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芳,張秀云,梁 軍
(1.成縣林業站,甘肅隴南742500;2.成縣林木種苗管理站,甘肅隴南742500)
成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及問題對策
王淑芳1,張秀云2,梁 軍1
(1.成縣林業站,甘肅隴南742500;2.成縣林木種苗管理站,甘肅隴南742500)
文章介紹了成縣林下經濟發展現狀,分析了成縣林下經濟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發展對策。
林下經濟
成縣位于甘肅省東南部隴南山區中部,地處北緯陜、甘、川3省交界的秦巴山區,屬暖溫帶半濕潤氣候區,全縣國土面積16.78萬hm2,其中林地面積約11.3萬hm2,森林覆蓋率48.2%。通過多年開展的天然林保護、荒山植樹、亞行、退耕還林、退耕還林后續產業和長江上游生態保護等項目的實施,現有生態林6.6萬hm2,以核桃為主的經濟林面積約4 000 hm2。其中2017年核桃堅果產量2.15萬t,產值4.14億元,人均收入2 247元。
目前林下經濟發展面積約有3.092萬hm2,主要模式有林糧、林苗、林菜、林藥、林菌、林禽和林畜間作,另外還有林業觀光旅游。林糧間作是成縣傳統的套種模式,面積約2萬hm2,主要是核桃園套種小麥、油菜、黃豆、玉米、馬鈴薯等,在全縣均有分布,隨著近年來核桃樹長大,大多逐漸郁閉,套種面積逐年減少。林苗間作面積約3 334 hm2,主要是果園內套種果樹苗和園藝花卉苗木。林菜間作約有3 334 hm2,主要套種的是以大蒜為主的蔬菜,主要分布在川壩丘陵區鄉鎮。林藥間作主要有桔梗、金銀花、牡丹、芍藥等;林菌主要有木耳、香菇、羊肚菌、茯苓等,林藥和林菌間作面積約1.092萬hm2,主要分布在北部和南部的淺山區鄉鎮。林禽、林畜間作約有2 000 hm2,主要以養殖中蜂、土雞、鵪鶉、旱鴨、豬等為主,多在山地丘陵地帶。林業觀光旅游產業現有70多處,主要以林下果蔬采摘、林下花景觀光、林區農家樂餐飲為主,是近年來發展極為迅速的新型產業,林下觀光多建在森林資源豐富的貧困地區,利用優美自然風光,帶動了經濟發展,有利于扶貧開發,是近年來扶持推廣的發展模式。
由于沒有對適宜發展的林下資源進行詳細清查,對林下植物的種類、分布情況、儲量都不甚清楚,同時沒有制定統一的林下資源開發規劃,造成現有林下產業的盲目發展。而大多投資農戶也缺乏具體的科學規劃、前期論證和市場調研,項目投資多由于盲目而失敗。
林農多是對發展林下經濟熱情很高,但由于缺乏啟動資金,或后續投入資金不足,導致林下經濟發展裹足不前,并且林隙種養大多數在山區,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不完整,不配套,從而制約了林下經濟的快速發展。
目前,成縣林下產業發展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如林下套種藥材,食用菌栽培,林禽等產業由于嚴重缺乏科學技術指導,多是管理粗放,導致效益不高,資源浪費。
與流轉面積相比,專業合作社、公司、和家庭農場等發展林下經濟規模較小,輻射帶動作用不強,整體發展水平較低,側重于傳統的種植業、養殖業和林產品采集。缺乏林產品精深加工企業,企業。如每年有約2 000余戶的林農從事采集中藥材、山野菜和山野果等,但多只為本縣居民和各餐飲業提供,很少部分銷往周邊地區及省會蘭州。由于缺乏精加工、深加工企業,盡管口碑很好,但市場競爭力不強。
只有在搞清資源底數的基礎上,結合市場調查,才能根據現有資源和市場需求擇優開發。如南部山區適宜栓皮櫟發展,不但可采生漆(土漆),栓皮櫟還能做栽培茯苓的培養基,枝梢可制作培養黑木耳的原料,栓皮可以制作軟木塞。利用南北二山箭竹分布廣泛的有利條件,發展竹編藤編等適合當地的林業產業。南部林區可在宋坪鄉田柳村原有野生玉蘭(辛夷)群落的基礎上,人工培植玉蘭群落;在雞峰山系延伸至天壽山脈保護、發展野生杜鵑、鳶尾、野生百合、射干;北部林區依托牛心山、鞍山風景區,發展以油用牡丹為主,結合茯苓,苦參等中藥材的種植,同時保護、發展香水洞景區周邊黃家河流域的野生玉蘭和海韭山山系的野生杜鵑;中部川壩區東依甸山風景區,西依西狹4A風景區,苗木花卉觀賞園和林果套種采摘園,進一步提升現有的70余家農家樂服衛生和務水平,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為農民增收脫貧開啟了致富之門。
要制定支持林下經濟發展的優惠政策,在林業資源的提供、收費、資金、技術等諸方面提供支持。重點扶持大戶、示范戶、龍頭企業。緊抓雙聯貸款、婦女小額貸款等金融扶持政策的良好機遇。同時,積極爭取各類林下經濟項目,扶持農民發展林下產業。
大力引進推廣林下經濟新技術、新品種、新模式,增加產品的科技含量,加強科技指導。經常組織專家和技術骨干深入林區現場指導,傳授技術,推廣普及林下種植、養殖技術知識,提升科技服務能力和水平。組織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種植養殖大戶等進行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等質量認證。縣林業和農牧等單位可通過選派業務骨干到產業化龍頭企業、林業專業合作社組織、林間種植、養殖大戶掛職,開展一對一幫扶活動。
以培養大戶、專業合作社和企業作為示范,帶動以農戶擴大基地,采取“公司+基地+農戶”或“合作社+基地+農戶”或“合作社+農戶”等生產經營模式,建立加工基地,延伸產業鏈條。在不改變林產品品質、品相的前提下,突出地方特色,提高市場競爭力。要科學采集,永續采集,要嘗試開展山野菜的馴化工作,引導有志于林產品馴化繁育的人員在林中空地適生區域成片種植,依托縣域電商平臺,為更大的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產品。
成縣屬秦巴山特困片區,也是全省58個扶貧攻堅片區縣之一。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是促進農民增收,提高貧困地區自我發展能力的根本舉措,是實現生態保護脫貧、特色產業脫貧的有效途徑。充分利用成縣豐富的森林資源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發展林糧、林菌、林藥和林業觀光等循環經濟,帶來了近期得利、長期得林的綜合效應,極大地化解了森林資源的生態性、公益性與農民利用林地發展經濟的矛盾,實現了和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