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文靜
【摘要】 目的 探究在類風濕性關節炎(RA)診斷的過程中, 使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CCP)與類風濕因子(RF)聯合檢測的價值。方法 8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各40例。對照組患者使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 觀察組患者采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比較兩組檢測結果。結果 對照組患者檢測出29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72.5%;觀察組患者檢測出36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90.0%。觀察組患者檢出陽性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 P<0.05)。結論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其診斷價值明顯高于單純進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 因此值得臨床借鑒。
【關鍵詞】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價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21.049
類風濕性關節炎是臨床常見的一種疾病, 主要是手腕關節、頸肩關節、肘部關節、腳部關節、髖關節等處的關節炎癥, 以慢性滑膜炎為主, 嚴重時會產生骨質的損壞以及關節軟骨化甚至關節畸形。基于病情發生對于患者產生的影響, 應該及時對其進行相應的診斷和治療。本研究著重分析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的臨床效果, 目的在于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本次研究的詳細情況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6年1月~2017年2月間收治的8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隨機方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40例。進行本次研究前均已經按照中華醫學會制定的關于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診斷標準進行確診, 同時已對患者或家屬說明了研究概況, 對知情且同意參加研究者納入本次研究范圍。對照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9.35±6.8)歲, 其中男26例, 女14例;觀察組患者平均年齡為(69.47±6.5)歲, 其中男27例, 女1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進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 觀察組患者進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檢測時早晨空腹靜脈抽血采集血樣, 然后放在分離膠試管內, 血液樣本的采集完成后, 即刻送往實驗室檢測, 應該在2 h將血清分離出來, 同時其他檢測在當天開展。①檢測類風濕因子:通過OLYMPUS AU5400全自動生化儀測定, 試劑(廣州市番禺區華鑫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是含有人γ-球蛋白的乳膠粒子懸浮液和Tris緩沖液, 方法采用免疫比濁法。②檢測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通過ARCHITECT System i2000 sr全自動免疫分析儀測定, 試劑(來自ARCHITECT配套試劑)主要為環狀胍氨酸多肽包被的微粒子和吖啶酯標記的小鼠抗人免疫球蛋白G(IgG)抗體結合物, 方法采用化學發光微粒子免疫檢測法[1]。實驗過程中應該嚴格遵照無菌操作流程, 同時各項試劑的使用也應該執行說明書的相關操作標準和流程, 以期保證本次檢驗結果的準確性。此后按照分組詳細記錄患者的檢測結果。
1. 3 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檢出陽性率。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研究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 ±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對照組患者檢測出29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72.5%;觀察組患者檢測出36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90.0%。觀察組患者檢出陽性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 P<0.05)。見表1。
3 討論
在臨床針對于類風濕性關節炎進行分析的過程中發現, 該病對于患者的健康影響較大, 因此及時對患者進行相關治療是關鍵所在, 但是有效的治療必須基于準確的診斷和分析, 因此應積極對該病臨床情況和相關診斷方法進行分析探討。
一般而言, 臨床常規應用的類風濕因子檢測手段盡管敏感性好, 但是特異性卻不良。臨床癥狀主要表現為肢體酸硬、疲勞、疼痛感、發熱、活動力減弱甚至喪失, 通常疼痛等還呈現對稱性性狀, 還會并發貧血等其他系統疾病, 因此很難對患者進行準確的判斷。臨床多數相關研究曾指出此病病發進程快, 如果6個月沒有有效控制病情, 在兩年時間中就會產生對關節的致命性的嚴重損害[2-6]。因此, 需要及早發現并及早診斷治療, 目前臨床主要采用實驗室檢查、X線檢查、臨床癥狀加以診斷。實驗室檢查主要是診斷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類風濕因子陽性情況, 通過X線檢查能夠檢測出各關節的破壞程度、周邊骨質疏松狀況, 破壞程度嚴重的狀況需要較長的時間比如幾個月甚至更長[3, 7-9]。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體、類風濕因子屬于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自身存在的抗原體, 如果患者自身出現病變, 其相關的水平和特異性均會發生異常, 此時對疑似患者進行相關的檢驗基本能夠對患者做出相應的判斷[4];但是單獨采用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或者類風濕因子的手段檢測, 均不能正確加以診斷, 因為單純的方法很難全方面對患者的情況做出完全準確的反映, 通過兩者的結合就可以實現有效的檢測, 降低單一檢測的劣勢, 最終使得漏診率降低, 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為臨床及時治療提供有利借鑒[5, 10]。本次研究選擇80例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進行分組檢測, 對照組患者檢測出29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72.5%;觀察組患者檢測出36例患者為陽性, 檢出陽性率為90.0%。觀察組患者檢出陽性率高于對照組患者,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1, P<0.05), 說明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的優勢和有效性。endprint
綜上所述,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用于類風濕性關節炎, 其診斷價值明顯高于單純進行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檢測, 其能及時對患者做出診斷, 便于臨床早期對患者進行治療, 改善患者預后, 因此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1] 楊立清.聯合檢測類風濕因子與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5, 9(9):42-43.
[2] 封昱辰,房晴晴,藺軍平,等.葡萄糖-6-磷酸異構酶、抗環瓜氨酸肽抗體、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檢驗醫學, 2016, 31(7) :567-570.
[3] 何穗,毛福青.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現代診斷與治療, 2016, 27(2):297-298.
[4] 陶蕾,薛建峰,翟乾勛,等.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聯合類風濕因子對老年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分析.中國生化藥物雜志, 2015, 35(3):103-105.
[5] 黃晶, 林花, 王永新,等.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抗角蛋白抗體、抗核周因子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在老年類風濕關節炎診斷中的意義. 中國老年學, 2010, 30(10):1362-1363.
[6] 陳娟, 鄭衛東.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中的診斷價值. 國際檢驗醫學雜志, 2013, 34(5): 626-627.
[7] 曾瑜, 陳明, 蔡美珠,等.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測定對類風濕關節炎的診斷價值. 中國臨床醫學, 2006, 13(6):1022-1023.
[8] 童丹紅, 王永麗, 朱平,等.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與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對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價值. 中國現代醫生, 2012, 50(34):59-60.
[9] 夏文娟, 劉月秋, 叢玲,等.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Anti-CCP)與類風濕因子(RF)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的探討. 中外醫療, 2011, 30(4):9-10.
[10] 周郁, 李力, 伏建峰,等. 抗環瓜氨酸肽抗體和類風濕因子聯合檢測在類風濕性關節炎診斷中的應用. 西北國防醫學雜志, 2011, 32(1):58-59.
[收稿日期:2017-03-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