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卓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520)
助力南嶺山區升級小品種大農業的實證研究
王 卓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廣東廣州510520)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開啟了基于產業綜合項目的創新創業人才培育模式。作者以創新創業學院、學生團隊和廣州某農業有限公司、郴州市某有限公司4方聯合發起農耕項目組為實證研究對象,探尋高校雙創教育改革與產業升級發展相結合的新路徑。
南嶺山區精準扶貧 產業綜合項目 知行合一雙創教育 農耕食材 農耕精神
廣東食品藥品職業學院創新創業學院于2016年11月正式組建農耕項目組,由創新創業學院、學生團隊和廣州某農業有限公司、郴州市某有限公司聯合發起。
農耕項目組以南嶺山區傳統農耕產品為研發基礎,以綜合創新的農業實踐項目為載體,其意義和價值如下。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積極發展現代農業,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若干意見》(2007年一號文件)中指出:“農業不僅具有食品保障功能,而且具有原料供給、就業增收、生態保護、觀光旅游、文化傳承功能”。在2009年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論壇上,陳曉華副部長指出:“在現代化進程中,傳承農耕文化,汲取傳統文化的精華和有益成分,對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發展現代農業,是重要的精神資源和必不可少的文化滋養”。夏學禹指出:“農業,在生產人類賴以生存的食品及工業原料的同時,也傳承著文化和文明,農業的多樣性和多功能性需要人們不斷地認識、正確地對待、科學地利用”。
固然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農業生產技術有了長足進步,但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的農產品品質保障和質量安全、自然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逐漸凸顯。現代農業大量使用農藥、化肥、除蟲劑、除草劑等化學品,不僅危害到生態平衡生物鏈的保護,也危害到了人類自身的生活和身體健康。農業可持續發展問題受到了挑戰。
隨著產業可開發資源日益趨緊,農業發展倚賴資源紅利的優勢越來越小,土地、環境、生態鏈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過往掠奪式開發的產業發展方式將難以為繼。
日本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將“三農”政策調整為:農業不再追求產量;而是食品安全、農村生態環境的保護、農民素質的提高。所以,我國要實現農業的產業可持續發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全面提升,生態環境的穩步改善,就要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充分挖掘現代技術與古法農耕的內在聯系,借鑒和吸納中國傳統農業生產的精華,傳承和發揚古法農耕的精髓,重視生態環境的保護,遵循自然規律,減少并逐步擺脫對化學品的依賴,發展生態農業,重視增長速度與質量安全的全面協調。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指出“扶貧要實事求是,因地制宜”。2015年1月在云南考察時,他再一次強調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讓貧困群眾真正得到實惠。“十三五”規劃建議也明確指出,要通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實施,幫助7 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逐漸脫貧,且充分發揮政策和制度的優勢,堅決打贏全面脫貧攻堅戰。2017年一號文件指出要做大做強優勢特色產業,把地方土特產和小品種做成帶動農民增收的大產業。
“精準扶貧”的工作關鍵是要把真正的貧困家庭和貧困人口找出來,采取有針對性的幫扶措施,實現脫貧。實現脫貧項目的安排,要充分針對每個貧困家庭的致貧原因,對幫扶措施和脫貧手段進行科學化動態管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則是以“供給側”為改革突破口,在制度、機制與技術3個層面推進結構性改革,解決市場供需不匹配的問題,營造充滿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實現經濟的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
