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和平時期人口流動的主要動力是經濟和人口的地區差距。地區間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勞動力流向就業機會更好的地區,人口老化的地區需要吸引外來年輕勞動力以維持經濟增長的活力。近年來,人口流動已成為全球經濟和發展議題中的重要內容,中國的人口流動也不例外。但是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與其他國家的人口自由遷移現象存在差異,表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國家衛生計生委發布《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一組組數據的背后是中國城鎮化快速發展給普通人生活帶來的巨大改變。
關鍵詞:人口流動;中國特色;發展趨勢
1 中國人口流動的現狀
當代中國出現的人口流動大潮,是中國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的必然現象,是社會文明與進步的表現。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經濟的快速變化推動了勞動力的流動,主要是從農村向城市、從欠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的流動。政策和制度變革放開了對農民到城鎮務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動風險;經濟轉型和工業化以及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勞動密集型產業的飛速發展,產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勞動力需求;農業現代化提高了農業生產率,降低了農業勞動強度、減少了對農業勞動力的需求;諸多因素共同推動了人口的流動。人口流動在為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的同時,也改變著中國的人口分市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結構。
(一)中國人口流動的規模
在提及中國的人口流動問題,首先我們關注的則是在全國究竟有多少流動人口,據統計,2009年中國流動人口已達到2.11億,平均年齡約為27.3歲,對國家戰略規劃、政府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提出了嚴峻挑戰。流動人口中78.7%為農業戶口,以青壯年為主,主要在制造、批發零售和社會服務業領域就業,多集中在低薪或高危行業。《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數據顯示,2015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達2.47億,占總人數18%,相當于每六個人中有一個是流動人口[1]。也就意味著,在未來一二十年,中國仍處于城鎮化快速發展階段,按照《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的進程,2020年中國仍有2億以上的流動人口。流動人口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中國已經進入了人口流動遷移最為活躍的時期。
(二)中國人口流動的流向
中國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勢一直是從中西部向東部和東南沿海一帶流動。從流動人口的區域分布看,2013年,東部地區流動人口占全國流動人口的比例為75.7%,西部地區為14.9%;2015年的相應比例分別為74.7%、16.6%。東部地區依然是流動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區占比有所增長。東部地區的流動人口以跨省流動為主,2013年東部地區跨省流動人口的比例為88.2%,2015年相應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達到87.7%。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廣東省的流入人口規模至今仍在全國居首位,東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數量己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2]。不過,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對經濟變化高度敏感,隨著各地經濟發展進程和經濟形勢變化, 21世紀的第一個10年流入人口規模增長最快的幾個城市是上海、北京、天津和蘇州,顯示出這些地區更為強大的吸引力,人口流入重心己經從珠三角北移到長三角地區。天津和福建對流入勞動力吸引力顯著增強,顯然與近年來濱海新區和閩臺經濟區的發展密切相關。
(三)中國人口流動的構成
流動人口以年輕勞動力為主,高度集中在15-30歲這個年齡段。與國際上較為常見的流動人口年齡模式不同的是,中國流動人口大部分不帶子女,因而15歲以下少年兒童占比極低,進而形成了農村留守兒童的問題。在過去30年間規模不斷擴大的同時,流動人口的年齡性別構成也在發生變化,《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指出,新生代流動人口占比持續提高,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明顯上升。2013年調查的務工經商的勞動年齡流動人口中,1980年及以后出生的新生代占48.8%,其中“90后”占11.2%。2015年相應勞動年齡的流動人口中,新生代的比例已經超過一半,為51.1%,“90后”相應比例為12.3%。與此同時,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呈上升趨勢,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國人口。2013年流動人口的平均年齡為27.9歲,2015年為29.3歲,增加了1.4歲。另外,2015年流動人口動態監測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3年,“80后”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8年。相比2013年(流動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為9.2年,“80后”受教育年限為9.6年),中國流動人口整體受教育程度有所提高。
(四)中國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
