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襄陽城原有“陽春”、“文昌”、“西成”、“拱宸”、“震華”、“臨漢”六座城門,每座城門設有甕城或子城,城四隅設有角臺,城墻沿線分設敵臺和烽火臺。除城墻外,現存臨漢門城樓、拱宸門甕城、震華門甕城、夫人城城臺及城東南角臺。城北以漢水為壕,東、西、南三面有護城河環繞,河道均寬130米,最寬處250米。如今,實現襄陽城墻“三通”(即城墻上通行人,護城河通船,內環路通車),是我市制定文化旅游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規劃構想,是展示襄陽城市風貌,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舉措。為做好襄陽城墻的“三通”工作,就合理規劃連通襄陽城墻豁口問題,本文對襄陽城墻城門恢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進行初淺分析,通過科學、合理的規劃設計,對城門進行修復,不但能夠完善襄陽城墻功能體系,提升城市文化品質,也能有效的保護國家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襄陽城;城門;恢復
1 襄陽城墻的基本情況
襄陽城位于漢水中游南岸,始建于漢,原為土城,宋代改為磚城,歷史上屢遭破壞,明洪武、正德、嘉靖、隆慶和清順治以后各代均有重修、擴建。襄陽城三面環水,一面靠山,易守難攻。被歷代兵家所看重,是中國歷史上最著名的古城建筑防御體系之一。公元378年,梁州刺史朱序母親率眾于城西北角筑新城二十余丈,抵御前秦苻堅入侵,后人將此段稱“夫人城”。公元1365年,朱元璋部將領鄧愈重新修復了襄陽城,并在城東北角增修一段新城,改變了襄陽城墻呈方形的空間布局。現存城墻基本保存明、清城墻的格局,是我國現存為數不多完整古城墻之一。城垣周長7331米,城墻平均高8.5米,寬5—15米,共建有六座城門,分別為陽春門(東門)、文昌門(南門)、西成門(西門)、臨漢門(小北門)、拱宸門(大北門)、震華門(東長門)、每個城門外均建有甕城。其中東、西、南三城門的甕城外另有子城,甕城、子城外各設一座吊橋,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建筑孤例。城外護城河平均寬度180米,最寬處達250米,為全國之最,素有“華夏第一城池”的美譽。襄陽城墻作為我國城墻杰出的典范,也是襄陽市成為全國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據。2001年襄陽城墻以豐富的文化內涵、獨特的歷史價值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被列入中國明清城墻“申遺”預備名錄。
2 城門保存現狀
建國后,為改善襄陽城的交通狀況,先后將襄陽城陽春門(東門)、西成門(西門)、文昌門(南門)三座城門、門樓及甕城拆除,只留下北側的臨漢門(小北門)、拱宸門(大北門)與震華門(東長門)三座城門。
臨漢門城樓,又稱小北門城樓,修筑于拱券式城門洞上,城樓四柱三間,重檐歇山頂,七檁抬梁構架,磚木結構,為清道光六年重建。城臺長13.75米、寬22.6米、外有垛墻、內有女兒墻、臺西側有蹬城馬道。門洞寬4.1米、高11米、深14米,前、后端各有兩扇鐵葉大木門。城樓面闊三間15.7米,進深三間9.2米。城樓下城門券設有兩道城門,洪水來時可在兩道城門之間回填土石抵御水患。1977年對小北門城樓進行修葺。1988年對小北門城樓進行實測,依據“修舊如舊”的原則和要求進行落架大修。更換部分糟朽的柱、梁架、檐檁等木構架。重施油飾,恢復原貌。
拱宸門甕城,又稱大北門甕城。甕城殘高6米,內長22.8米、寬10.75米。東、西、南各有一券門,南門即拱宸門,寬3.7-4.4米、高3.0-4.5米、深11.5米。1991年元月對大北門及其甕城進行修復,保護了大北門甕城的整體建筑形式。
震華門甕城,又稱長門甕城,南墻已被破壞。甕城內長34.5米,殘高6米,寬25.5米。拱宸式門洞朝東,寬3.7-4.4米,高4.4米,深34.4米。
目前,陽春門(東門)、西成門(西門)、文昌門(南門)三座城門都隨著歷史發展進程中城市的建設而消失,地面以上基本沒有城門的痕跡,取而代之的是橫穿的馬路,因此這三座城門的恢復難度最大、也是最困難的。
3 城門修復的必要性
