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國芳
【摘 要】廣西羅城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 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也是國家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論文將對羅城縣如何補發展“短板”、破發展“瓶頸”,發展生態產業,助推貧困地區綠色工程,拓寬群眾的脫貧致富路進行探究。
【Abstract】Luocheng County in Guangxi Province is a typical karst area, it is the only Mulao Autonomous County, it is also the key county of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of rocky desertification in karst areas and key county of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will focus on how to fill the "short board" of development, and break the "bottleneck" of development of Luocheng, develop ecological industry, boosting green projects in poor areas, broaden the road for the masses getting rich.
【關鍵詞】羅城縣;大石山區;生態;脫貧
【Keywords】 Luocheng County; Dashi area; ecological; shake off poverty
【中圖分類號】F32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8-0056-02
1 引言
大石山區生態環境脆弱,卻聚集了大量的農業人口,人均耕地比較少,土地貧瘠,耕地短缺,所以靠傳統的農業經濟難以擺脫貧困。2005年8月,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浙江湖州安吉余村考察時,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進一步明確提出,堅持綠色發展,有度有序利用自然,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安全格局。可見,在大石山區群眾要脫貧,修復生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是農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廣西羅城縣屬典型的喀斯特巖溶山區, 是全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也是國家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在此結合羅城縣將如何補發展“短板”、破發展“瓶頸”,戰勝“石漠化”,發展生態產業,助推貧困地區綠色工程,拓寬群眾的脫貧致富路作如下探究。
2 羅城縣發展生態脫貧現狀
2.1 羅城縣貧困現狀
羅城縣共有貧困村67個,占全部行政村125個的48.9%;通過開展精準識別工作,共審核確定了貧困戶21992戶、貧困人口83235人,貧困發生率為28.3%,貧困人口絕大多數分布在石漠化嚴重的石山區,有近15 萬少數民族人口。
2.2 羅城縣生態脫貧優勢
第一,農業資源優勢。“十二五”期間羅城縣將核桃產業和毛葡萄產業作為生態產業和脫貧產業來發展,核桃種植面積達8.81萬畝,創建核桃“十百千萬”示范工程,將核桃產業發展工作重心向科學管護轉移,鞏固核桃發展成果。羅城也是全國野生毛葡萄產業第一縣,羅城縣毛葡萄種植7.5萬畝,年產值達1.4億元。建設“雙高”糖料蔗基地5303畝,發展桑園5.9萬畝,羅城“金玉柚”曾榮獲全國第六屆柚類評比獎金獎,此外,珍珠糯玉米、臍橙、紅香蒜薹、香菇、大肉姜、絞股藍、九節茶等著名特優產品享譽區內外。深入推進農產品基地和品牌建設,培育國家地理標志產品2個,其中,羅城毛葡萄通過中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評審,榮獲廣西名牌產品1個、廣西著名商標3個,對低收入人口的帶動達80%以上。
羅城縣建設有4個以上生豬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帶動全縣發展優質肉豬生產。在交通沿線有兩個家兔規模養殖生產示范基地,有兩個竹鼠規模養殖生產示范基地。在東門、四把、龍岸、小長安等鄉鎮,利用大片種植的毛葡萄果樹、經濟林木等,開展林下立體循環、生態健康養殖,發展有7戶以上規模養殖戶(場),養殖本地土雞、土豬等,年出欄土雞12萬只、土豬0.8萬頭[1]。
