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新盈
摘要:結合綠色小麥生產實踐工作,通過栽培技術、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播種與管理等方面,總結出平原地區綠色小麥的高產栽培與管理實用技術。
關鍵詞:綠色小麥;高產栽培與管理技術;模式
有機小麥的生產要嚴格執行有機農業生產標準和生產操作規程,重點是產地環境條件、品種選擇、土壤管理、病蟲草害防治、收獲、加工、儲藏以及包裝運輸過程中的技術要求必須落實到位,從真正意義上實現產量、質量、效益的同步提升。
一、整地與施底肥
(一)整地
耕深達到25-27cm,耕后耙耱兩遍,要求除凈根茬、粉碎坷垃、下無臥垡、上虛下實、土細田平、疏松保墑。根據播種機播幅寬度,打好畦待播。打畦適宜長度30-50m,寬度2-3m。
(二)底肥
首先要進行秸稈還田。在玉米收獲后及早粉碎秸稈,耕翻入土,粉碎后秸稈長度≤5cm,均勻撒于地表,然后用大型拖拉機耕翻入土,耙耱圧實,并且每667㎡澆踏墑水40m?,同時每667㎡補施尿素5kg,以加速秸稈腐解。施足底肥,施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NY/T394-2013)(2014年4月1日實施)。在耕地前施基肥,高產田667㎡施經充分腐熟的有機肥3m?-5m?,尿素12.5kg,過磷酸鈣60kg,氯化鉀10kg,硫酸鋅、硼砂各1-2 kg;或在上述配方中,不施尿素、過磷酸鈣、氯化鉀,改施含氮、磷、鉀分別為18%、18%、14%的三元復合肥50 kg;禁止使用硝態氮肥。底肥施用方法:有機肥犁前撒施,氮肥撒犁溝深施,磷、鉀肥全部作基肥分層施用,2/3掩底、1/3撒垡頭,鋅肥與有機肥混均或拌細土撒施。
二、品種選擇與種子處理
(一)品種選擇
豫北地區宜種植高產、優質、多抗、廣適、非轉基因的品種,如,矮抗58、鄭麥366、周麥16、新麥19、新麥26、西農979、豫麥34等,種子質量應符合大田用種的標準,即種子純度不低于99.0%、發芽率不低于85.0%、凈度不低于99.0%、水分含量不高于13.0%。
(二)種子處理
應根據當地主要病蟲種類,選用對路種衣劑或拌種劑。
三、精細播種
(一)播種期
根據多年的生產實踐,豫北地區常年半冬性品種在10月5至13日播種,弱春性品種在10月13至20日播種。若播期推遲,應適當加大播量予以彌補。
(二)播種深度
以3-5 cm為宜。
(三)播種量
豫北地區在適宜播期內,早茬、分蘗力強的品種,每667㎡播量7-8kg;中晚茬、分蘗力弱的品種,每667㎡播量8-10kg;稻茬撒播麥田每667㎡ 播量12-15kg。如延誤播期,每晚播3天每667㎡增加播種量0.5kg。
(四)播種方式
采用機播,行距配置:高產田塊采用25cm×27cm等行距或者20cm×30cm(20cm×20cm×30cm)寬窄行種植。推薦使用山東農業大學研制的小麥寬幅精播機播種,行距22-26 cm,播幅6-8cm。要求播量精確,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種后鎮壓。
(五)足墑下種
小麥播種耕層土壤的適宜含水量輕壤土16%-18%,兩合土18%-20%,黏土地20%-22%。生產上常用墑情簡易確定方法:從土壤表層抓一把土,如能握成團,落地散開的為足墑;握不成團的為墑情不足;能握成團但落地不散的為墑情過大。
四、田間管理
(一)前期管理(播種-返青期)
