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雨
[摘 要]在我國經濟社會的發展過程中,國有企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國有企業的運行狀況關系到我國國民經濟命脈,影響國家經濟的運行與發展,同時在維持社會穩定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當前國有企業不斷提升經營和內部控制水平,但依然有部分國有企業對盈利性和自利性過于重視,從而忽視了公益性和間接經濟的作用,因此本文對我國國有企業公益性面臨的困境進行了研究,根據國有企業公益性存在的問題提出了針對性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國有企業;公益性;困境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6.036
[中圖分類號]F27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0194(2017)16-00-02
在我國經濟體系中占據主導地位的就是國有企業,其對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具有重要作用。我國市場經濟體系的快速發展,對國有企業提出的要求也不斷提高,市場經濟不但要求國有企業盡可能提高經濟效益,還要求國有企業承擔社會公益性的責任,為社會的公益事業提供服務。但是國有企業在公益性的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阻礙了企業發展的步伐,因此深入研究國有企業公益性過程中的困境和對策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國有企業公益性的重要性
1.1 對公有制、國家戰略和經濟安全進行了維護
從對公有制進行維護的方面來說,建國初期,我國逐步由公有制代替了私有制。國有企業的存在進一步集聚了資源,將國有企業快速調配資源的能力進行了充分發揮,從而使我國的國民經濟體系在最短的時間內建立起來,因此其在公有制體系中一直占據著主導地位。從國家戰略方面來說,國家戰略的重要執行者就是國有企業,同時國有企業是國家出臺戰略的重要支撐者。從經濟安全方面來說,國有企業投資方向的制定是根據國家經濟發展需求進行的,其發展的目標是國家經濟發展的目標。因此國有企業在穩定市場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1.2 為全民性質的國有資產安全提供了保障
我國國有企業具有廣泛的覆蓋范圍,涉及各個行業,如核工業、煤炭、交通、水利和通訊等,這些都對國民經濟的命脈具有決定性的作用,其戰略性意義是比較強的。國有企業不斷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同時對人們的就業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所以說國有企業的公益性為全民性質的國有資產安全提供了保障。
1.3 為社會提供了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
國有企業公益性的重要表現就是提供大量的公共物品和服務,如,教育、衛生、交通、科技和社會保障方面的公共物品和服務,一部分是由國有企業提供的,為公民的各種生活需求提供了保障,在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2 國有企業公益性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2.1 政府沒有明確定位國有企業的分類
當前,國有企業公益性的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公益性和營利性的關系失衡、社會公共服務數量和較低的質量并存,以及公益性和社會責任混淆等,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對國有企業的分類沒有明確定位。雖然我國提出了企業的功能界定和分類方案,但是在實際過程中并沒有嚴格界定公益性企業和商業性企業,同時也沒有明確說明國有企業公益性包括的具體內容,從而在分類改革國有企業的過程中指導性嚴重缺乏。
2.2 缺乏足夠的監管力度
沒有完善的監管體系是造成監管力度不足的主要原因。目前,政府沒有真正理順國有企業監管部門、行業主管部門之間的關系,雖然在形式上對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行為的各部門進行監管,但是在實際的工作過程中,各部門之間的協調機制嚴重缺乏,各部門之間的體系都是獨立運作的,導致無法真正實現共享監督信息的目標。另外,各部門之間的監管機制是不同的,導致無法充分發揮合力監管的作用,從而在監管過程中存在盲區,進而使國有企業的公益行為缺乏統一的監督和監管。
2.3 缺乏公民的參與和監督途徑
公眾參與和監督途徑的缺乏是影響國有企業公益性行為的重要因素。國有企業自身決定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行為,但公共產品的供給只有引入市場競爭機制和公眾監督機制才能得到保障。如果國有企業過多重視自身的營利性,一定會影響其提供的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質量。另外,國有企業在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過程中,缺少公民參與的環節,因此無法滿足公民的實際需求;同時沒有第三方機構對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行為進行監督,使其發展過程受到利益驅使,對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務的提供缺乏主動性。
