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霞
摘 要:新媒體時代對公文寫作提出了新的高標準要求,公文不再單獨呈現為枯燥呆板、嚴肅生硬的面孔,而是打破公文寫作在構思布局、行文等審美上存在的問題,保持公文的形式美、實用美,為公文注入靈活美,體現時代審美風尚與大眾審美情感,使公文受眾群體更樂于接受,以期最大限度發揮公文的使用價值。
關鍵詞:新媒體;公文寫作;美學
新媒體是依托數字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新技術的新型媒體形式、軟硬件或信息服務方式,例如,網絡電視、手機電視、移動電視、虛擬社區、博客、播客、搜索引擎、簡易聚合等。[1]新媒體的特點是數字化、網絡化、個性化,優勢是快捷便利,受眾廣泛,互動性強,更新及時。在信息飛速發展的新媒體時代,傳統的公文寫作如不與時俱進,就無法充分滿足時代需求。
我國美學大家朱光潛說,公文是有審美的。新媒體時代,公文美學特征呈現了多樣性,其內涵也逐漸豐富。公文寫作要注重審美觀照,塑造公文新形象也越發彰顯出其現實意義。
1 新媒體時代公文寫作在審美上存在的問題
1.1 缺乏審美追求,恪守制式套路章法,遣詞造句失準失當,導致文風老舊暗淡。《左傳》有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新媒體時代下,傳播速度快,公眾評論公開透明,公文寫作要避免言之無物。在求真務實的嚴謹表述中具有審美趣味的公文用詞必須精準,富于辭采,能在有限的文字語言信息中更精妙地傳遞豐富的意蘊和內涵,顯然更易傳播和推廣。當前不少公文寫作者為圖省時省力,動輒照搬網絡上搜集到的“八股文”式的范文格式,按圖索驥,內容再稍加修改,敷衍了事,甚至出現錯誤用詞和用法,更談不上錘字煉字的才能與功夫。忽視公文實際表達技巧中的靈活性,毫無創新和個性可言,使得寫出的公文即使內容表達準確,卻落入俗套,蒼白枯燥,影響公文傳播的質量與效果。比如《關于要求增加列車班次等問題的請示》,請示本身就是一種“請求”,“要求”兩字多余,同時“要求……請示”,既不通,也與下級對上級行文的身份不符;還有請示要求一文一事,“等”字多余,需要刪除。公文寫作不是模式化作業,也需要有深厚的文字功底,正如陸游所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
1.2 忽視邏輯層次的美學構思,使得行文邏輯凸顯混亂。新媒體時代,廣大受眾在紛雜的信息巨浪中接受公文更偏向于公文簡練易懂,邏輯富有層次感,便于受眾快速領略行文用意,掌握公文傳遞的內容要義和精髓,這就需要對公文的邏輯進行縝密的構思,使公文的行文思路呈現主旨清晰、結構分明、層層遞進的美學思維,體現公文的嚴謹美,清晰凝練、干凈利落,增強公文感召力。但在實際寫作中,不少公文未能形成規范清晰的邏輯,時常使得受眾閱讀之后仍是一頭霧水,不知所云,更談不上把握公文的主旨,以致無法開展工作,安排部署。
2 新媒體時代公文寫作應追求的美學特征
2.1 保持公文傳統的真善美
2.1.1 形式美。公文結構布局體現了形式美,莊嚴美。國家黨政機關公文的格式相對固定,言之有序。規范的公文格式由三部分組成:眉首、主體、版記。還有公文主體內容的三部分: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中國文章自古以來講究齊整美,“三”的構造就是這種美的體現,古代三足鼎立,三陽開泰,都通過數字“三”體現均衡美、對稱美、和諧美。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國家標準先后有三次變動,1988年版本、1999年版本、2012年版本。公文格式的每一次變革都彰顯“戴著鐐銬跳舞”的美學精神,也符合工作需求、時代發展、技術變革,滲透了人們對于結構形式“盡善盡美”的追求。公文格式的規定如公文統一采用國際標準A4型紙張,體現追求外觀的協調美。公文格式對字體大小、計量單位、標點符號、數字符號的標準要求,公文文種的特定格式等都做了詳盡的圖文并茂的規定。
2.1.2 實用美。公文求真務實,體現了真善美的追求。公文一文一事,一事一報、一事一議、一事一請,意味著公文兼具告知價值和使用價值。公文區別于一般文體的重要標志即是它的實用性,緊扣實際需求,貼近具體事件,因此,公文在實際寫作中必須立足具體事件,準確表述,做出合理安排部署,杜絕戲說和演繹的春秋筆法,更不能陷入猜測和推理的虛構創造之中。公文和文學作品迥然不同,它因實用而生,因實用而作,是溝通信息,協調關系,交換意見,解決問題的產物。公文的實用價值是其核心價值,因而實用美也是其主要美學特征,是美學社會性、功利性的集中體現。
2.1.3 簡潔美。“文貴于精”,簡潔明了、扼要精練可謂是公文的重要特征之一。實際寫作中,描述背景切忌拖沓冗長,畫蛇添足,應開門見山、點明題意,力求用簡潔精練的文字來統籌公文寫作。正所謂“文以辨潔為能,不以繁縟為巧”(劉勰《文心雕龍》)。如通知、請示等文種,開宗明義,表達明白直接,切忌委婉含蓄,更不能有想象虛假成分。如《國務院辦公廳關于2017年部分節假日安排的通知》,把全年七個節假日的具體安排濃縮于短短二三百字之中,簡潔清晰告知公眾,而且一目了然,毫無歧義。在信息化時代,生活節奏加快,使公眾迅速提取公文關鍵內容,提高閱讀效率,省時省力,體現了公文追求簡潔美的重要性。
