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麗
初中是學生認知能力快速發展的時期,是學生系統化學習和掌握漢語言文化知識的“黃金階段”,也是學生形成良好行為、道德標準以及正確思想觀念、情感認知的關鍵時期。良好和諧的師生關系對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和深遠的影響。
一、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
課堂教學是由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構成的,但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是相輔相成的,并非獨立存在的。語文教師與學生之間平等、民主的關系的構建是課堂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前提與保障,也是“教”與“學”的紐帶與橋梁。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其一,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和實效性——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良好關系,有助于學生建立最佳水平的學習動機,有助于教師培養教學自我效能感,從而在日常教學實踐過程中實現科學性與思想性的統一、實效性與趣味性的統一;其二,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班級凝聚力的增強——語文教學不應僅僅著眼于學生漢語言文化知識的掌握,更應注重學生良好語文學習習慣的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增強、正確思想觀念與道德標準的形成。凝聚力是班集體共同奮斗目標的集中體現,是學生積極向上學習觀、人生觀的體現,和諧師生關系有助于學生豐富內心世界,升華精神境界;其三,和諧師生關系有利于科學合理教學評價體系的構建——教學評價是教學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相關教學信息及時、準確、客觀地反饋是教學評價標準構建的意義所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促使學生將切實學習感受和體驗反饋給教師,教師根據學生知識掌握的薄弱環節進一步完善和改進教學模式,促使語文課堂教學質量進一步提高。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構建和諧師生關系策略探究
(一)合理轉變語文教師的教學觀念,注重與學生有效溝通與交流
大量的教學案例表明,部分語文教師受到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較深,仍然沿用陳舊而單一的教學套路,過分注重學生語文學習成績的高低,相對忽視學生課堂學習感受,不注重與學生間的溝通與互動,不了解學生的所思。鑒于此,語文教師應做到以下兩方面:一方面,語文教師應轉變陳舊的教學觀念,學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課余生活與學生談心交流,了解學生現階段在學習和生活中面臨的問題和困惑,給予學生關懷與幫助;另一方面,語文教師應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有機滲透和實踐合作學習模式,以老舍《濟南的冬天》一內容的學習為為例進行淺析:首先,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5個學習小組;其次,為各小組設置探究性學習任務,如:思考濟南的冬天的總的特點是什么?課文寫了濟南冬天的哪些景物?通過閱讀全文,分析天氣、山、水三者的關系是怎樣的?理清思路,體會比喻、擬人手法對突出景物特點的作用,結合令你深有感觸的具體語段談一談。體會作者對平凡景物怎樣的獨特感受以及對其寄予了怎樣深切的情感等;隨后,學生圍繞教師提出的探究性問題展開激烈地討論與交流,相互分享學習心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另外,語文教師也應參與學生的小組討論學習過程,啟發學生思路,引導學生科學理解和認知問題,促使學生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習小組之間、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三維統一的互動、開放學習模式。
(二)創設情境化語文課堂教學,創造良好和諧的課堂交流學習氛圍
寬松、自由的教學氛圍與學生語文學習能力的培養、課堂教學質量與效率的提高密切相關。充分發揮多媒體技術的優勢創設生活化情境教學模式在初中語文教學方面收獲了良好的效果,受到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和認可。這一高效靈動的教學模式實踐離不開師生之間良好關系的培養,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教師營造的聲、形、色集于一體的教學氛圍,對教學內容充滿自主學習和探究的欲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熱情,增強學生對漢語言文化的追求和向往,學生與教師在良好的教學氛圍中互動與交流,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提高,教師教學效率也自然提高。
(三)語文教師不斷拓寬知識范疇,了解學生心理特征和認知規律
語文教師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管理者和領導者,也是創新教學理念、教學模式的開發者和設計者,語文教師教學認知水平的高低、認知范疇與教學技能水平密切相關,與師生之間和諧關系的培養也息息相關。致力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建立與培養,應將教師職業認知水平的高低作為切入點,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語文教師應盡多地閱覽有關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及社會認知學方面的書籍,客觀、全面地認知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如:情境化、內斂性、不穩定性、動蕩性等等。例如,在課堂提問環節,后進生語文基礎相對較差,語文教師不應直接給予否定和批評,應給學生自由發揮和表達個性化想法的空間,鼓勵學生大膽創新,勇于質疑;
其次,語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實踐由淺及深、由簡到難、由表及里的教學原則。例如,在學習《觀滄海》《錢塘湖春行》《次北固山下》等詩歌時,教師可以按照“泛讀詩歌——掌握生僻字——構建意境——精讀詩歌——升華主題思想”的教學邏輯思維,因勢利導、循循善誘地啟發學生進行詩歌的賞析和領悟;
最后,教師可以通過鮮活生活素材的導入,將表面意象轉變為抽象意境,循序漸進地培養和提高學生理解、分析能力,充分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性表現,如:語文基礎水平的差異、學生對語文課程感興趣程度的差異、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差異、學生語言組織表達能力差異、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及思維能力差異等等,從而有效踐行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綜上可知,初中階段語文教師應始終堅持以人為本、因材施教的素質教育觀,堅持不懈地進行多元化教學理念的探究,多層次教學模式的實踐、多角度心理角色的定位。將學生的根本學習訴求作為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從而進一步增進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誼,構建和諧、良好的師生關系,營造互動、開放、高效的初中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史艷霞.初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的措施探討[J].中國校外教育,2017(01).
[2]凃進.初中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表達能力的有效策略分析[J].教育觀察(下半月),2017(04).
[3]蔡雪,尹文淼.淺析音韻學在中學詩歌教學中的應用[J].文學教育(上),2017(0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