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爽
[摘 要]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的互聯網的發展和運轉速度令人咋舌,同時,新媒體輿情的發展勢頭也相當迅猛。大數據技術在日益成熟的同時也在不斷鞭策著新媒體輿情的成長,其使得多元化、互動性、自由性和偏差性等逐漸成為當下網絡輿情的新特征。伴隨著自媒體多方面參與,信息傳遞逐漸開始出現不對稱現象、雜音混響、碎片化類聚等新型特性。傳統媒體憑借其新媒體平臺推動輿情走向,民眾愈發容易參與其中,大數據時代的社會化新媒體輿情發展,逐漸成為當下不可阻擋的潮流。
[關鍵詞] 大數據;社會化;網絡輿情;新媒體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7. 097
[中圖分類號] G20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 - 0194(2017)17- 0202- 03
1 大數據時代的召喚
大數據時代隨著飛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來臨,社會形態及人們的生活結構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著巨大改變。網絡空間基于真實生活、彼此相連、關系密切。實際生活與虛擬空間的深度融合,蘊含著豐富的內涵和規律的信息,借助網絡,人們自由地表達、覆蓋式地匿名傳播,期待展示個性并獲得認同。作為抽象社會發展的具體體現,網絡輿情這面自我觀照和折射社會民生各態的鏡子有可能被無限放大。與此同時,網絡輿情的社會化走勢并非不受到大數據時代背景的影響。積極適應形勢發展需求,提供更符合自身工作環境需求的服務,成為了大數據時代民眾工作的必然要求。學習與生活各領域打交道的技巧,整合有效資源,增強個人能力,尤其是新媒體運用方面,對網上的海量數據信息進行輿情分析,提升職業素養和工作能力,切實提高實際影響力,是大數據技術對信息時代的召喚。
2 網絡輿情的新趨勢
在互聯網技術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熟練運用新媒體似乎成為民眾參與時事熱議的重要技能,比如微博、直播、點評等社交軟件更是成為大數據時期網絡輿情的新寵。在大數據社會期間,眾多新媒體平臺擴展了所有民眾的公共領域,人們可通過不同的方式在網上“發聲”。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自由發聲的平臺,大力有效地促使了網絡輿情萌芽的產生與成長。
2.1 互動性、開放性及多樣化特點
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加速了互聯網的自由開放程度。人們只需一部手機或是一臺電腦,就可時時處處參與社會熱點的商討。這不僅促進著網絡輿情的成長,而且更利于客觀反映出社會矛盾以及民心走向。即使面臨大數據時期的巨量信息,在眨眼之間仍可將網絡群眾對事物的看法聚集起來,使得相似的看法不斷交匯,差異的看法彼此碰撞。新媒體快速地處理來自各地的海量內容,實時互動,提高了民眾參與的熱情,有效緊縮了信息發布和反饋的時間,網絡輿情從而得到了更為整體和透徹的反映。
網絡輿情主題廣泛成為當下不可忽略的時代特征。民眾對感興趣的話題熱火朝天地發表看法,并自發討論商議著社會的多層次問題。“一萬個讀者就有一萬個哈姆雷特”,參與討論人群的不同,對事物的見解各異,集思廣益剖析問題的本質,這極大地拓寬了網絡輿情的涉及范圍。
2.2 社會化趨勢不可阻擋
網絡輿情大多和參與人群的切身利益密不可分,又與實際生活存在盤根錯節的聯系。網絡輿情的走勢受社會熱議不同程度影響,同時又反作用于社會的發展。然而,因為網上部分信息來源不當且某些網民的素養有待提升,網絡輿情與真實社會情況之間有著一定差別。在一個社會熱議中發表不成熟的言論,過度宣泄不滿情緒、對其他網友進行攻擊、散播謠言等,如此借助新媒體的力量感染其他人,終將形成虛幻且有害的網絡輿情。一個鍵盤會隔出方差,活躍在網絡上的“鍵盤俠”需拿捏好尺度,適度“俠義”的民眾才為上者。在網絡輿情社會化發展下,嚴格整頓網絡秩序,提高群眾在網發聲素質,更好地利用大數據時代背景,處理好社會問題,是為時代良好發展的要求。在網絡這個大江湖里,“鍵盤俠”的真正意義在于“俠”,而非“鍵盤”二字。
3 大數據時代的反思
大數據時代下的數據碎片化、二次發表、決策者的數據報告、用戶行為的把握、精準的信息投放和社交媒體的整合運用等方面,對處理社會化網絡輿情的能力寄予了新的期許:首先需具備整合各類數據的能力,充分利用網絡收集社會問題;其次探索數據背后的價值并制定精確的行動綱領,學會借助網絡工具,對統計數據進行相關分析,為社會問題的處理決策提供必要的數據支撐;最后需進行精確快速的實時行動,圍繞社會決策做出針對性較強的舉措,及時行動,努力達到解決社會問題的最優效果。
4 網絡輿情的應對建議
4.1 正確認識輿情的負面效應
社交媒體雖為普通民眾表達自我提供了開放、平等的環境,但也成為謠言滋生的渠道。受環境因素影響,部分群體缺乏對網絡信息的理解能力、辨別能力、質疑能力以及思維上的反應能力,容易盲信或盲從謠言,加之各種網絡推手在輿情中推波助瀾,偏激的言論或行為使得網絡輿情越發脫離現實,這些情況的累加嚴重影響了社會的穩定。
4.2 引導其方向的正確性
通過新媒體借助有威望的名師或明星的影響力,引導廣大群眾,幫助其正確認知網絡輿情的內容,在問題的討論中樹立積極立場,以此減低來自群眾的政策執行難度,使新媒體成為機關單位和國家有效解決社會問題的工具,實現公眾輿論與公共決策的良性動態平衡。
5 結 語
在新媒體和傳統媒體的融合中,高校輔導員需在學生群體中做好輿論引導的“時、效、度”。在社會化新媒體的引導下,信息傳播極易引發民主、文化、社會三個方面的不平衡,帶來網絡文化方向的搖擺、學習層面的淺陋無知、網絡謠言甚至網絡暴力等新情況。對此,需走出大數據繁華表面的假象,進行深入分析,基于問題本質的視角,借鑒新媒體策略和開展網絡社會道德倫理治理等內容,學習和素質的雙重管理的加強、政治表達和文化表達發聲的強化,大力激發了青年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思維開放性與創造力,以及學生思想政治話語的交互力、傳播力和聚合力。
站在新媒體網絡輿情的最新視角,學會找出問題、透析問題、再處理問題三個思維模式,利用好大數據技術和新媒體的輿論引導,提高學校及社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性及合理性是新時代的必然要求。
主要參考文獻
[1]唐紅波.跨界經營:大數據時代高校輔導員隊伍建設的新思路[J].高校輔導員,2016 (1):30-33.
[2]陳曦.大數據時代網絡輿情對青少年亞文化的影響[J].新媒體研究, 2016,2 (11):1-3.
[3]畢秋靈.大數據時代社交媒體平臺輿情的應對[J].卷宗,2016(7).
[4]高原.網絡輿情引導與思想政治教育對話模式新實踐[J].經濟師, 2016(9):39-40.endprint