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成成
摘要:本文介紹了環保社會組織的概念;闡述了我國環保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總結了我國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社會治理的方式;最后,探討和分析了我國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社會治理時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環保社會組織;概念;發展現狀;問題一、環保社會組織的概念
環保社會組織,亦即民間環保組織,是以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為宗旨,從事各類環境保護活動,為社會提供環境公益服務的非營利性社會組織,包括環保社團、環保基金會、環保民辦非企業單位等多種類型。
環保社會組織在提升公眾的環保意識、促進公眾的環保參與、改善公眾的環保行為、開展環境維權與法律援助、協調環境利益沖突、參與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監督企業的環境行為、促進環境保護的國際交流與合作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已成為連接政府、企業與公眾之間的橋梁與紐帶,構建和諧社會,推動環保事業發展的重要力量。因此,社會組織是通過社會力量治理環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在環境社會治理中具有意義重大。
二、我國環保社會組織的發展現狀
目前,我國環保組織主要有兩種:一種具有較長的歷史和“半官方”的特色,如各類官辦的協會、學會、宣教中心等;另一種是由民間人士自發成立的 NGO。NGO 中影響力較大的包括自然之友、地球村、綠家園志愿者以及港澳臺的地球之友等。
由于政策因素,我國環保 NGO 名義上掛靠政府機構。但實際上,它們很多已經獨立運作,并在很大程度上與國際接軌。比如,在廈門 PX 項目、六里屯垃圾焚燒廠、上海磁懸浮工程等公共環保事件中,環保 NGO 的廣泛參與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力量。
目前,我國環保社會組織已經開啟與政府合作推進生態環保的跨越式發展新階段。比如,環境保護部舉辦環保社會組織培訓班,使環保社會組織全面了解宏觀環境形勢,掌握與政府進行理性、有效互動的方式和方法,傳授環境保護公眾參與領域的先進理論知識和豐富實踐經驗,以實際行動提升環保社會組織的能力建設,促進環保社會組織的發展。
三、我國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的方式
(一)宣傳教育
環保社會組織憑借來自民間、貼近民間的優勢,廣泛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活動,激發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興趣,引導公眾積極投身環境保護的公益事業。同時,環保社會組織發揮自身吸引和整合各種資源的優勢,積極開展保護物種多樣性、保護生態等環保專項活動。
(二)公益訴訟
環保社會組織參與公益訴訟是社會力量開展環境維權與法律援助的重要體現。公益訴訟是指為了維護公共利益而提起的訴訟。它是公共利益損害的一種民事救濟機制,主要適用于出現了民事侵權行為,致使社會公共利益遭受民事性質的損害,但沒有合適的原告提起訴訟的特殊情形。因此,環保社會組織成為了環境公益訴訟的主力軍。
(三)參與環保政策的制定與實施
環保社會組織憑借具有民眾基礎容易獲得輿論支持的條件,以組織化的行動影響國家關于環境問題的政策和決定,發揮作為參與者和監督者的作用。
四、我國環保社會組織參與環境治理的問題
(一)缺乏政策支持
我國對環保社會組織施行“雙重審批和管理”,導致許多沒有官方背景的民間環保組織,因找不到業務主管單位而無法獲得登記。身份的缺失或錯位,使得環保社會組織公信力受到質疑,無法按照民間組織的法律法規獨立開展業務活動。我國立法上鮮少對環保社會組織明確賦予相關實體權利,沒有賦予環保社會組織的環境公眾參與權,包括環境信息知情權、環保決策的參與權和公眾參與的監督和救濟三項權利,導致環保社會組織在實踐中行使起來“腰板不硬”,這極大的挫傷它們公眾參與的積極性。
(二)缺少制度支撐
我國在建立環保社會組織體系上剛剛起步,還沒有形成完善的環保社會組織體系,使得環保社會治理參與環境治理時缺乏制度支撐。我國缺少培育扶持環保社會組織的機制,沒有建立環保部門與環保社會組織之間的溝通協調機制,沒有拓展環保社會組織的參與渠道,更沒有制定和按照合理標準,為包括環保社會組織在內的社會組織活動人物和代表,提供參與黨代會、人代會以及政協會議的規范渠道和制度程序,讓社會組織在決策和監督層面發揮常規影響。總之,整個環保社會組織體系有待完善。
(三)資金和自身能力不足
環保社會組織的資金和自身能力不足導致其參與環境治理時操作性不夠,效果不佳。環保社會組織的費用來源,主要靠收取會費,其次是組織成員和企業捐贈,以及政府與主管單位撥款,再次是咨詢服務的微薄收入。同時我國環保社會組織的成員很少來自環境類相關專業,環保專業水平不夠,其在資源動員能力、組織管理能力、協調互動能力、危機應對能力、國際交往能力,特別是與各種環境保護相關的專業能力等方面也有所不足。因此,環保社會組織資金和自身能力不足已成為其參與環境治理的重要障礙。
(四)環境信息不公開
由于對政府部門相關環境信息了解不夠或不及時、對政策制定的背景不清、沒有介入前期工作的機制和渠道,導致大多數公眾和環保社會組織參與制定環境政策渠道不暢。重大經濟決策前期,社會輿論介入、社會專業人士和公眾代表參與,尚未形成有效的制度和規定,使得環保社會組織參環境治理往往是信息泄露后的“被參與”。環境信息不公開,導致環保社會組織環境治理參與度不高,環境治理效果不佳。
(五)公眾參與不足
政府倡導不夠、公眾環境意識和志愿服務精神不高、 對環保社會組織的地位與作用缺乏認識、環境非政府組 織自身對外宣傳不力等,都導致了我國公眾參與環保社會組織活動熱情不高,從而直接影響了通過社會力量治理環境問題的實際效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關于培育引導環保社會組織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2010年12月10日.
[2]肖曉春,蔡守秋.論民間環保組織在環境法治建設中的作用[J].求索,2009(4):125-12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