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靜雯
國學是一門對以儒學為主體的中華傳統文化進行研究的學問,是指意識形態層面的傳統思想文化,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國學教育就是指加強對中華傳統思想文化的教育,讓學生在學習語言時熟悉掌握我國的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提高學生的國學素質。
一、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
1、對國學教育的認識不足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進行國學教育是為了傳承我國中華民族的傳統優秀文化,國學教育具有重要的價值,是人的心靈教育,對于幫助小學生塑造良好的精神品質和健全的人格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從實際情況來看,小學語文教師對國學教育的認識不足,沒有認識到其的重要性,因此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沒有貫穿國學教育,導致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
2、教學形式存在問題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一般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學生都是被動學習知識,因此并沒有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所有的知識都是被動接受的,不僅不能充分發揮國學教育的作用,同時對于學生的學習能力提升、思維能力的提升以及學生以后的全面發展非常不利。在實際教學中,教師國學教育的形式非常單一,因此取得的效果并不理想。
二、提高小學語文國學教育質量的有效對策
1、轉變觀念,認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
國學教育對于樹立學生健全的人格以及培養其良好的思想品質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途徑。因此,小學語文教育一定要認識到國學教育的重要性,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該轉變觀念,改變以往應試教育的思想,不能為了提高學生在考試中的分數進行教學,不僅僅要注重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程度,同時還應該加強對學生人格培養,幫助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正確開展國學教育。教育部門以及學校應該制定相關的傾斜政策和鼓勵政策,通過制度來鼓勵小學語文教師開展國學教育,營造良好的教育氛圍,將國學教育納入到日常的教學活動中,引導每一個語文教師積極參與到國學教育中,通過國學教育來培養小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
2、采用討論、探究等教學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參與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采用的教學方式為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整個過程非常枯燥,并且學生沒有機會參與其中,因此國學教育的效果自然不理想。教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就一定要改變這種教學模式,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可以采用探究教學法或者討論教學法等,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教學過程要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參與到課堂活動和課堂環節中。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創建各種問題情景,針對教材提出有效的問題,引發學生對問題思考,讓學生自己參與到知識的獲取過程中。教師要想成功引導學生對所學習的內容和知識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念,還要創建一個良好的課堂氛圍,營造良好的師生關系。
例如,在學習“寓言兩則:揠苗助長、守株待兔”的相關內容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針對寓言的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的看法主要分為應該釋放和不應該釋放,因此,教師可以開展一個辯論活動,讓學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互相交流和辯論,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中,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同時還能夠增強學生的應變能力、總結能力和概括能力等,并在討論交流中體會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魅力,學習良好的思想品質。
3、拓展閱讀古文,了解古代文化
在首次執教《伯牙絕弦》一課時,我引導孩子們閱讀了《俞伯牙墳頭摔琴謝知音》,孩子們對伯牙、子期二人情感是有了一定的體會,但對于知音感情深厚 “摔琴”這一行為,孩子們總是不能理解,總覺得“摔琴”就是自暴自棄的行為。后來在馬紅芳老師的指導下,再次執教此課時,我引導孩子們拓展閱讀了《人琴俱亡》,從文言文中了解“摔琴”乃是對知音最崇高的敬意,所以再回歸課文,孩子們就不難理解伯牙的“摔琴”行為了。其實,關于中國古典文化方面的知識,直接閱讀文言文,追根溯源,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古人行為、古人情懷。
4、拓展閱讀古文,還原語言文字的韻律美
文言文韻味兒十足,白話文是無法比擬的。如《女媧補天》的文言文“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于淫水” 。整齊,且字數相等的四個相同句式排列在一起,除了給我們語言美感、語言氣勢外,女媧的偉大也隨語言的韻律之美躍然于紙上。又如,“蒼天補,四極正;淫水調,冀州平;狡蟲死,顓民生”。 吟誦起來是多么有節奏感啊!
再如,學完二年級上冊《酸的和甜的》一文后,拓展閱讀文言文中描寫狐貍看到葡萄那一段“見葡萄滿架,萬紫千紅,累累可愛,垂涎久之”。一個“之”字把狐貍的貪婪之相表現得淋漓盡致。“望而生怨,怨則生怒,怒則生誹,無所不至。”多么像四四拍的曲子,狐貍吃不到葡萄的心理一覽無余。拓展閱讀文言文,還原了語言文字的韻律美,孩子們會更喜歡閱讀。
5、拓展閱讀古文,品味故事的原汁原味兒
文言文一翻譯成白話文,文言文中的那種“味兒”,就品味不到了,所以我的學生學完白話文,我都會把相同內容的文言文拿來給學生欣賞,因為他們在小學階段就學習文言文,最早的一年級就開設了小文言文課,有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礎,閱讀文言文還是沒什么困難的。如學完五年級下冊《晏子使楚》,就把同題目同內容的文言文拿來進行拓展閱讀,讀著晏子干脆利落的話語“使狗國者,從狗門入。今臣使楚,不當從此門入。”“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使賢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嬰最不肖,故宜使楚矣。”晏子大義凜然,毫無畏懼的高大形象,赫然出現在我們面前,但白話文的語言卻因詳細、具體的翻譯,削弱了文言文原有的語言氣勢。
綜上,新課標指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應該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關注國學教育取得的成效。但是從以往的教學來看,小學語文國學教育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也不符合新課標的要求。因此,現階段,教師應該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應對教育中存在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孫萬福.小學語文國學教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5,17(7):33-34.
[2]史志高.小學語文國學教育中的問題與對策探析[J].中國校外教育旬刊,2016,26(6):99-10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