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躍慶
摘要:近年以來,濕地的面積逐漸減少,加強對于濕地的保護刻不容緩。在本篇中筆者將以濕地地區的自然保護作為切口,提出一些關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問題及建議。
關鍵詞:濕地自然保護區現狀;特征;解決措施
一、濕地自然保護區現狀
在對于濕地的保護區的所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之前需要對于濕地的保護區現狀進行一個初步的了解。其保護區的現狀如下:
(一)地理環境條件
濕地自然保護區地理環境較為優越。在氣候上,濕地自然保護區氣候適宜,大多屬于季風氣候區,有明顯的季節差異性變化,在不同的季節保護區景色也有其不同。在地形方面,濕地自然保護區地形較為平坦,在流水的沖擊下形成沖積平原,同時,正是由于沖積平原的的形成,土層較為深厚。利于農業的發展。同時,氣候適宜的田間,促使其林業的發展,在濕地保護區,植被覆蓋率較高。
(二)現有資源現狀
濕地保護區資源豐富。首先,鳥類資源豐富。在我國濕地保護區,由于其植被覆蓋率較高,鳥類的棲息地較多,利于鳥類的產卵繁殖,出現有較多的鳥類種類,例如:朱鹮、天鵝等珍稀鳥類,其種類高達140多種。
二、濕地自然保護區存在的問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濕地保護區存在的問題也是愈來愈多。筆者主要從設備資源、技術人員、人類破壞三個方面進行了初步的闡述。
(一)設施落后,資金匱乏
在現有的濕地自然保護區中,基礎設施落后,資金困乏,國家財政對于保護區補貼不足,以至于出現在濕地保護區的辦公人員沒有其獨立的辦公區域。同時,設備設施不足,在保護區需要對保護區域的水質、生物情況進行一定的監測,在現有的自然保護區中缺少監測的儀器,監測人員仍需根據傳統的經驗進行監測,缺乏精確性。再者,自然保護區需要有界碑來進行區域的劃分,但在實際情況中,界碑的數量也缺乏,在濕地保護區僅能依靠簡單的立牌標志進行區分。
(二)技術人員缺乏
在濕地保護區中,技術人員也相當的缺乏,在保護區中,對于技術人員的待遇相比在其他地區的工作待遇要低很多,在某一方面導致人員的減少,同時,濕地自然保護區多沼澤、洼地、森林等,在進行濕地考察時條件艱苦,技術人員再度流失。在監測中重要的兩部分就是設備與人才,而現狀處于監測設備落后、技術人員匱乏,對于濕地的保護而言無疑是極大地傷害。
(三)人為破壞嚴重
在現代社會中,人口激增,對于自然地索取也越來越多。在濕地范圍類進行不合理的開發,進行農業種植,導致濕地的面積不斷地減少,耕地面積增多,濕地遭到破壞在某一方面會造成局部氣候環境的變化。在農業種植的過程中,對于化肥、農藥的濫用,是水質遭到污染,水中的生物減少。另一方面,濕地本身具有蓄水作用,現在濕地面積不斷減小,蓄水能力減弱,加大洪水災害的威脅。再者,對濕地的植被砍伐破壞,植被減少,加大水土流失,同時動物的棲息地減少,生物的多樣性也隨之減少。現在濕地保護區遭受的主要威脅正是人類的不合理利用濕地資源帶來的。
三、解決措施及對策
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現狀中所包含的問題進行初步的分析以后,筆者現將針對其中包含的問題對策進行詳細的闡述。
(一)進行有針對的管理
對濕地自然保護區的管理過程中應進行有針對性的管理,濕地生態系統其中的包含面較廣,在保護的過程中應有重點的把握。例如:加大對鳥類資源的保護。在近年以來,隨著氣候環境的變化,鳥類資源種類逐年減少,在對濕地自然環境的保護過程中應將鳥類的的保護列為重點。在管理的過程中學會抓住其中的關鍵點,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規范管理,成立專門機構
在管理的過程中,要有一定的行為準則,使其達到規范化。對濕地自然保護區進行由專門機構的管理,強化管理機構。盡量做到其中的專人負責,以減少工作中的漏洞出現。同時,一旦出現問題在問責的方面,可采取直接問責,這樣一來也能提高工作效率。
(三)加強法律體系構建
在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過程中,也需要采取以法律為主的強制手段,增加保護的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于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進行法律處罰,以法律為約束,增加人們的保護意識。
(四)加大資金投入力度
在濕地自然保護區域,出現資金不足、設備落后、技術人員匱乏等情況。對此問題的解決需要國家財政加大對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財政支出,在財政支出加大的情況下,增加對于監測設備的購買,同時,增加對于技術人員的技術培養以及待遇收入,不斷地吸引新的技術人員的加入。建立獨立的辦公區域,能進行固定的辦公,再者,購入更多的界碑,確立明確的區域界線。
總結
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濕地的環境破壞對于人類損失是巨大。濕地的破壞,引起生物多樣性的減少,引起氣候的變化,生態系統也將受到傷害,產生一系列的連鎖反應。于我們而言,我們應加大對于濕地自然保護區的保護,不僅僅是從思想層面上的轉變,同時,在行動上也應有所變化。
參考文獻:
[1] 楊永興.從魁北克2000一世紀濕地大事件活動看21世紀國際濕地科學研究的熱點與沿[J〕.地理科學,2002(2)23一28:
[2] 潮洛蒙,李小凌,俞孔堅.城市濕地的生態功能[J〕.城市問題,2003(3):10一13.
[3] 余國營.濕地研究進展與展望[J〕.世界科技研究與發展,2000(3):64一69.
[4] 鄭昕,董海艷. 自然保護區績效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以吉林龍灣國家級自保護區為例. 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8,36( 8) : 21-24.
[5] 環境保護部自然生態保護司. 全國自然保護區名錄( 2011) . 北京: 中國環境科出版社; 2012.
[6] 孟憲宇.測樹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6:132- 139.
[7] 中國林業部.林業專業調查主要技術規定[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0:100- 102.
[8]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云南省思茅松、蘭桉、赤桉、直干桉人工林調查常用數表[Z].199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