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冰 熱莎來提 趙敏
【摘要】 目的 探究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情況。方法 回顧性分析21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的臨床資料, 對不良反應患者年齡分布情況、不良反應藥物種類、臨床表現、聯合用藥及不良反應發生時間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210例精神病患者中, 青壯年藥物不良反應率明顯高于中老年患者;患者共涉及到13種抗精神病藥物, 藥物不良反應以奧氮平為主, 占33.3%, 其次為利培酮、喹硫平, 分別占22.9%、12.9%;藥物不良反應臨床表現主要以白細胞減少(52.4%)、心肌損傷(11.4%)、肝功能異常(10.0%)尤為常見;出現藥物不良反應時間于用藥后6~10 d居多, 占36.2%。結論 社區精神病患者在治療1周左右出現藥物不良反應, 多集中于青壯年, 奧氮平藥物不良反應最高, 多累及血液系統與心血管系統, 應加強對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關注與分析, 合理用藥, 降低不良反應率,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 社區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01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ZHANG Bing, RESHALAITI, ZHAO Min. Xinjiang Mental Health Center, Urumqi 830002,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and study th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Methods Clinical data of 210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was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and comprehensive analysis was made on age distribution of adverse reactions, drug types,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drug combination and occurrence time of adverse reactions. Results Among 210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young adults had obviously higher incidenc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han middle - aged patients. There were 13 anti-psychotic drugs involved, and the mai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as olanzapine, accounting for 33.3%, followed by risperidone and quetiapine, respectively accounting for 22.9% and 12.9%. The main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were decreased leukocytes (52.4%), myocardial damage (11.4%), abnormal liver function (10.0%). The occurrence time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 mostly was 6~10 d after medication, accounting for 36.2%. Conclusion After 1 week of medication, adverse drug reactions shows in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and it is more concentrated in young adults. The highest drug adverse reaction occurred in olanzapine, including hematological system and cardiovascular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attention and analysi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community psychiatric patients, along with rational drugs use, can reduce the rate of adverse reaction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Key words】 Community psychiatric; Adverse drug reactions
作為臨床中一種極為常見的心理障礙疾病, 精神病主要表現為意志、情感及認識等方面的持久性異常, 嚴重者甚至存在自殺傾向, 其發病率呈現出逐年增高的趨勢, 進入21世紀, 精神病患病率已經達到16.36%[1],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通常, 經過醫院系統性治療, 大部分患者能夠恢復健康, 部分患者臨床癥狀盡管有所緩解, 然而會遺留后遺癥, 需回到社區治療。相關研究表明社區精神病患者在治療過程中容易發生藥物不良反應, 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與身心健康。為探究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情況, 研究選取收集的210例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的社區精神病患者進行綜合分析, 并對研究結果做出相應總結,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研究收集2015年10月~2016年9月210例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的社區精神病患者, 男88例, 女122例, 年齡17~78歲, 平均年齡(43.5±11.5)歲。