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英
課堂提問作為啟發式教學極為重要的的一部分,它能提高學生對于數學課堂的注意力,激發小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增強數學課堂的學習氛圍,同時也能給予學生更多實踐機會,給予老師對于教學的課堂反饋。
一、確保問題結合實際生活
數學本身就與我們現代生活息息相關,數學作為我們教育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門學問,不僅僅是自然以及技術科學的基石,更是在文化以及社會科學中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結合實際生活的提問容易讓學生擁有問題的代入感,從而將數學融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應用數學,讓數學教學簡單輕松起來。
例如,在講述《數與代數》這個部分的教學知識的時候,這個部分主要是要求學生能認識數以及量,掌握數的基本運算以及變化規律,而當教師給學生講述完課本基本知識點之后,為了讓學生能更加熟練的運用這些知識點,經常會提出一些基本運算問題,舉個例子如下。
老師:“小明每天早上吃兩個雞蛋,五天之后他一共吃了多少雞蛋?”
學生:“可我早上不吃雞蛋”
老師:“那你早上吃什么?”
學生:“只吃包子”
老師:“那你每天早上吃兩個包子,五天能吃多少個?”
之后學生很快的計算出了十個,先前不符合學生實際生活的提問,對于學生來說只是抽象的概覽,而符合他實際生活的提問,可以讓學生把生活與計算結合起來,從而在實際生活中得出結果,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聯想性思維,還能在日常生活中有數學知識的實踐機會。
二、確保問題符合科學邏輯
數學素養是所有學生都應該具有的一種基礎的素養,而教師應該從小學數學就培養起學生的理性邏輯思維和動手動腦能力,從而讓學生更加了解教學任務和實際生活中的一些基本數學知識。不符合科學邏輯的問題往往不利于學生的邏輯思維的培養以及創新思維的激發,而又是往往最容易被忽略,因此問題的科學邏輯性在數學教學中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
例如,在講述《數與代數》時,教師同樣是向學生提出加減乘除運算的問題。如果不符合科學邏輯就會讓學生無法作答,甚至降低學生對于教學的信服感。而信服感則是學生對于教師以及所學知識信任程度的意識體現。從一個經典的例子當中我們可以顯而易見。
老師:“樹上有三只鳥,有人用槍打死一只還剩多少只?”
學生:“老師,如果聽到槍聲樹上鳥兒都會飛跑了。”
小學生正處于身體以及腦部發育的重要時期,科學邏輯的思維的養成至關重要,教師提出問題務必從細節體現科學條理,讓學生在回答問題中既復習了所學的知識,又鍛煉了思維,還提高了表達能力。讓學生從小養成有邏輯的思考的良好習慣。
三、確保問題按照遞進層次
太過簡單的問題會讓學生失去課堂注意力,逐漸失去問答問題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沒有達成讓學生深度思考的目的。而太過的深奧的問題又讓學生不知方向摸不著頭腦,還會挫傷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大大降低課堂教學效率,并且達不到培養學生思維力度的目的。所以對于問題的設計,教師要注意由淺及深,難度逐層遞進增加。難度以及坡度的適當,使學生在思維的深度和力度同步得到提高。
例如,在講訴《圖形和幾何》這一部分的教學知識時,教師需要讓學生對于平面以及對于立體的幾何圖形有基本認識和歸類。教師可以在學生對圖形到幾何的分辨過程中設置由易到難的三個坡度。第一個坡度,先提問學生關于同一種圖形的幾種不同類型的分辨,比如對于三角形的三種類型: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第二個坡度,則可以提問學生平面圖形的不同圖形的分辨,比如幾種常見平面圖形: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梯形等;第三個坡度,提問學生不同的幾何圖形的分辨,比如容易混淆難以分辨的幾種幾何圖形:圓錐體和圓柱體和球體、正方體和長方體。這樣難度逐層遞進的教學,有利于讓學生建立良好的思維模式,教師也建立了良好的課堂氣氛。因此保持問題的難度的遞進在數學教學中也是至為關鍵的一點。
四、確保問題保證新穎時效
小學生正是好奇心與創新力蓬勃發展的時期。問題平淡而又枯燥,對于學生就像每天都會聽到的起床鈴聲,既不新穎奇特,還會讓人感到疲倦厭煩。往往對于此類問題學生不會有很高的學習積極性,更加不會主動參與這種死板老套的課堂互動。相反提出最近發生的符合學生興趣的身邊事作為課堂提問的要點,往往會引發學生的好奇,積極主動的思考和回答問題,在激發對于問題的熱情的同時也激發了對數學的熱情,同時還使課堂變得和諧活躍起來。
例如,在講訴《統計與概率》這一部分的教學知識時,教師需要學生能對數據進行基本的統計收集以及整理發現規律。教師可以從學生平時喜歡的一些小游戲,比如拋硬幣入手,讓他們丟多次硬幣,教師提問硬幣正反以及各自的次數,讓他們自己發現正反次數幾乎一樣,概率相同這一規律。教師的這樣來源于身邊事,有趣新穎的提問既培養了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又讓學生保持一雙好奇的發現美的眼睛,融入興趣的學習往往是無形的老師,讓學生在課堂之外主動實踐數學教學知識。因此問題的新穎時效性在教學過程中也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
總而言之,高效的提問對于教學過程中是至關重要的。教學提問既是學生對于所學知識的一種反向思考,又是教師對于學生課堂表現的一種效果檢測。為了小學數學教學提問的有效性提高,以及對小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教師要不斷跟隨著時代的步伐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精心的設計每一個對于學生知識學習非常重要的問題,更是從知識的學習中教給學生人生的大道理,這樣才能跟隨著社會發展教育出更適應現在社會的新型知識人才。
參考文獻:
[1]黃世英.小學數學課改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小學生(多元智能大王),2017(01).
[2]栗勇.讓農村小學數學課堂“活”起來——以人教版小學五年級數學《三角形面積計算》為例[J].教育革新,2016(10).
[3]何瑞.讓“微課”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的幾點思考[J].中小學電教(下半月),2017(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