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蕾
中學生普遍存在厭學情況。厭學是“學生對學校的學習生活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持冷漠態度等心理態度及其在行動中的不良表現方式”。學生厭學主要表現是: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遲緩,提不起精神和情緒消極,作業拖拉,敷衍了事,伴隨著學習效率降低,作業錯誤率上升,學習成績差等后果。
一、造成厭學的原因
(一)外部原因
造成厭學的外部原因很多,有社會,家庭,學校等原因。學習的時間周期較長;學習內容繁瑣、教學方法的呆板;現代中學生承受的心理壓力太重,無論是望子成龍的家長,還是受片面追求升學率驅使的教師,都對學生的學習抓得特別緊;缺乏必要的輔導和關心;當然也還有教師的原因。親其師信其道,反過來也有厭其師而倦其道。
“上學無用論”在當代中學生中普遍流行,中學生不能客觀地看待和理解知識的重要性,認為學習是被動、煩惱的事,學習是為老師而學、為家長而學,與自己無關。并且受校外營業性娛樂場所影響或吸引,使中學生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自認為有趣的事情上。另外受一些社會現象影響,如知識分子就業難的現狀等。
家長要求過于苛刻。“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些強制性家長不顧孩子的想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規劃孩子的人生與未來,逼迫孩子學習,如果孩子成績不好還要嚴加懲罰,這樣便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進而產生厭學情緒。家庭關系不和或家庭破裂。家庭關系不和或家庭破裂會給孩子的心靈造成難以抹去的創傷,家庭的陰影會占據孩子思想的很大一部分,進而無心學習,產生厭學情緒。
學校是中學生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教師是學生第一線的教育者,是影響中學生學習態度的最關鍵因素。教師往往只重視學生的學習成績,而忽略學生其他方面的素質,低素質的教師使學生對其產生逆反心理,明知自己做得不對還是要做,為的就是“整老師”,“你想辦法整我,我就想辦法整你!教師教學觀念陳舊,不懂因材施教,重死記硬背、題海戰術,輕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指導和能力培養,講課枯燥無味。作業繁多乏味,多為反復型、單純抄寫型作業,容易導致學生厭學。
(二)內部原因
學生可能存在的內部原因:學生沒有樹立正確的學習目標,沒有明確的學習動機,不知道為什么而學習,該怎樣去學,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盲目性。學習成績差的學生還會受到來自家長和同學的壓力、責怪和鄙視,同時又不知道怎樣與教師密切配合和交流。導致自信心降低,遇到困難時就產生逃避的想法。
學習不刻苦,基礎差,成績跟不上,學習方法不當,感覺付出沒有回報。其實,說到底,自身因素也歸屬于客觀因素,這是父母及教育工作者的失職,完全可以避免。學生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由于沒有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導致學業成績不良,造成精神苦悶,覺得難以學習下去,產生厭學的心理。因此加強學習方法的指導,使學生從"學會"走向"會學"極重要。
二、解決厭學的策略
良好的學習目的和學習動機,能激發愛國熱情,在學習上表現出積極的態度、強烈的責任感。培養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目的,讓學生明白學習不是為別人而學,而是為自己學,只有學生自身的素質提高了,才能施展出自身的才華與價值。當今科技迅猛發展,競爭日益激烈,社會需要的是智力型人才,一個人如果不努力學習,不能掌握足夠的科技文化知識,就不能在社會立足,甚至不能生存。
作為學校的教育工作者,應積極與學生家長聯系、配合,使雙方的信息得到及時地反饋,發現學生有厭學情緒應想方設法積極進行心理誘導,決不能任其自流,也不能實行強制管理,這樣更會加重學生的厭學心理,使問題更加難以解決。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革課堂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向45分鐘要質量。課堂教學的消化、吸收率高就等于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這樣就杜絕了厭學情緒的產生。組織豐富的課外的活動。作為中學生,更期望通過課外活動或社會實踐來獲取知識,展示才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教師的作用不只是教書,還有育人。應當發現學生的閃光點,因材施教。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優點,當這些優點被別人認可并贊揚時,他便會擁有很強的自尊心與自信心,這樣,他才能嚴于律己,勤奮學習。試想,如果學生在教師眼中都一無是處,他還有什么動力推動他學習呢?教師應該更為關注處于弱勢的學生,真心地幫助他們,孜孜不倦地誘導他們走出陰影。輔導學生提高學習能力,營造學習環境。教學過程中,教師心中時時要裝著厭學學生,為其營造一個能廣泛參與學習的機會,備課時要了解厭學學生的知識結構,學習過程中做到優先提問,優先答問,優先演算,優先批改,優先輔導。并且經常考察,經常指導,經常鼓勵,經常強化。
師生情感的融洽,不僅能保證教學的順利進行,而且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學習的注意力與主動性。課上是老師,課下是朋友,變傳統的師生關系為平等、互尊互愛的師生關系。老師真誠地關心愛護和尊重學生,充分挖掘其閃光點并給予充分的肯定,給予鼓勵與表揚,這樣的老師也必定能夠得到學生的尊重與認可,使學生專心致志地聽課,以積極的態度,積極配合各項教學工作。
三、結束語
當代中學生厭學心理的成因是復雜多樣的,但解決途徑也是多種多樣、相互滲透的,這仍需要我們在實踐中積極探索、合理選擇、綜合運用,需要學生自身的努力,學校、家庭、社會相互配合,多管齊下,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參考文獻:
[1]肖承志,劉經蘭.中學生厭學的歸因及對策研究[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4(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