其中精神分裂癥82例(39.0%), 阿爾茨海默病63例(30.0%), 癔癥34例(16.2%), 心境障礙19例(9.0%), 其他類型精神病12例(5.7%)。所有患者均符合精神病的臨床診斷標準[2]。此次研究經過醫學倫理會的支持, 患者及患者家屬均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對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社區精神病患者的年齡、性別、不良事件等基本資料進行整理, 收集其用藥情況與不良反應情況。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的觀察方法嚴格按照副反應量表(TESS)進行[3], 其篩選標準如下:①使用抗精神病藥物后出現不良反應;②與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類型相符;③停止服用抗精神病藥物后癥狀得到緩解;④聯合用藥需排除其他藥物帶來的不良反應。
2 結果
2. 1 患者年齡分布情況 210例存在藥物不良反應的社區精神病患者中, 有69例年齡在17~30歲, 占32.9%, 31~40歲為64例, 占30.5%, 其藥物不良反應主要集中在青壯年, 青壯年藥物不良反應率明顯高于中老年患者。見表1。
2. 2 患者藥物種類情況 21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共涉及到13種抗精神病藥物, 藥物不良反應以奧氮平為主, 占33.3%, 其次為利培酮、喹硫平, 分別占22.9%、12.9%。見表2。
2. 3 患者臨床表現情況 21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臨床表現主要以白細胞減少(52.4%)、心肌損傷(11.4%)、肝功能異常(10.0%)尤為常見, 部分患者出現心動過速、心動過緩、錐體外系反應等不良反應。見表3。
2. 4 患者聯合用藥情況 21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中有61.4%為兩藥聯用, 25.7%為三藥聯用, 單項用藥占6.7%。見表4。
2. 5 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時間情況 210例社區精神病患者出現藥物不良反應于用藥后6~10 d居多, 占36.2%。見表5。
3 討論
目前, 臨床中對社區精神病患者的治療多以抗精神病藥與抗抑郁藥為主, 精神病患者病程較長, 需長期用藥, 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的種類與發生率。臨床研究表明, 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率為15%~20%, 嚴重影響著患者的身心健康[4, 5]。通常, 抗精神病藥物主要是通過中樞神經系統及其他神經遞質發揮藥理作用, 必須加強對精神病藥物不良反應的有效控制,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此次研究顯示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在各個年齡段均有分布, 且青壯年藥物不良反應率最高, 明顯高于中老年患者。患者的年齡不同, 其體內血漿蛋白與藥物的結合能力也呈現出明顯的差異性, 進而造成不良反應率的差異。且不良反應率最高的藥物為奧氮平, 其次為利培酮、喹硫平等, 上述藥物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 不良反應率也相對較高[6]。另外社區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臨床表現多為白細胞減少、肝功能異常、心動過速、心肌損傷等, 累及到血液系統、心血管系統及泌尿系統等, 且不良反應多在用藥1周左右發生。目前在對社區精神病患者治療過程中不良反應多以兩藥聯用為主, 因此, 必須加強用藥合理性, 對患者進行定期監測, 對不良反應做到及早發現與預防[7-10], 控制不良反應率, 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 抗精神病藥物在社區精神病患者治療中不良反應多, 應加強用藥監測, 避免藥物聯用, 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率, 提升患者生存質量。
參考文獻
[1] 張大平. 氟哌啶醇應用于住院精神病患者的不良反應與護理分析. 中國醫藥導報, 2015, 16(19):159-161.
[2] Lucca JM, Ramesh M, Ram D, et al. Incidence and predictors of adverse drug reactions caused by drug-drug interactions in psychiatric patients-An empirical study. Pakistan Journal of Medical Research, 2015, 19(1):29-35.
[3] 徐夢丹, 張衛敏, 邱暢. 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依從性評價及其影響因素分析. 中南藥學, 2015, 18(8):876-880.
[4] 徐夢丹, 張衛敏, 邱暢. 廣州番禺地區精神病患者藥物治療狀況調查分析. 廣東藥學院學報, 2015, 31(4):508-511.
[5] 朱玉梅. 右美托咪定對精神病患者全麻蘇醒期應激反應的影響. 中國新藥與臨床雜志, 2015(8):610-613.
[6] Patel TK, Bhabhor PH, Desai N, et al. Adverse Drug Reactions in a Psychiatric Department of Tertiary Care Teaching Hospital in India: Analysis of Spontaneously Reported Cases. As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2015, 17(6):42-49.
[7] 王海燕, 陳海. 不同血型精神病患者服用氟哌啶醇引起肝損傷特點分析. 實用肝臟病雜志, 2016, 19(6):722-723.
[8] 葉鳳珍, 張素娟, 陳遠嶺. 麻仁軟膠囊治療抗精神病藥物所致便秘的臨床觀察. 中草藥, 2016, 47(14):2502-2505.
[9] 張冬陽. 老年精神病患者藥物不良反應302例觀察與護理. 中國民康醫學, 2010, 22(14):1848-1849.
[10] 王廷玉, 潘朝霞, 何秀貞, 等. 住院老年精神病患者用藥調查與分析. 中國當代醫藥, 2012, 19(20):193-194.
[收稿日期:2017-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