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芳
自學能力的培養不僅是構建高效課堂的需要,也是學生終身發展的需要。社會在發展,知識也在發展。今天的知識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就會成為過時的東西,人必須重新學習掌握新的知識。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托夫斯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比~圣陶先生也說:“自學的本領是用之不竭的能,儲就要儲這樣的能?!笨梢娮詫W能力對一個人未來的發展是多么的重要。
當前的課堂教學現狀又是怎樣的呢?我采用問卷、召開學生座談會和隨堂聽課的方式展開了調查,現把經調查發現的問題及原因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策略撰文與同行探討研究。
一、教學現狀
經過調查,我認為以下一些現象應引起我們教師的高度重視。
從學生方面而言,我發現:
1、有近40%的學生對數學學習缺乏興趣;
2、課堂上學生被動學習情況嚴重,缺乏主動質疑、獨立思考的思維品質;
3、學生缺少主動探究知識的意識和能力。
從教師方面來看,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1、教育觀念陳舊,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教學觀念落后,教學方法陳舊,課堂教學是穿新“鞋”走老路;
2、整個教育過程強調整齊劃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的開發和個性的培養;
3、教學方式單一,不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獨立獲取知識的機會等。
二、分析原因
1、“教”,是照本宣科,教師只把學生當作接受知識的容器,由于受教學活動計劃性、預設性的影響,教師的教學活動總是受教案的束縛,教師不敢越出“教案”半步。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在課堂上最理想的進程是完成教案,而不是“節外生枝”。于是,我們常常見到這樣的景象:“死的”教案成了“看不見的手”,支配、牽動著“活的”教師與學生,讓他們圍著它轉;課堂成了“教案劇”出演的“舞臺”,教師是主角,好學生是配角,大多數學生只是不起眼的“群眾演員”,很多情況下只是“觀眾”與“聽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看不到教師的隨機應變,看不到對學生思維出現阻礙時的點撥。教學過程好似一杯淡而無味的水,觀后不是讓人拍案叫絕,為之喝彩,而是讓人覺得索然無味。
2、部分教師為了完成教學任務,也為了在期末成績質量的抽查中取得好成績。因此在平常教學中把本該留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奪走,而是直接告訴他們解題的思路。他們認為把讓學生自主探究過程所用的時間,還不如多講幾道習題,這樣可能對提高成績更有效。從而忽略了學生自主探究學習能力的培養。
三 采用對策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
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技能的前提和基礎。心理學研究表明:小學階段的兒童對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會盡力去完成,并且在遇到困難時,他們會主動去探究,努力尋找方法,使問題得到解決。
2、教學過程中貫穿自學能力的培養
引導學生學會自學首先教師應該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在數學自學的過程中,如果只布置給學生自學的內容,沒有相應的指導,是不可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的。一般的學生在自學時,往往只是走馬觀花,隨便翻翻書完成任務就罷了。我認為在初始階段教師應該利用上課時間和學生一起自學,教給學生自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會自學。
在自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來讀書。告訴學生什么時候應該動手畫、圈知識要點,應該標記哪些知識;要求學生多問“為什么?”并反復強化以形成一種意識;同時教師應出示具有啟發性的自學提示。長期堅持下去,學生就能形成一定的自學能力,也就可以將課堂上的自學轉移到課前的自學,從而為探究新知做好已有知識經驗準備,提供更充分的探究體驗時間。
3、不同教學內容中滲透自學方法的培養
數學課本中有很多插圖和有文字。插圖的形式多種多樣,文字的內容各不相同。有概念,有公式推導,有解決問題的分析講解,有圖形和表格的說明……。為了使學生能夠看書自學,必須給以具體指導。1)概念的教學,應是按由感性到理性,由具體到抽象的順序來安排。對這樣的教材,我告訴學生應當把上面的具體材料一步步弄懂,再看看結論是怎樣總結概括出來的,可不能上來先背結論,上面的具體材料是講道理根據的,結論是從上面的具體材料中總結概括出來的,不仔細閱讀上面的具體材料,就弄不懂結論的來龍去脈。先背會結論,不懂道理,是不會把知識真正學到手的。是非常有害的。例如我教分數意義,要求學生按次序看三幅圖,每一幅圖要看下邊小字講解說明,第一幅說明幾分之一,第二幅講解幾分之幾,第三幅接觸并理解單位“1”,看后就明白什么叫做分數了。分數看懂了,再去看什么叫分母、分子、分數單位。這樣教材圖文并茂就大大有利于老師講課了。2)公式推導的教學,要注意看圖和圖旁邊的注釋。我告訴學生遇到這樣的教材,不能光看圖,特別要認真看小注。
4、營造氛圍,使學生萌發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
贊可夫曾說過:“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意志領域,觸及他們的精神需要,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可見,要使學生萌發自主探究學習的意識,其前提是給他們營造一種寬松和諧的、有利于探究學習的氛圍,調動學生的積極情感,讓學生產生對知識的迫切追求和主動探索的飽滿熱情,從而使他們自然而然地去主動探究知識、自主解決問題。
要營造寬松和諧的氛圍,首先教師要充分尊重學生,把學生視為有人格的、平等的、自主的人,這樣他們才能因親其師而信其道;其次在教學中教師要支持、鼓勵、肯定、欣賞學生在課堂上一切為探求知識而作的言、行及稚嫩的結論,使學生始終處在心理安全、心靈自由的無拘無束的精神狀態下,這樣他們才敢于參與也樂于參與探究學習,久而久之就能形成探究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5、指導學法,使學生具有自主探究學習的能力
英國偉大的生物學家達爾文有一句名言: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由此可見教師最有意義的工作,乃是引導學生掌握探究知識的方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為此在課堂上,教師不要把現成的知識結論直接遞給學生,而應帶領他們親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在此過程中引導他們自己去探索知識、發現規律,并掌握學習方法,逐步使他們具有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是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獨立思考,與同學之間互相交流,深入討論而得到的。凡是學生能獨立思考的,就放手讓學生自己去獲得。凡是能通過討論解答的,就讓學生互相交流共識。當學生不能解答時,老師在適當指導。這樣做學生才能主動學習,自學能力才能發展,不斷提高。就讓我們每位教師從課堂40分鐘做起,指導、點撥每個學生的自學能力,促進他們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美國的教育家提倡“發現法”,蘇聯的教育家強調讓學生理解學習過程,中國的教育家主張,“教是為了不教”。顯然,他們都很注重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小學生的自學能力提高了教學質量也就隨之提高了。
參考文獻:
[1]馬云鵬.《小學數學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
[2]羅增儒,李文銘.《數學教學論》.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
[3]張奠宙,李士.《數學教育學導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
[4]徐斌艷.《數學教育展望》.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