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林 編輯/蘇二
腫瘤精準康復導航有效提升癌癥患者康復率
文/王維林 編輯/蘇二

王維林
副研究員,曾任上海市兒童醫院內科醫師,上海市衛生局科研處主任科員,上海市腫瘤研究所所長、書記,兼任上海市抗癌協會副理事長、上海醫學會腫瘤靶分子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等職務。以第一責任人先后承擔上海市科研項目3項,參與課題多項,發表論文多篇,獲市級二等科技獎勵一項。
目前主要從事腫瘤精準預防和康復研究,首次提出“腫瘤精準康復導航”(簡稱GPSR),獲國家版權登記。并在腫瘤康復指導實踐中已取得預期成效。
全國癌癥防治辦公室調查數據表明:臨床上約有70%的癌癥患者在確診時已經發現轉移。在臨床手術、放化療后的3個月內轉移復發的比例更高達30%。而6個月到1年內轉移復發的比例高達69%以上。85%的癌癥患者死于癌轉移與多次復發。國內腫瘤5年生存率僅30.9%。
因此,阻斷或延緩腫瘤轉移、復發時間,提高生活質量、提升生存率是腫瘤康復的關鍵。
但是,這一時期往往是患者和家屬最為盲目的時期。治療后的各種心理與生理反應、藥物不良反應,加之營養攝入及保健養生的盲從,使康復效果不盡人意。

世界衛生組織證實,腫瘤是基因病。大量的研究證明,腫瘤發生在器官組織、表達在細胞、根源在基因。因此腫瘤的康復過程是長期的、緩慢的。
如何才能提高康復效果呢?首先就需要了解腫瘤是如何發生的,了解環境因素、生活方式、藥物、家族史等哪些對自己是產生傷害的危險因素,因為個體的差異,也就是基因的差別,即使雙胞胎也存在差別。因此,相同環境和飲食的攝入對不同個體影響也是存在較大差異的。譬如,同樣的藥物對某些人有作用,而對其他人卻沒有任何效果,還會產生不良反應。又譬如腫瘤靶向治療只對基因突變的患者有效。所以必須清楚地了解自身的差異情況并評估自身的康復能力,才能達到有效康復。
不同于以往的腫瘤康復,腫瘤精準康復導航整合了基礎醫學、分子生物學、流行病學等多學科的研究成果。從遺傳學、細胞學、營養學、康復醫學、傳統醫學等多學科、多角度思考,結合臨床醫學與基因、細胞的關聯性,創造性地提出了腫瘤康復中的再預防與強化細胞保養、護理和康復的新理念。應用基因檢測及細胞分子檢測技術探索腫瘤形成源頭,并對細胞早期變化情況進行監控,評估細胞營養平衡能力,給予必要的營養支持。再結合傳統中醫在腫瘤康復中的既有效果,形成中醫為主,有科學結論為依據的多學科協作團隊,打造個體化、立體化、一體化的腫瘤精準康復方案,有效提升康復效果。
鄭女士,62歲,卵巢癌患者,多年入睡困難,排泄不暢,安定片從每晚一片加量到每晚五片。最近一年常感乏力、易頭痛,病情有發展的趨勢。基因檢測分析后,發現鄭女士對于鎮靜催眠類藥物屬不良型代謝,藥物易蓄積體內而產生較大不良反應,解毒排毒能力及免疫系統保護能力均低下,細胞早期事件提示衰老細胞呈增長趨勢,DNA甲基化正常。通過腫瘤精準康復導航,經一段時間提升解毒排毒能力,采取加強抗衰老及提高免疫力的措施,現鄭女士每晚已能安然入睡,無需安定類藥物介入,臨床指標提示病情穩定。
53歲項某患肝硬化多年,在某醫院門診診治,定期B超或磁共振檢查,預防肝癌。近期出現體虛,乏力現象,磁共振未見癌變。醫院在合作中推薦進行腫瘤精準康復導航。
基因檢測分析顯示,患者亞硝胺類致癌物質代謝能力及黃曲霉素代謝能力弱,易使這類食物中所含的致癌物質蓄積體內而致癌。其自身免疫保護能力弱,突變細胞抑制能力也弱,極易促使肝硬化向肝癌轉化。細胞早期事件每月監測隨訪,至第四次,發現衰老細胞從5.01上升至21.27,DNA甲基化從個別指標陰性到多點陽性。專科組懷疑癌癥形成,建議調整飲食,規避致癌物,即時影像檢查。后經手術病理證實,磁共振發現肝臟部位有一個1.5cm的占位腫塊,位于肝門處。術后監測,衰老細胞趨于穩態,甲基化轉陰。目前按照腫瘤精準康復導航的指導在進行康復中的再預防和干預中。
45歲的王先生,愛吸煙,煙齡有20多年,時有咳嗽伴咽部瘙癢,一直沒在意,一次偶然體檢發現肺部結節10.5mm×7.5mm,性質待排,醫院建議手術。但王先生性格固執不愿開刀,家人帶其來專科就診。
基因檢測分析后發現王先生煙草類致癌物質代謝及抗衡能力、多環芳烴類致癌物質代謝能力均弱,顯示其對煙草、汽車尾氣、裝修環境及含有多環芳烴類物質均屬敏感,這類環境致癌物質對于王先生的體質,難以代謝排除、易蓄積體內而致癌,應當規避。此外,王先生抗炎癥能力極弱,容易誘發炎癥性疾病。細胞早期事件監測發現,王先生衰老細胞指數偏高,需要定期監控。
專家組給出精準康復方案與具體指導,必須戒煙,遠離環境致癌物。適當運動提高抗炎能力,加大抗衰老營養飲食。半年后CT顯示結節較前無明顯增大,咳嗽、咽炎情況已明顯好轉,衰老細胞指數穩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