加入一些針對課文實用有效的游戲。版式上,目前韓國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使用的教材都是黑白色,而且插圖較少,如果能根據教學內容選擇一些學生日常活動照片進行彩色印刷,可以增加教材的吸引力。
另外,針對目前韓國本土的小學仍然缺乏漢語教師的現狀,可以制定相關的計劃,專門地針對韓國小學教師隊伍設立漢語教學培訓項目,提高整體韓國本土教師的漢語水平。而在本國輸出的原語民漢語教師的崗前培訓方面,應該注重韓語會話能力和漢語教學理論研究實踐能力的培養。增設漢語、韓語語言對比課程,加強外派教師對漢語、韓語異同點的認知。
四、針對韓國務安地區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漢語教學調查研究的啟示
韓國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的出現,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取得的一項成就。因為漢語熱,中國經濟的騰飛,才會產生這樣重視漢語教學的韓國小學。這無疑又給我國的漢語傳播事業開拓了一個嶄新的領域。而小學階段的學習者,正處于母語和目的語學習的雙語學習階段,面向這樣一個學習群體,無論是在課程的設計還是教材內容的選擇或是學習順序的編排上,都應該根據這樣一個具體情況進行設計,面向這個領域的相關研究也應該隨之開展。另外,在漢語教學人才的培養方面,目前,國內的大部分開設漢語國際教育的本科專業缺乏對專業學習者第二外語能力的培養課程,或者缺乏具體的第二外語和漢語的比較方面的語言學教學,如果漢語國際教育專業的學習者能夠掌握一部分第二外語,如韓語、日語、泰語等。在面對該國學生的本土教學實踐中,無疑是有所裨益的。為了能方便漢語教師志愿者之間交流問題,分享資源,筆者認為,建立一個由專人管理的資源分享、問題交流平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將分享的精彩視頻、優秀教學課件進行分類整合,以供教學參考,再利用。
總之,新興的漢語研究型學校在地方教育廳的支持下,在本土學校和原語民漢語教師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成績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在師資、教材、教學資源等方面需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希望能夠在今后的實踐中得以完善。
行文至此,本文關于韓國小學漢語研究型學校漢語教學情況的調查研究的相關問題的陳述已接近尾聲,感謝提供調查數據的CPIK原語民漢語教師們,同時,也希望祖國的漢語教學事業在國內外漢語教師從業者的共同努力下能夠蓬勃發展。
參考文獻:
[1]周小兵.《對外漢語教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270—276.
[2]蔣可心.對外漢語教學專業的課程設計問題[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6(3):2.
[3]遲蘭英.《綜合課教學方法與技巧》[M].北京: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14:12-16.
作者簡介:王紅(1993—),女,漢族,黑龍江哈爾濱人,研究方向為漢語國際教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