2.4 國有企業淡薄的公益性意識
當前國有企業依然具有明顯的行政化色彩。我國國有企業長期對行政化的管理方式進行實施,因此其具有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對自身經濟效益進行維護和獲得利潤是企業主要的發展目標。在企業的發展過程中,其認為只要讓領導滿意就可以了,沒有充分考慮社會公眾的利益和實際需求。另外,國有企業存在明顯的自利性思想。國有企業在某個領域的地位是遙遙領先的,但是部分國有企業在利潤面前,將自己的公益義務拋之腦后,其主要對利潤進行追求。這些都是國有企業具有淡薄公益性意識的體現。
3 對國有企業公益性進行強化的措施
3.1 對不同國有企業功能的類型進行準確劃分
我國應根據石油、電信以及鐵路等商業性企業的特點和地位,對其優勢進行充分發揮,主要依據的原則是誰出資誰分類,從而使國有資產最大化保值增值的目標得以實現;同時要優化股權,對所有制的建設進行混合,從而在改革國有企業過程中吸引更多的民資企業,為國有企業增添活力,使其將企業的活力進行激發和放大,使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可以增強。另外,我國應在對公益性企業的成本進行控制和效率提高的基礎上,使其提供公共服務和產品,使服務社會的最終目標得以實現,還要對公益性企業的功能目標進行進一步明確,使其為公益事業提供更好的服務。
3.2 對國有企業公益性的監督管理要加強endprint
國資委和各級行政主管部門的配合決定了國有企業公益性發揮的程度,所以國資委要對監督和管理國有企業公益性的行為進行負責,對外部監督進行推進,從而使各監管部門之間明確的分工和合理配合的目標得以實現,最終形成合力監管。國資委要對國有企業公益水平的等級評價進行推進,對盈利水平等傳統的指標評價進行淘汰,更加重視公益性國有企業的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提供能力。
3.3 對公眾參與國有企業的公益性進行推進
我國要對清晰的民意渠道進行構建,要將公眾的力量充分融合到監督管理國有企業公益性功能中,要為公眾對國有企業公益性功能的知情權和參與權提供保障,將監督渠道進一步通暢,從而使企業可以將群眾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實際需求進行及時和全面的掌握。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的過程中,國有企業要對公眾的意見進行廣泛征求,以公眾對國有企業公益性功能的滿意度為標準,同時在國有企業公益性行為中,將第三方評估機構功能進行充分發揮,對國有企業的公益性行為監督用社會行業的力量進行進一步規范。
3.4 將國有企業的公益性意識進行提高
我國要將“自利性”和“官本位”等傳統思想進行淘汰,真正考慮人們的實際需求,將更加完善的公共產品和服務提供給群眾,處理好公平與效率的關系。第一,樹立服務理念。國有企業在發展的過程中,要以群眾為發展導向,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中最大程度使群眾滿意。第二,樹立法制理念,國有企業要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公益性行為,這樣才能為提供的產品和服務提供保障。第三,樹立正確的企業管理觀念。國有企業的管理人員要對權利至上的理念進行摒棄,其主要的標準應該是群眾的滿意度,而不僅僅是上級滿意,在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時要對民意進行充分考慮。
4 結 語
在我國國民經濟中國有企業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其對國家安全以及國家戰略目標的實現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其在進行公益性行為過程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淡薄的公益性意識和沒有明確的定位等,因此,國有企業要提高自身的公益性意識、準確劃分國有企業的類型等,通過有效的措施,提高國有企業公益性的功能。
主要參考文獻
[1]張震.中國國有企業公益性的困境與對策[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16.
[2]劉學思.國有企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1999(3).
[3]王薇.淺議我國中小企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13).
[4]王梅.國有企業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97(4).
[5]于化瀛.房地產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面臨的困境與對策[J].財會月刊,2016(16).
[6]肖林.我國有企業業推行人力資源會計面臨的困境與對策建議[J].人力資源管理,2014(8).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