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背景下,精準扶貧工作就是要為南嶺山區建立針對脫貧能力提升的長效造血機制,創新助力扶貧。針對南嶺山脈優越的自然環境和分散的農耕資源,只有因地制宜,授人以漁,通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把產業資源做深,產業鏈做長,才能帶領當地農民轉“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才能擺脫“年年扶貧年年貧”的怪圈。

圖1 陡峭的農產品需求曲線

圖2 水平的農產品需求曲線
一方面,南嶺山區由于受地理生態環境制約,土地布局分散、利用效率低下,導致產業無法實現規模化、集約化和產業化;產量小、質量差、品種少;生產成本高、生產效率低、生產設備陳舊。另一方面,由于南嶺山區農民家庭缺乏基本的資金積累,只有依靠出售自有農產品維持家庭再生產和生產再投入。而受鮮活農產品不易保存、銷售渠道有限、市場供需信息不對稱等因素影響,農民無法掌控農產品的市場定價權,甚至連賣給誰都無法掌控。
根據經濟學市場理論,作為日常生活必需品的農產品原本屬于需求彈性小,價格彈性大(見圖1)的產品,但是當農產品銷售是由千家萬戶的個體小農生產者來進行時,農產品收購市場就變成了一個擠滿大量賣家的買方市場。買方市場意味著單個賣家面臨的是一條沒有需求量波動的水平需求線,單個賣家無法控制價格(圖2),因此農民就喪失了農產品價格的“話語權”,制約了家庭增收。
要解決農民對農產品價格“話語權”的問題,最根本的做法就是減少農產品賣家數量,使收購市場上那條被拉平了的需求曲線重新陡峭起來。也就是要增強農民的組織程度,把分裂的千家萬戶小農生產者重新組織起來,建立由農民組成的農產品“歐佩克”組織,把市場關系內部化。通過強化專業合作組織的市場運作能力,實現農業生產組織的縱向一體化和銷售合作組織的橫向一體化,提高農產品議價能力。
正如美國考夫曼創業基金會所定義的:創業不是孤立的行為,創業教育將不同學習領域的內容進行融合,將理念和技能相結合,讓被教育者變得更加強大。它幫助被教育者識別那些被別人忽視的機會,使其有足夠的洞察力將他人猶豫的事付諸行動。教育內容包括風險面前的機會識別、資源的整合、企業的建立與創新開發、企業管理等。
大學開展創業教育的核心目的在于引導年輕人將雄心和才華遠離空想、付諸付之行動,識別和跟進社會變革,像企業家一樣地思考與行動。將以項目為切入點的教學方式引入到創業教育領域,是為了跳出傳統的課堂理論講授模式,引入真實或模擬的項目,讓學生在團體及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的通過實踐活動,邊做邊學,在“干中學”(LearningByDoing),掌握知識及技能。
基于產業的綜合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模式之于傳統創業教育模式的優勢顯而易見,意義重大。“干中學”的模式不但有利于幫助學生建立各相關學科領域之間、課內學習與課外輔助學習之間、學術知識與項目實踐之間的聯系,提高創業教育的實際效果,從長遠來看,更能在全社會建立起創新創業的氛圍與意識,促進創新的產生與社會的進步。在高校雙創教育改革推進的當下,推行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模式有一定的必要性與緊迫性。
該研究建立的連接從田間到餐桌的平臺,既是搭建教學相長雙創教育實踐平臺,探索知行合一雙創教學模式;又從供給側入手探索山區精準扶貧實現路徑。
山區小農化生產將在項目的不斷引導和推動中轉型升級,有助于開展農產品生產的標準化操作,有助于推動農業信息采集及技術標記等程序及安全農產品認證工作,最終實現農業生產的轉型升級。
近年來我國食品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廣大消費者的健康安全與企業的長遠發展都受到了嚴重危害,公眾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關注和擔憂,對農產品品牌的信任度普遍不高。
另一方面,隨著國民素質與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我國已進入第三次消費結構升級轉型階段,食品健康的生態意識明顯增強,品質好、有個性、天然無污染的農產品得到了越來越多消費者的認可。
作為農產品安全的基礎,農產品安全生產是關鍵。要解決南嶺山區農產品生產農戶多、規模小、生產地區分散,農產品安全監管難等問題,生產的標準化是治理農產品安全問題的根本之策。
將分散生產引導為標準化生產,通過建立“鄉賢—村社—企業—生產基地”的生產模式,讓“農民種的來,讓企業劃得來,讓百姓吃的來”。標準化生產也有助于開展農產品可追溯體系內信息采集及技術標記等程序及安全農產品認證工作,確保源頭產出優質、生態、安全的農產品。
該研究旨在搭建一個連接田間和餐桌的平臺,打造一個輸出農耕生產和農耕食材標準的國內企業世界品牌。