2.2 新媒體時代公文寫作的靈活美。新媒體時代的影響下,公文也在進行符合時代發展的變革,2012年,黨政機關公文格式對13年前的格式規范進行修改并替代作為最新標準,與時俱進。當然,公文越來越要注重考慮受眾群體的接受力,注重產生共鳴的效果,因為所有的寫作包括公文在內,都是由作者、作品、讀者、世界四要素組成的(“文學四要素”,由美國艾布拉姆斯提出)。四要素之間反映寫作的體驗、創作、接受的過程,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相互滲透的雙向關系。由此可見,公文在新媒體時代,更要講究靈活性,以滿足公眾的期待視野,使受眾更易于、更樂于接受,最終實現公文效力。
2.2.1 審美風尚。 審美風尚是一個社會在一定時期中流行的審美趣味,它體現一個時期社會上多數人的生活追求和生活方式,并且形成為整個社會的精神氛圍。[2]在新媒體時代,公文的審美風尚,主要體現在公文語言上。自古以來,我國行文講究神來之筆,講究煉字,“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百煉成字,千煉成句”,正如賈島自嘆“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公文雖不像文學作品注重情節生動,一波三折,但是從來不排斥辭采美。尤其在新媒體傳播時代,公文語言要求鮮活,“接地氣”。老套干巴,缺乏渲染力、乏味枯燥的公文已經失去生命力。公文寫作追求言簡意賅,刪繁就簡,那么語言就需要字字璣珠。凝練精致的文字能提升公文的質樸美感,縝密細致的遣詞造句與修飾美化能彰顯文字在公文寫作中的作用和意義,這不僅有利于增強公文的表達力,提升受眾的接受和認可度,也有利于提升公文的效力。endprint
公文語言經過錘煉,也要適當引經據典,達到為寫作錦上添花的效果。毛澤東的講話文稿,氣勢磅礴、文采飛揚,引經據典,如行云流水,體現領導人文化修養的深厚。他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等經典言論至今仍被許多公文頻繁引用。毛澤東在公文寫作上的追求為后代撰寫公文樹立了典范。鄧小平的講話文稿短小精悍,有的放矢,富含哲理,是求真務實的精神和果敢作風的體現。“不管黑貓白貓,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一聞名的比喻,“姓資、姓社”的借代用法,生動形象,更易于說理。習近平的講話文稿,平易近人,深入淺出,靈動善融,《平易近人——習近平的語言力量》一書總結了習總書記豐富多彩的語言和駕馭語言的精湛藝術。他提出很多新詞、熱詞,耐人尋味:“中國夢”“美麗中國”“新常態”“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點穴式外交”等;同時又善于用典,曾引用“治大國如烹小鮮”等。又如在最近舉行的“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開幕詞中引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中華經典名句。網絡信息時代,鋪天蓋地的網絡流行語引領風尚,習近平帶頭使用新詞、熱詞,使用流行語,諺語,為公文寫作“接地氣”樹立典范。只有接地氣,才能有底氣、長靈氣。
2.2.2 審美情感。美,存在于人的社會性物質實踐活動中,美與審美主體都是社會實踐的產物。公文正體現了這種社會美,體現了社會實踐性的特征,同時又具備形成社會美的自身機制“在合目的性和合規律性的統一中”,形成一種社會美。[3]公文寫作具有社會性,自然具有社會美的特征,撰寫者應更加注重受眾群體的接受心理和審美情感,跳出既有的舊式寫作章法和套路,不囿于公文寫作僵化保守的藩籬,不以板著面孔的威嚴口氣書寫生硬的教條文章。
“文以載道”,公文顯然更應被視作政策制度、方案部署以及溝通信函等內容傳播的渠道載體和重要工具。劉勰《文心雕龍》也寫道:“章以謝恩,表以陳情。”像諸葛亮《出師表》中的耿耿忠心和愿報知遇之恩的表達;李密《陳情表》飽含的血濃于水的拳拳之心,都是審美情感表現的經典公文案例。公文要恰當表達情感,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隨著物質生活的高度發展、繁榮和富裕,精神的享受、審美的追求在人類生活中的比重將會越來越大……人們將迎來‘日常生活審美化的時代。”[4]公文寫作作為日常應用的文種,更應該考慮時代的變遷,順應大眾審美情感,體現審美特征。
參考文獻:
[1]宮承波.新媒體概論[M].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2.
[2][4]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176.
[3]佟瑞坤.如何實現公文的審美價值[J].應用寫作,2005(7).
(作者單位:河南財政金融學院文學院文秘教研室 來稿日期:2017-06-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