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濤
素質教育是當今世界公認的最佳教育模式。素質教育能否很好的貫徹實行,教師是關鍵。作為基礎教育之基礎的小學教師,任重而道遠。筆者淺談一下現代教師應具備的基本素質,以求教于方家。
一、能力本位應成為21世紀教師的基本理念
21世紀是一個以知識、智力和創新能力為基礎的知識經濟時代。對于教師來說,缺乏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就不能當一名合格的教師,當然也就談不上如何培養和增強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能力本位是教師素質結構的重要內涵。國際師范教育界十分重視教師的能力培養。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國際上開始了教師教育改革運動,其重點就在于教師能力的培養,認為合格的教師不僅要掌握淵博的現代科學知識,而且要善于把知識教給學生,提高學生掌握知識的能力。以能力為本位,成為21世紀教師的基本理念。
二、教師應轉變自己的教育職能
創新教育下的教師,首要任務在于營造一種生動活潑的教育氣氛,要啟發學生善于學習,勤于思考,勇于創新。創新教育強調的是“發現”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簡單的獲得結果,強調的是創新性的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經常面對的是不知道結果的情景,是沒有統一答案的問題。學生不再是消極的聽客,而是主動的求知者。教師還要鼓勵學生勇于質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則誘發探索,從而發現真理,使學生的能力素質、創造人格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培養。
三、教學重點應轉向對學生能力的培養
列夫·托爾斯泰說過:“如果學生在學校里的學習結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會創造,那他的一生將永遠是模仿和抄襲。”
實踐出真知,實踐是創新的源泉,也是人才成長的必由之路。但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最為看重的是書本知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的缺憾。筆者認為,實踐教學要將理論教學一樣,有一個較為系統完整的體系,有相應的條件和實施方案。不能像現在一樣,將實踐教學看成是附屬環節,以驗證課本知識為目標。從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而言,實踐教學是可能比理論教學更重要的。這點首先要從觀念上予以轉變。
在美國大學里拿一等獎學金的往往是中國留學生,但一旦進入具體項目的實際開發,美國青年往往更勝我們一籌。這也說明,我們的教育模式在開發學生智力、培養動手能力方面的確還存在著許多弊端。而要徹底革除這些弊端,必須從小學階段就開始著手抓緊。
四、責任心是最可靠的
長期以來,在社會公眾和所有人面前,我們的教師一直是一個奉獻者的形象出現的,不少教師也將自己視為一個無私的奉獻者。教師是蠟燭,燃燒了自己,照亮了別人。而在重視人、發展人的今天,我們應當相信,教師對我們來說,做一位對學生認真負責的教師,比作一只蠟燭有益得多、重要得多。遇上一位有責任心的教師,對學生來說是人生的一大幸事。對小學生來說,一個負責任的教師形象比一個“奉獻”的教師形象影響要深刻的多。因為比起奉獻來,學生們更覺得“責任”好學,應該學。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的教育讓學生從小樹立起比較牢固的責任意識,那么這種教育就應當是成功的。
當然,在一個社會中,每一個成員都具備奉獻精神是很必要的,但是我們不能完全依賴于奉獻。在一個社會中,每個人具備對自己、對他人、對工作、對社會的責任心,這是非常重要的。“積好在心,久則化之”,最重要的還是責任意識。
五、結束語
古希臘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早在三千年就這么說過:“頭腦不是一個要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點燃的火把。”讓我們首先從教師的創新意識開始,用我們的“蠟燭”精神去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使我們的教育體制能適應轉型中的中國,支撐起一個高速發展的現代社會。
參考文獻
[1]珍妮·特沃斯.學習的革命.
[2]舒聲.教學法大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