第二,工業資源優勢。羅城是“廣西有色金屬之鄉”和“煤炭之鄉”。現已探明的有煤、銅、鎳等30多個礦種,其中,銅鎳礦儲量4.9億噸,居全國第4位; 煤炭儲量9300多萬噸;煤礦儲量1.85億噸,是廣西優質無煙煤基地。優質天然山泉水資源豐富,年產量可達100萬噸以上,是世界上少有的原生、弱堿、小分子團、低礦化、極軟水,具有打造世界極高端飲用水的條件,羅城以“水”為原料,推動山泉水及特色酒業發展。“九千萬”“納翁”“見力”“野芭蕉”等優質山泉水品牌已在區內外打響。廣西天龍泉酒業有限公司年白酒、黃酒、保健酒等生產能力達3萬噸以上;打造集種植釀造、展示體驗、旅游觀光、休閑度假為一體的專業葡萄酒城“中天酒莊”。
第三,生態旅游資源優勢。羅城文化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旅游資源豐富,2014年懷群劍江景區被評為國家AA級景區,青明山莊園被自治區林業廳、自治區旅發委授予“森林人家”稱號,劍江天門景區被評為三星級鄉村旅游區,2015年米椎林度假村、青明山莊園獲得自治區四星級鄉村旅游區稱號,水上相思林獲得自治區三星級鄉村旅游區稱號,羅城成龍湖公園被批準為國家3A級景區,納冷情人灣山莊被認定為河池市旅游扶貧示范點。
2.3 羅城縣生態脫貧成效
“十二五”期間,羅城縣共投入林業建設資金1.38億元,實施珠江防護林、鞏固退耕還林、石漠化治理、造林補貼等國家和自治區林業重點工程及生態修復工程建設,林業用地面積達295萬畝,占國土面積的74.2%,有林地面積151.9萬畝,全縣森林蓄積量1181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67.25%,林業生產總值20.5億元,林下經濟產值達4億元,獲評“國家地質公園”;工業項目投資完成25.8億元,同比增長12.3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30.9億元,增長57%;工業更新改造投資實現13.5億元,同比增長41%;制造業投資同比增長18%;2015年,接待國內外游客74.78萬人次,同比增長22.33%;實現旅游總收入7.13億元,同比增長26.87%。全縣貧困人口從2011年的20.97萬人下降到2015年底的8.32萬人,4年累計脫貧12.65萬人[2]。endprint
3 羅城縣生態脫貧發展面臨的困境
雖然羅城縣在“十二五”期間,石漠化的綜合治理和生態產業發展成果明顯,但在2016年3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林業局、農業部和水利部聯合出臺的《巖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十三五”建設規劃》中,羅城縣仍然列入國家石漠化綜合治理重點縣范圍。目前,羅城縣貧困地區生態脫貧發展面臨的困境有:
3.1 自然條件影響,生存條件惡劣
羅城縣國土總面積265123.5hm2,巖溶土地面積141178.5hm2,占土地總面積的53.25%,耕地面積21097hm2,耕地面積不到全縣總面積的8%,人多地少,農業基礎設施落后,農業抗御自然災害能力弱,出現“靠天吃飯”的現象非常突出,不利于穩定主導產業發展,影響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3.2 環境保護不足,生態破壞加劇
大石山區屬于少數民族比較集中居住的地區,過去由于各民族生產、生活方式以及文化背的不同,使得大部分少數民族聚居的巖溶地區生產經營方式還非常落后,有刀耕火種、燒山放牧的習慣;再有隨著巖溶地區人口不斷增多,耕地資源、生活能源與人口之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山區的民眾為了生存,毀林開墾、過度樵采、亂采石礦等人為破壞活動嚴重,致使有限而寶貴的石山森林植被遭受破壞,形成石漠化。羅城縣因毀林開墾、過牧、采樵等導致石漠化面積占全縣石漠化土地面積的70%。工業生產設備落后,生產產生的“三廢”污染物大量排放,造成水、空氣、固體廢棄物污染,再加上縣內污水處理廠和垃圾填埋廠運行不正常,造成的生態環境破壞,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治。
3.3 產品結構單一,技術含量不高
大石山區生態環境脆弱,農業生產落后,農業基礎薄弱,特色產品以傳統的經營方式為主,生產規模偏小,產品技術含量低,商場競爭力弱。礦產開發利用水平低,礦產以初級產品為主,科技含量不高,產品結構單一,附加值低,深加工少,集約利用不夠等因素,嚴重阻礙了區域經濟的發展。
3.4 產業結構難以適應新常態
產業層次不高、資源耗費大;創新能力欠缺,缺乏大項目支撐,產業發展后勁不足;受龍江河鎘污染事件影響,涉重金屬企業停產整治,工業企業生產低迷,羅城縣經濟發展短板不斷暴露,前景不容樂觀。具體表現在:停產整頓的涉重金屬企業技改推進任務艱巨,特別是列入河池市政府關閉的8家企業未能取得實質性進展,阻力大,不穩定因素多。許多企業管理水平低,無法形成現代企業管理理念,在生產、市場等方面難以形成規模經濟優勢,缺乏抗風險能力。同時企業技術含量低,創新能力不足。企業與高等院校在產、學、研合作程度上不高;企業短視,導致在產品的研發、人才的培養、技術的創新方面基礎薄弱,沒有一套完整的策劃理念和程序,缺乏長遠戰略規劃,缺乏打造品牌和特色的勇氣。
【參考文獻】
【1】蒙增師.羅城石漠化治理與扶貧攻堅相結合 [EB OL] http://news.hcwang.cn/news/2016324/news4690133627.html.
【2】羅艷江,蒙增師.羅城現代農業發展生機勃發[EB OL]. http://news.hcwang.cn/news/2014722/news8588117703.html.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