除臨漢門(小北門)、拱宸門(大北門)、震華門(東長門)外,其他三個城門缺失的長度均在30米左右,如果恢復就要做好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的平衡問題,一方面能確保城門恢復后能保持應有的文化底蘊和使用功能,另一方面也要保證不影響道路的通行安全。
(一)修復城門,可保證城墻的完整性,有利于城墻保護工作的開展,同時,對恢復襄陽城墻歷史風貌,完善古城功能體系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二)修復城門,可完善城墻基礎設施建設,使襄陽城墻“活”起來,讓城墻更有旅游價值和宣傳價值,推動襄陽市旅游事業發展,為我市經濟社會文化發展做出巨大的貢獻。
(三)上世紀九十年代,襄陽市委,市政府即提出了實現襄陽城墻“三通”的戰略(即護城河能通船、內環路能通車、城墻上游路能通人),目前已實現內環路通車,如果恢復城門,實現城墻上通行人,那么就能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文化旅游事業發展戰略構想的目標進一步邁進。
(四)修復城門,可恢復襄陽城墻雄姿,提升襄陽市城市形象,成為襄陽對外宣傳的靚麗名片,有助于提高城市知名度,如南京城墻的城門已恢復成功,既不影響城市功能,也增強了時代感,更積極推動了南京城墻的旅游發展。
4 城門修復的可行性
為做好襄陽城墻城門的修復工作,同時,借鑒南京等城市的成功經驗,對城門修復的可行性總結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中第二十二條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需要在原址重建的,由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報國務院批準”的規定,相關職能部門應邀請專家和專業設計院科學編制合適的設計方案,確保國家文物局能審批通過。
(二)在城墻修復前申請考古部門對城門遺址處進行地下考古勘探,確保在城門恢復過程中不會破壞城墻遺址。
(三)在修復過程中最大限度的使用原材料、原工藝,保留城墻歷史信息,及原有位置和形制,使修復部分具有可識別性。為讓游人直觀的感受到襄陽城墻的完整性,應采用全鋼構、通透、橋梁式結構與城墻無承重交接,對遺址保護建筑施工可逆性設計,用鋼構材料連接城墻缺失部位,即不損害墻體,也不會破壞遺址,再通過技術處理,達到與城墻風貌協調統一。
(四)在城門修復過程中,對于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缺失部位,可進行遺址展示。對地面殘轉、墻體橫截面等部位可以用玻璃罩蓋住,使修復后的效果既連通了城墻,又增強了時代感,符合不同時期修繕城墻具備可識別性的原則。
5 結語
綜上所述,襄陽城墻作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每項修繕工作都將是一次新的挑戰,作為相關的文物職能部門要肩負歷史使命,攻堅克難,一方面要克服重重困難穩步推進城墻城門修復的各項工作,積極作為,開展好前期調研、論證、勘探等工作,另一方面也要把文物保護和城市建設、文化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做好規劃設計、項目申報工作,確保文物“活”起來。這樣才能真正發揮古城墻帶給后人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價值。
參考文獻
1、王先福,《襄陽史跡掃描》[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
2、鄒勁,《襄陽地上文物概況》[M],湖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4;
3、《襄陽城墻文物保護總體規劃》[Z],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2012;
4、沈承寧,《中國城墻發展史》[Z],團結出版社,2013;
5、黃健,《探析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進程中的城墻保護工作—以襄陽城墻保護工作為例》[J],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5;
作者簡介
陶銳華(1987-),男,漢,湖北省襄陽市,本科,研究方向:文物保護、古建筑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