關于流動人口的生活狀況,我們主要從兩方面分析其中的變化,一方面是流動人口的流動時間,《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稱,2013年數據顯示,流動人口平均在外流動時間為4.36年,2015年相應數據則為4.40年。分析稱,就流動時間而言,流動人口依舊保持著流動的穩定性,同時因2013年與2015年的數據相差甚微,或可說明流動人口群體也在持續進行著內部成員的更替,不斷有新的人口加入流動、現有的流動人口結束流動。另一方面,主要從流動人口的平均月收入分析其生活狀況,數據顯示,2015年流動人口平均月收入4598元,相比2013年、2014年同期分別增長34.0%和19.0%。雇員平均月收入為4031元,較2013年的3133元有明顯增長。值得一提的是,人口流出對家庭經濟收入的貢獻較為明顯?!吨袊鲃尤丝诎l展報告》分析稱,有成員外出家庭的人均年收入為18414元,比無人外出家庭高4998元。
2 中國特色的人口流動
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與其他國家的人口自由遷移現象存在差異,表現出明顯的中國特色。近年來我國的流動人口也日益顯現出了一些新變化。具體表現為:
(一)農民工為人口流動的主體
農民工(農村戶籍人口中外出務工的勞動力)為中國現階段人口流動的主體,農民工家庭成員及城市居民的人口流動現象增加,由此促進的城市化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重要成果,也是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標志。流動人口的擴展及大規模化,可以說是中國經濟保持持續高速增長的重要因素和改善人民生活狀況的重要方式。
(二)傳統戶籍制度制約流動人口的權益
中國的人口流動問題,彰顯了傳統戶籍制度與當今社會發展要求相沖突的矛盾。此矛盾使流動人口處于非常不利地位,一方面,傳統戶籍制度仍然將中國人劃分為城市人與農村人兩個群體,戶籍身份仍然是一個人享受包括經濟權益與政治權益等基本權益的依據;另一方面,市場經濟又要求有統一的城鄉勞動力市場,以便實現勞動力資源的優化配置。傳統制度的剛性約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相沖突,造成了流動人口與當地固定戶籍人口的利益相沖突,進而導致流動人口尤其是農民工的權益受到損害的現象相當嚴重。
(三)人口流動呈明顯的地域性
即一個地區的人口多會流向本地城鎮或相鄰地區發達的城鎮(比如貴州農民工多向廣東江浙一帶流動),形成一個地區的人口接團向另一個地區的流動現象。中國人口流動的主要趨勢一直是從中西部向東部和東南沿海一帶流動。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區吸引了全國大量勞動力流入。不過,勞動力的流動方向對經濟變化高度敏感,隨著各地經濟發展進程和經濟形勢變化,人口流動的地域特征也發生了局部性變化。
(四)人口流動性別結構失衡
中國農民工的流動過程中,男性(特別是中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農民工的文化水平普遍較低,出賣的是廉價的體力,致使以體力見長的男性流動人口在外地的生存適應能力強于女性,女性則多是有聯姻、升學等方式流入城市,所占比例較小。
(五)人口流動呈現出流動性強的特點
中國人口流動具有流動性強,缺乏歸屬感等特點,絕大多數農民工經常處于居無定所、工作與生活變動快速的狀態,工作、收入與生活穩定性差,是一個生活風險很高的社會群體,他們很難真正融入城市或者當地社會,但又不愿輕易放棄,飄零的工作與生活狀態使其成為缺乏歸屬的特殊社會群體。
3 中國人口流動的發展趨勢
借鑒發達國家和新興國家的城鎮化進程和近20年的人口遷移流動,預計中國人口流動還會持續相當長時間,并且不會在短期內縮小規模。超大城市人口規模將繼續增長,沿海的經濟中心地區人口將更為密集,而中西部和東北地區將由于青年人的持續流出導致人口老齡化加速。不過隨著流動人口構成的變化,可能在流動特征方面會與以往有所不同。
農村流向城市的勞動力是人口城鎮化的重要推動力量,未來還會有更多的農村人口遷往城市定居或就地成為城市居民。盡管在國家的規劃和政策帶動下,近幾年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但并不能改變多年形成的區域梯度格局,東部沿海地區的優勢地位并未改變,對年輕勞動力的吸引力依然遠超中西部。而80年代后出生的“新生代”農民工,也與上一代有所不同,他們更多人是為了見世面、學技術或離開農村到城市工作,更關注的是發展前途和提高技能,而非主要為了掙錢養家。
盡管很多地區近幾年連續增加農民工的工資,但工資收入并不是這些青年流動者考慮的唯一因素。除了更多就業機會和發展空間外,城市中的公共政策、醫療衛生服務、生活質量和社會文化環境等,都是吸引青年人的重要條件;為了孩子的教育留在城市,也成為相當多年輕流動父母選擇在城市中居留的原因。而東部沿海地區在這些方面無疑具有相對優勢。中國東部沿海地區對于高素質流動者具有更強的吸引力。
人口變化也會影響未來人口流動走向。在獨生子女比例較高、較為集中的地區,年輕人可能會首先選擇距離較近的城市就業,或在父母需要時遷回到離家較近的城市,因而減少跨省流動、增加省內流動。從對流動人口的需求角度看,東部沿海地區雖然己經人口眾多,但仍需要大量年輕勞動力,其主要原因是這些地區的人口結構己經老化,而且隨著共和國的同齡人步入老年,老化速度還會更快。從目前發展趨勢來看,這些地區的生育率長期走低、沒有明顯提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保障的完善,老年人健康狀況日益改善、壽命延長、死亡率進一步下降。因此,當地無法有效補充年輕人,老年人的遷出也基本不可能。在這種情況下,引入年輕勞動力雖然增加了人口數量,但卻是調節人口年齡結構、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唯一方法。
在全國工業化、城鎮化和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審視最近20年的人口流動形勢,雖然人口流動特征和流動人口構成發生了一些變化,但人口流動的區域模式和總體特征并未發生根本改變,預計未來也不會有顯著變化。其根本原因是,人口流動主要由經濟和人口因素所決定,也受到地形和氣候等條件的影響,這些因素都具有自身的規律或相對的穩定性,如沿海城市經濟中心的地位和城市人口老齡化的加速都是可以預見并基本不可能改變的。即使有各地政府不同政策的努力,無論是控制、推動還是引導,人口流動的大格局將不會發生突變。
注釋
[1]《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
[2]全國人口普查數據
參考文獻
[1]李玲.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國內人口遷移及其研究[J].地理研究,
[2]魏星,王桂新.中國東、中、西三大地帶人口遷移特征分析[J].市場與人口分析
[3]顧朝林,蔡建明等.中國大中城市流動人口遷移規律研究[J].地理學報
[4]胡英.從農村向城鎮流動人口的特征分析[J].中國經貿導刊,
[5]葉裕民等.中國流動人口的行為特征與城市化[R].第五次人口普查課題研究報告,2003:3.
[6]程海峰.流動人口社會保障問題初探[J].統計與決策,2005,(1):
作者簡介
王蓉(1993-),女,陜西渭南,陜西師范大學哲學與政府管理學院,2015級碩士,應用社會學與社會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