該平臺一方面,作為南嶺山區村寨地方特色農產品信息考證、產品開發、撮合定制的農產品營銷平臺,將山區分散生產引導為標準化生產,承載基于商業倫理的山區精準扶貧實現路徑探索;另一方面,作為教學相長、知行合一的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引入真實或模擬的綜合項目,讓學生在團體及真實或模擬的環境中邊做邊學,承載基于教學倫理的雙創教育研究。
組建項目小組,讓學生參與到綜合項目工作各個環節中,通過實踐活動,在“干中學”,最終掌握創業知識及技能。
通過項目化管理,逐一開發南嶺山區村寨個性散居資源、培育個性產品,滿足消費結構升級后,市場出現的新的健康需求和娛樂需求。
通過保護活化傳承農耕精神,實現南嶺山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
考證并完善南嶺山區各村寨的農產品信息,結合各村寨的獨特優勢,因地制宜開發個性化農產品,為認種認養定制型農產品營銷做充分的供應準備。
通過建立C2B反向定制模式,滿足個性化消費需求,合理提高農產品銷售價格,把產品定價權交回給農民。
通過開放生產溯源、品質監控和檢測等手段,探索農耕生產及農耕食材信用體系和信用機制的建立途徑。
調動政府、市場、資本等外部力量,調動村民、鄉賢、村社等內生力量,探索南嶺山區精準扶貧實現路徑。
保護、活化、傳承農耕精神,重建餐桌信用機制滿足消費新需求,激活精準扶貧內外部動力。
創新創業實踐引領產業轉型,助力個性散居資源升級定制型農業,探索知行合一人才培養模式。
精準扶貧一頭連著供給端,一頭連著需求端。本研究將探索如何用好供給側改革的利器,在調動農民參與積極性,保留山區資源差異性,創造有效供給的同時,發掘消費升級新需求,加大新型農產品的消費力度,改善農產品市場供求關系。
為了推動區域特色農產品營銷,本研究還將搭建一個連接從田間到餐桌的平臺,以第三方身份進行南嶺山區村寨農業生產資源信息考證,降低消費者信息獲取的成本;推動農產品定制撮合交易,把原有的農業生產轉變為認種認養個性化農業生產服務,讓消費者親自參與到農產品生產和加工過程中,眼見為實,增強產品信任度,降低食品信息溯源成本;逐步建立和完善農產品信息可追溯與安全認證雙重體系,真正解決消費者對農產品安全的質疑和不信任。
該研究將基于產業的綜合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模式融入到創業教育中,將項目式教學過程融入到平臺運營中,通過整合項目資源和教育資源,設計或選擇部分商業性項目,讓學生在企業導師和專業教師的帶領下和指導下參與項目的經營與運作,加強課堂外“行動教學”的非正式學習,于工作過程中培養創業理念與技能,獲取更多的隱性知識,實現前文提到的“干中學”。
中期成果:形成項目方案,開展從供給側入手助力南嶺山區村寨個性散居資源升級小品種大農業的機制研究;開展基于供給側改革的產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的對策研究與路徑選擇研究。
最終成果:實現南嶺山區村寨個性散居資源的升級轉型,發表學術論文,形成研究結題報告。
南嶺山區的扶貧開發工作不僅是經濟問題和民生問題,更是民族問題和政治問題。本研究將通過精準識別、精準幫扶、精準管理和精準考核,多要素聯動,建立山區農村自身的造血機制,探索并逐步建立精準扶貧工作的長效機制,從根本上消除導致貧困的各種因素和障礙,最終幫助南嶺山區實現可持續脫貧的目標。同時,該研究將培育一批不同學科背景的專業化的創業人才及創業教育師資。
該研究的成果將成為廣東、湖南兩省扶貧事業取得的重大成果,為兩省省推進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完成提供有效支撐。
該研究將為廣東、湖南兩省農業產業升級發展研究、產業人才培養方案與培養模式研究、區域創新體系研究、地方高校教學研究、科技部門項目科研等提供針對性強、措施有效的基礎資料。
該研究的研究成果將對于廣東、湖南兩省創新型產業人才培養路徑提供有效解決方案,尤其對粵北韶關、清遠、河源等地區新農業人才模式探索與實踐方面有著重大的戰略影響意義。
該研究將依托南嶺山區優勢農產業,在畜牧業、家禽養殖業、種業方面取得更進一步的科技研究成果。
[1] 夏學禹.傳承農耕文明,保持生產生態生活的和諧.農耕文化與現代農業論壇,2009
[2] 王莉珍.20世紀80年代日本對外貿易政策調整研究.蘇州,蘇州大學,2005
[3] 陳輝,張全紅.基于多維貧困測度的貧困精準識別及精準扶貧對策—以粵北山區為例.廣東財經大學學報,2016,31(3):64~71
[4] 馬海濤,王晨.基于供給側的精準扶貧財政政策研究.當代農村財經,2016,(6):10~16
[5] 李玉鳳,王廣金.農民沒有農產品價格“話語權”之我見.合作經濟與科技,2010,(8):96~97
[6] 許朗,貢意業.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模式探索—項目參與式創業教育.學術論壇,2011,34(9):213~217
[7] 徐嵐.高等院校發展創業教育的意義和途徑.《考試周刊》,2011,(82):197~1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