查苗補種:出苗后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缺苗斷壟(10cm以上無苗為“缺苗”;17cm以上無苗為“斷壟”)的地方,用同一品種的種子浸種至露白后及早補種;或在小麥三葉期至四葉期,從田間同一品種的堆苗或稠密處苗間下來補栽在缺苗斷壟處,栽后壓實土壤,澆上水,確保麥苗成活。適時中耕:每次降雨或澆水后要適時中耕保墑,破除板結,滅除雜草,促根蘗健壯生長。對于播量過大、長勢偏旺、植株高度超過27cm、苗群體超過80萬/667㎡的地塊,要深中耕斷根,控旺轉壯,保苗安全越冬。適時開展冬灌:冬灌的作用不僅能解決冬季麥田的干旱,更重要的是能夠平衡地溫,緩和冬季地溫的劇烈變化,防止凍害死苗,還能夠預防早春干旱,為春季管理實現氮肥后移爭取主動。因此,對秸稈還田、旋耕播種、土壤懸空不實和缺墑的麥田要進行冬灌。進行冬灌時注意以下事項:
第一,冬灌的適宜時間,日平均氣溫降到3-5℃時(豫北地區常年在12月上旬)。第二,灌水量30-40m?/667㎡,以當天滲完為宜,禁止大水漫灌。第三,如果播種時底墑充足,冬前降雨量和土壤墑情適宜,則不進行冬灌,以利根系下扎。第四,長勢較弱的三類苗麥田,不宜進行冬灌。第五,稻茬撒播麥田冬前趁雨雪或灌水及早撒施化肥,同時進行糞草覆蓋。第六,對于底肥不足、麥苗發黃的田塊,可結合冬灌每667㎡補施純氮4-6 kg。
(二)中期管理(返青-抽穗期)
首先,中耕。開春淺中耕,松土保墑,提高地溫,促苗早發,消滅雜草。其次,促控結合,分類管理,科學運籌肥水,構建合理的群體結構。對返青期每667㎡總莖數90萬以上,葉色濃綠、有旺長趨勢的麥田,采用深鋤7-10 cm,斷根控長,或在起身期每667㎡使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30-50g加水50 kg均勻噴霧; 對于播量大、個體弱、有脫肥癥狀的假旺苗,應在起身初期 (豫北地區常年在2月下旬至3月上旬)追肥澆水。對返青期每667㎡總莖數80萬左右,麥苗青綠,葉色正常,根系和分蘗生長良好的壯苗麥田,至拔節末期(豫北地區常年在3月中下旬),結合澆水,每667㎡追施尿素12-15 kg。對返青期每667㎡群體在60萬以下、個體偏弱的麥田,要在早春中耕的基礎上,在起身初期結合澆水每667㎡追施尿素10-12 kg,以鞏固冬前分蘗,提高分蘗成穗率,促穗大粒多。第三,預防霜凍。拔節以后,若遇突然的寒流天氣(日最低氣溫-1~-2℃),在寒流前立即澆水,預防霜凍。
(三)后期管理 (抽穗-成熟期)
第一,灌溉。應在小麥揚花后10-13 天,用小水澆灌;不澆麥黃水,有利提高籽粒品質。第二,葉面噴肥。在小麥抽穗至灌漿期間,結合病蟲害防治,每667㎡可用尿素0.5-1 kg、磷酸二氫鉀0.2 kg加水50 kg進行葉面噴灑,預防干熱風和提高籽粒品質。
小麥種植集成技術的發展不僅僅是我們國家農業技術進步的體現,也是我們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的體現。這種新技術、新工藝的引進不僅僅提高了小麥的產量,也極大程度地提高了小麥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羅曉輝,唐旺全,邱孟斌.添加不同組合生物菌、腐殖酸的新型肥料在小麥生產上的應用Ⅱ.現代農村科技,2014,42(12):96;
[2]李春燕,朱新開,王龍俊等,小麥苗期、拔節期凍害診斷與防御補救措施.農民致富之友,2016,42(1):71;
[3]張鋒,薛國典,姬小玲等,國審小麥新品種漯麥18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術.江蘇農業科學,2017,42(3):5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