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麗娜
近年來,許多教育專家和小學語文的一線教師越來越認識到,我國傳統國學進入小學語文課堂勢在必行。古詩詞是我國傳統國學文化的一顆璀璨的明珠,更應該在小學語文課堂占有一席之地。學習古詩詞方法很多,吟誦,就是一種既能讓學生感受到古詩詞的韻律美,又能激發學生想像能力,提高學生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我校幾年來一直嘗試讓學生在吟誦中學習古詩詞,積累古詩詞。吟誦,是漢文化圈中的人們對漢語詩文的傳統誦讀方式,也是中國人學習文化時高效的教育和學習方法,有著兩千年以上的歷史,代代相傳,人人皆能,在歷史上起到過極其重要的社會作用,有著重大的文化價值。漢語的詩詞文賦,大部分是使用吟誦的方式創作的,所以也只有通過吟誦的方式,才能深刻體會其精神內涵和審美韻味。《晉書·儒林傳·徐苗》:“苗少家貧,晝執鉏耒,夜則吟誦。”因此,吟誦這一學習古詩詞的方式,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
小學生童音清亮優美,最適合吟誦。那么,如何指導學生吟誦古詩詞呢?我們在實踐中探索這樣幾種有趣又有效的方法。
一、想象入境法
古詩詞有著優美的意境,特別是小學教材遴選的古詩詞,多是優美的景物描寫的古詩詞,因此很容易把學生帶進優美的情境中去。在學習這樣的古詩詞時,想象詩詞意境是最好的學習方法。比如在指導學生學習賀知章《詠柳》時,讓學生利用注釋理解詩意的基礎上,老師指導學生用這樣的方式想象畫面:“我仿佛看到了……”。學生把想象的畫面用優美的語言描述出來,自然就能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帶著這樣美好的感情吟誦這首詩,效果自然不同。
想象入境,不僅可以想象詩詞中描寫的畫面,還可以想象詩詞中詩人的語言、心理感受……比如張籍的《秋思》是以事入詩,抒發自己思鄉之情。在指導學生吟誦時,便可以讓學生想象當時的情形,用這樣的方式描述自己的想象:“我仿佛聽到了……”。學生把詩人的語言化成自己的語言,情感體驗得到升華,再吟誦詩歌就會事半功倍。
二、歌曲輔助法
我國最原始的詩歌都是勞動者自然歌唱創作而成的,“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因而,配樂朗讀是古詩詞吟誦的最常見的方法。不過,我們可以在這種傳統配樂朗讀的方式上進行創新,讓吟誦的美感更突出。比如,可以利用當今很多著名的歌曲與詩歌相融合,形成歌曲唱和的吟誦方法。比如在指導學生吟誦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時,我便把王菲的《但愿人長久》這首歌下載下來做成課件,學生聽著歌曲,感受音樂的美好。然后,與歌曲相唱和,吟誦蘇軾的《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歌與詞相相得益彰,音樂與吟誦自成一體,課堂中充滿了詩意。
現在,意境有很多藝術家關注到了古詩詞的開發,許多古詩詞也都被創作成了歌曲。有的是用原詩詞創作的,比如《月滿西樓》就是李清照的《一剪梅》;有的是在詩詞的基礎上改編的,比如《煙花三月》就是根據李白的詩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改編的。無論哪一種方法,歌曲都纏綿抒情,充滿了詩意美。這樣的歌曲與原詩詞相唱和吟誦,能夠很快把學生帶入詩詞的情境中去,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形成一種不同于朗讀的吟誦強調,聽起來生動有力、婉轉悠揚。
三、表演激情法
有人可能會質疑,詩歌誦讀適合表演嗎?其實我們嘗試過后就會發現,中國的古詩詞,不僅是具有語言美、畫面美、音樂美,還具有表演美。中國古人在吟誦詩詞時,往往是搖頭晃腦,入情入境。我們在指導學生學習吟誦古詩詞,也可以加入一些優美的肢體動作,讓詩詞隨著身體的律動活起來。比如在指導學生吟誦李清照的《一剪梅》時,我們就教孩子做扇子舞的動作,學生在優美的舞動中吟誦,清亮的童音,翩翩舞動的綠扇,在加上纏綿的樂曲,一首《一剪梅》吟誦成了一部剪短的兒童劇。這種方式,學生樂意學,老師教起來也很有激情,化古詩詞的枯燥為歌舞的形象,效果斐然。
當然,無論我們選擇怎樣的方式指導學生吟誦,都應該教給學生一定的吟誦技巧。比如:運氣發聲的技巧——吟誦當使用腹式呼吸,以丹田氣發聲,因而氣度平和,意蘊深廣,有彬彬君子之風;腔音吟唱的技巧——吟誦的唱法,在原則上是中國式的腔音,即音高、音強、音長不固定,始終以情而定,隨時在飄動;身體擺動的技巧——吟誦中者不能僵立不動,而應該隨著詩詞的平仄、韻律而自然有肢體動作,聲音與體態結合自然。這些技巧要在指導的過程中細心點撥,還要作專項訓練,這樣孩子們的吟誦才能字正腔圓,直通古人。
吟誦,是學習古詩詞的一種好方法,也是孩子們可以學習和掌握的一門特長,在小學進行指導和訓練,會讓學生終身受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