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汶苡
【摘 要】目前,我國對工程建設的資金投入和資源配置逐漸出現了較多的問題,很多時候的資金投入遠遠不能達到基礎建設的實際效用。為此,政府較多地將BOT運用在投標當中,以切實地解決這一問題,并為當前我國的發展形成更多的社會效益。論文主要分析了BOT在投標運用中面臨的挑戰,并提出了應對的方法。
【Abstract】At present, more and more problems have appeared in the investment and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project construction. In many cases, the capital investment can not achieve the practical effect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applies BOT to the bidding in order to solve this problem effectively and to form more social benefi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challenges that BOT faces in bidd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關鍵詞】BOT;投標運用;挑戰
【Keywords】BOT; bidding application; challenge
【中圖分類號】F28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1069(2017)08-0104-02
1 引言
BOT,即政府在資金或資源不足的情況下,將部分基礎切實建設的工程承包給個人的企業或部門,由他們進行建設,并在合同的期限內享有該工程的基礎盈利權利,政府也需要實時地保障企業的這部分利益。現階段,我國依舊屬于發展中國家,因而需要較為廣泛地運用BOT來投標。一方面用以節約資金,實現高效的資源配置;另一方面可以帶動社會基礎服務效益的提高,使得人們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隨著時代的發展,BOT的投標運用面臨著更多的挑戰,需要采用切實的措施加以合理地應對,以產生較高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2 BOT在投標運用中面臨的挑戰分析
2.1 缺乏可操作性較強的法律規定
當前的BOT投標運用辦法并不具備太大的法律執行力,無論在內容的規定和選擇上,還是對經營權的期限范圍,都缺乏一定的可操作性。并且當前我國對BOT投標運用的法律文件,并沒有從細節上去解決招投標的程序和具體的審核機制,經常會導致一些以利益為主的個人經濟戶將公用事業設備在經營權限內劃分為私人的盈利內容,并沒有太大的公益效益可言。而且,在這些法律規定中,很多都沒有切實考慮到當地的實際發展狀況,如果采用不合適的投標方式進行BOT投標,只會帶來諸多不好的影響,而且會因為與當地的公用事業建設方向所不符,難以產生較高的公益價值。
2.2 引進的法律內容與BOT項目不相吻合
在當前的BOT投標過程缺乏一定的秩序和科學性。政府更多地將一些原有的或其他的法律內容套用在BOT的投標當中,適用性低,與項目本身的特性完全地背離。對于BOT項目而言,它屬于我國的全新公用事業建設項目,而引進的法律內容卻是一些原有出臺過早的招標投標法律,對于BOT投標并沒有太強的約束力,導致BOT投標的流程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難以得到切實有效的法律支持。在實際的BOT項目投標時,監管部門會由于缺乏適用的法律內容,直接將工程建設及貨物購置的法律規定搬用到這里。但是BOT項目的投標,與其他單一經濟性質的項目并不一樣,它本身屬于公益性質的工程建設項目,并且也帶有一定的招商性質。在經過合理地招標之后,會選擇出1到3名候選企業或單位,接著需要進行合理的談判。相比于其他的項目而言,BOT項目的談判更加復雜,需要切實考慮到其中的多方面內容。很多時候,如果項目不能達到高度的一致性,則不可以進行投標。但在其他的工程建設投標中,只需要確定了企業或單位的能力以后,進行適當的評價對比就可以選出最后的投標企業或單位。因而,BOT的投標運用,需要對法律進行進一步完善,以提高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2.3 項目準備不充分,難以較好地實施下去
很多的BOT項目,雖然找到了合適的投資人,但是在項目的準備上,卻并不充分,因而經常會造成項目只能執行一半,到了后期,無法再執行下去。這樣的狀況,因此直接導致了政府與投資人雙方的效益嚴重降低,會產生較多的糾紛問題。在現代的城市中,所投標的BOT項目主要是一些環保項目,需要在項目的準備工作中,進行合理的土地選址和環保評價工序。而我國的土地資源隨著時代的變化愈加緊張,因而在配置方面會存在較多的矛盾和問題。并且,對于老百姓而言,很多時候并不希望自己的居住地附近會有這樣的項目建設,因而在開展這類項目的時候,需要進行環保評價和居民的投票,只有在征得大多數居民支持的基礎上,通過了環保方面的測評,才能夠進行合理地實施。當其中的某一方面內容沒有得到通過,那么該項目就無法進行建設。但是,BOT項目的投標,往往沒有這么多的考慮,經常會直接地進行土地選址,并進行投標。而在之后,BOT項目會由于土地問題或環保評價沒有通過而造成直接的影響,無法繼續執行下去,同時還會給雙方造成一定的利益損失。因此,在進行BOT項目的投標時,需要提前確定好邊界條件,不可以讓投資人自己進行決策,否則很容易導致雙方的報價出現不一致的狀況,不利于后期政府的公用事業收回。
3 BOT在投標運用中應對挑戰的策略
3.1 切實地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endprint
政府應當針對當前的BOT項目投標,制定具有實效性的法律法規內容。在實際的制定當中,可以結合一定的BOT項目執行經驗,雖然BOT項目投標在我國的發展速度并不快,依舊屬于新型的投標項目,但是國內的BOT項目數量已然獲得了突破性發展,能夠從很多此類的項目中,去借鑒和汲取經驗。這些經驗無疑是政府制定相關法律的主要參考內容,結合其中的成功和失敗,可以使得BOT項目的投標獲得全方位的發展,更規范性的管理,實施起來更加容易[1]。
3.2 對于BOT項目投標要有針對地制定管理辦法
BOT項目不同于其他的投標項目,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不僅是一項社會公用的項目,更是政府和投資人雙方的合作項目,因而在投標的過程中,需要綜合各方面的利益,促使這些項目的投標能夠產生深層次的經濟效益。在制定管理辦法的時候,必須合理地借鑒以往招標的經驗,并對BOT項目的特殊性加以格外地考慮,以使得管理辦法更加科學明確,整體的項目投標過程也會更加合理科學。一般而言,BOT項目投標的主要環節在于決定最終的項目投資人。而要想達成切實的合作,必然需要經過合理的談判,為此,管理辦法當中也應當重點涉及談判的項目以及談判的邊界條件規定。
3.3 嚴格做好準備工作,提高BOT項目投標的可行性
很多的BOT項目,之所以難以實施下去,主要原因在于準備工作上的不完善。在對具體的項目進行科學地評估時,政府的地方部門應當優先考慮這類項目執行的具體規劃和可行性,以及能為該地區帶來的整體社會效益。比如,對項目的適用性進行調研,對土地選址進行確切的考察,還有對項目的環保條件進行評估。同時,準備工作必須具有一定的嚴格性,需要深入到項目的細節當中。此外,地方政府也應當為BOT項目的投標承擔相應的責任,比如工程建設的開展,需要較高的耗電量支持,政府應當提前與電力部門進行協調。而除了BOT項目之外,其他的工程項目也很有可能同期開展,政府也需要與這些工程的單位進行聯系,相互協調,使得整體工程的建設更加合理有序。
4 結語
總之,為了提高BOT項目投標的可行性,政府應當制定切實的法律法規,并為BOT項目投標工作設定合理的管理辦法,充分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同時,需要對BOT的項目進行合理地環保評價和審核,在獲得民眾支持的基礎上,與投資人進行切合實際地合作,進而使得BOT項目投標得到全面地優化。
【參考文獻】
【1】劉松先.基于合作博弈的企業戰略聯盟研究[J].統計與決策,2005(14):153-15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